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动态测量高分子薄片高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9884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态测量高分子薄片高阻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高分子薄片的两端面分别镀上铜层;步骤二:将镀铜层的高分子薄片两端面分别通过强力胶水层胶住金属板;步骤三:在两块金属板上分别固定金属杆;步骤四:每侧金属杆分别与霍普金森拉杆中的其中一根拉杆固定;其优点在霍普金森拉杆实验中,其两根拉杆分别与金属杆固定连接,对高分子薄片进行瞬间拉伸,此时动态测量高阻仪记录下高分子薄片产生的连续电阻值,达到动态测量高分子薄片高阻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动态测量高分子薄片高阻的方 法。
技术介绍
目前根据体积电阻率P的不同,测量电阻的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当P < IO8Ω .cm 时,使用一般的智能数字万用表即可;另一种是当P > IO8 Ω · cm时,需要使用高阻仪来测试。随着航天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对轻质且具有屏蔽功能的新型材料的研究不断深 入,科研工作人员把目光投入到聚丙烯、聚苯胺等高聚物身上,它们是高分子材料,像这样 具有极高电阻的材料,它们的电学性能对研究材料导电性能内在机理有很重要的意义,为 了测得这些材料的电阻通常会用到高阻仪。然而,在高分子材料受到拉伸力作用时,而且这 个拉伸力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此时高分子材料的电阻值会出现一个较快的变化量, 但目前常规的测量方法根本无法得到高该分子材料阻值的变化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以得 到在很短时间段内,当作用力外加在被测物体上,待测高分子薄片会出现一个极快的电阻变化值。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态测量高分子薄片高阻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高分子薄片的两端面分别镀上铜层;步骤二 将镀铜层的高分子薄片两端面分别通过强力胶水层胶住金属板;步骤三在两块金属板上分别固定金属杆;步骤四每侧金属杆分别与霍普金森拉杆中的其中一根拉杆固定;步骤五在每侧铜层的外侧上分别引出导线与动态测量高阻仪的输入端连接。高分子薄片端面光滑平整,所述的高分子薄片的厚度为2 3mm,所述的铜层厚度 为0. 3 0. 5mm,所述的强力胶水层的厚度为0. 5 1mm。金属板为铁板,两个金属杆分别为左金属杆和右金属杆,左金属杆上设置有左旋 螺纹,右金属杆上设置有右旋螺纹。所述的强力胶水层为氰基丙烯酸脂胶粘剂层。两根导线分别焊接在不同的铜层上,使两个导线的焊接点之间距离最大化。所述的动态测量高阻仪包括电源电路、增益控制电路、模拟信号放大器、电压信号 动态显示电路、零示法测高阻电路和电桥平衡指示电路,所述的增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模 拟信号放大器连接,所述的电源分别与所述的零示法测高阻电路、所述的模拟信号放大器、 所述的电桥平衡指示电路和所述的电压信号动态显示电路连接,所述的模拟信号放大器与 所述的电压信号动态显示电路连接,所述的零示法测高阻电路与所述的电桥平衡指示电路,所述的电桥平衡指示电路与所述的电压信号动态显示电路连接。所述的零示法测高阻电路包括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 阻、第十九电阻、第五可调电阻、第六可调电阻、第一可调电感、第一可调电容和选择开关, 电源端依次接第十五电阻、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六电阻后接地,电源端依次接第十八电阻和 第十九电阻后接地,第十七电阻与第十八电阻和第十九电阻之间的连接点连接,选择开关 的动触点与电源连接,选择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依次连接有第一可调电容和第五可调电阻, 选择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依次连接有第一可调电感和第六可调电阻; 所述的电桥平衡指示电路包括数字电压表、第三十三电阻、第三十四电阻和第 三十五电阻,数字电压表与第三十三电阻一端连接,第三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四电 阻和第三十五电阻之间的连接点连接,第三十五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压信号动态显示电路包括数字示波器,数字示波器一端接地,数字示波 器另一端与第三十四电阻和第三十五电阻之间的连接点连接;模拟信号放大器包括型号为0PA643的放大器,第十八电阻与第十九电阻之间的 连接点接入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第五可调电阻与第六可调电阻相互连接同时接入放大器 的正极输入端,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第三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 端之间连接有第三十二电阻;增益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 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三双联开 关、第四双联开关、第五双联开关、第六双联开关、第七双联开关、第八双联开关、第九双联 开关、第十双联开关、第十一双联开关、第十二双联开关、第十三双联开关、第十四双联开 关、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 阻、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和第三十一电 阻;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三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和第三双联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选择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关;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四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一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五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二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六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三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七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四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八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八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五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九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九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六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 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双联开关的 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十双联开关的第二 组开关和第二十七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一双联 开关的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十一双联 开关的第二组开关和第二十八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双联 开关的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十二双联 开关的第二组开关和第二十九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三双联 开关的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十三双联 开关的第二组开关和第三十电阻与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双联 开关的第一组开关与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态测量高分子薄片高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高分子薄片的两端面分别镀上铜层;步骤二:将镀铜层的高分子薄片两端面分别通过强力胶水层胶住金属板;步骤三:在两块金属板上分别固定金属杆;步骤四:每侧金属杆分别与霍普金森拉杆中的其中一根拉杆固定;步骤五:在每侧铜层的外侧上分别引出导线与动态测量高阻仪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康雷金涛张明华孙超郑维钰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