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
技术介绍
1、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是一种在山地自行车中间部位安装电动助力电机的设计,相比于传统的前轮或后轮电动助力设计,中置电机自行车具有诸多优势:1。动力和平衡:中置电机自行车的电机安装在中间位置,使得重心更加平衡,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2。增强自行车体验:中置电机可以提供更高的扭矩和能量输出,带来更强的助力效果,使骑行更加轻松和舒适;3。替代传动力:中置电机可以辅助骑手克服起步、上坡和强风等情况下的困难,减轻骑行负担。
2、虽然中置电机能够很好的提供电助力,节省使用者的体力,但中置电机本身运转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集聚在罩壳内部,若是遇到连续上坡路段,中置电机便需要频繁运转,在中置电机频繁运转的情况下,中置电机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若是不及时将含有热量的热气排出,便会导致中置电机因过热而容易损坏;现有技术,通常会在罩壳上开设散热孔达到散热目的,而散热孔一般朝向于脚踏即使用者的脚部,罩壳内的热气会直冲于使用者的脚部,对使用者的脚部造成不适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稳定性的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包括有车架(1)、车轴(2)、车轮(3)、罩壳(4)、中置电机(5)、中轴(6)和脚踏(7);车架(1)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车轴(2);每个车轴(2)各固接有一个车轮(3);车架(1)固接有罩壳(4);罩壳(4)内安装有中置电机(5);中置电机(5)的输出轴固接有中轴(6),且中轴(6)贯穿中置电机(5)并与罩壳(4)转动连接;中轴(6)旋接有若干个脚踏(7);中置电机(5)与罩壳(4)之间存在空隙;罩壳(4)开有若干个通槽一(4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叶轮(8)、连接杆(9)、牙盘(10)、链条(11)和排气管(12);中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的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包括有车架(1)、车轴(2)、车轮(3)、罩壳(4)、中置电机(5)、中轴(6)和脚踏(7);车架(1)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车轴(2);每个车轴(2)各固接有一个车轮(3);车架(1)固接有罩壳(4);罩壳(4)内安装有中置电机(5);中置电机(5)的输出轴固接有中轴(6),且中轴(6)贯穿中置电机(5)并与罩壳(4)转动连接;中轴(6)旋接有若干个脚踏(7);中置电机(5)与罩壳(4)之间存在空隙;罩壳(4)开有若干个通槽一(4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叶轮(8)、连接杆(9)、牙盘(10)、链条(11)和排气管(12);中轴(6)固接有叶轮(8);叶轮(8)上的每个叶片各固接有一个连接杆(9);所有的连接杆(9)共同固接有一个牙盘(10);车轮(3)上的车轴(2)固接有另一个牙盘(10),两个牙盘(10)共同传动连接有一个链条(11),且链条(11)穿过通槽一(4c);罩壳(4)和车架(1)共同固接有一个排气管(12),且排气管(12)与罩壳(4)相连通,且排气管(12)朝向后车轮(3);罩壳(4)开有若干个进风口一(4a),且每个进风口一(4a)上各设置有一个滤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螺旋导流片(101);中置电机(5)与罩壳(4)之间设置有螺旋导流片(101);螺旋导流片(101)设置为橡胶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翅片(102);中置电机(5)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翅片(102),且翅片(102)与螺旋导流片(101)固接,且翅片(102)与罩壳(4)的内侧面之间存在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中置电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轴承座(201)和刷辊(202);与进风口一(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森初,杨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锐鉴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