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4582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应用于分动箱,分动箱为输入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属于机械润滑



技术介绍

[0002]矿用工程机械经常使用在崎岖泥泞

大坡度等非道路路面,工况恶劣,对分动箱综合性能要求高

由于分动箱整机动力单元布置在上车结构,而动力输出单元驱动桥布置在整车底盘下方,再加上整车受限的空间结构布置,传统的平行三轴式布置已无法满足这种具有小轴降

大扭矩输入的分动箱空间结构布置,分动箱整体必须采用
V
形结构布置

目前使用分动箱的润滑系统为润滑提泵仅提供润滑动力源,润滑油通过进油管直接喷进分动箱内部,箱内所有的高位齿轮和轴承

油封均是通过集油槽集油润滑

[0003]现有分动箱主要存在以下缺点:现有分动箱输入轴总成中的输入法兰侧轴承发热量大

高位齿轮处的喷油量少,输出轴总成中出现壳体温度略高现象

以上现象主要由于分动箱输入轴总成处于高位,输入轴总成中的左侧轴承处连接输入轴齿轮,润滑油向内喷洒过程中齿轮出现部分遮挡,使得右轴承旁的集油槽储存集油量偏少导致轴承发热;受制于整机空间布置限制,现有分动箱输出轴总成中整体内部空间狭小,整个润滑系统冷热油对流速度缓慢,容易出现产热囤积,不利于分动箱整体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应用于分动箱,所述分动箱为输入轴

中间轴以及输出轴整体采用
V
型结构布置的分动箱,所述润滑系统包括:强制润滑及散热机构和自润滑机构;所述强制润滑及散热机构,用于通过在输入轴中设置油道及孔对分动箱进行散热以及分别对输入轴和中间轴两侧的轴承进行强制润滑;所述自润滑机构位于分动箱中部,设置为上大下小的油池,且油池底部设有底孔,所述油池中的润滑油通过底孔流出并通过油道给输出轴两侧的轴承进行润滑

[0006]进一步的,所述强制润滑及散热机构包括:泵端阻尼孔

输入油腔

孔一

第一油道

第二油道

孔二和喷淋机构;润滑泵从分动箱底部抽取润滑油通过外侧油路经分动箱上部的泵端阻尼孔输入到输入油腔中,所述输入油腔位于输入轴右侧端面,所述输入轴内设有沿输入轴轴向设置的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与输入油腔连通,在靠近输入轴两侧轴承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孔一和孔二,孔一和孔二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油道,所述孔二在随输入轴转动的过程中经过分动箱上部的空腔;油泵从分动箱底部抽取润滑油通过外侧油路经分动箱上部的第二油道连通所述
喷淋机构,所述喷淋机构位于所述分动箱上部的空腔内且靠近润滑油输入的一侧,喷淋机构用于在所述空腔中喷洒润滑油

[0007]进一步的,所述孔二为贯穿输入轴的通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轴两侧轴承上端分别通过第一润滑通孔和第二润滑通孔连通输入轴下方的空腔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润滑通孔和第二润滑通孔的通道孔径小于所述孔一和所述孔二的孔径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道的孔径大于所述孔一和所述孔二的孔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油路中还设有散热器,用于将润滑泵从分动箱底部吸出的润滑油进行降温后输入到分动箱上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上大下小的油池为
V
型油池,在所述
V
型油池底部设置油池底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输出轴的两侧分别设有回油腔一和回油腔二,在输出轴的齿轮外围设置挡油板;所述挡油板包括上横板和下横板,所述上横板设置一个对流孔,所述下横板设置多个对流孔;所述
V
型油池中的润滑油通过所述油池底孔分别流入输出轴两侧的轴承,经过两侧轴承后的润滑油分别流入同侧的回油腔一和回油腔二中;回油腔一中的热油经上横板孔的对流孔和下横板的对流孔流入分动箱底部的冷油区;回油腔二中的热油经下横板的对流孔流入分动箱底部的冷油区

[0014]进一步的,对输出轴总成的齿圈支撑外围轮廓大倒角过渡设置

[0015]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集小轴降

大扭矩输入功能于一体,同时该润滑系统高位润滑点均直接强制散热,低位润滑点采用自润滑结构持续润滑,集润滑与结构优化散热于一体,使分动箱寿命长,传动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分动箱底盘布置示意图
;
图2是分动箱的传动原理图;图3是润滑系统原理示意图;图4是输入轴孔分布示意图;图5是自润滑机构示意图;图6是输出轴总成回油腔优化结构图;图7是中间轴轴承两侧润滑通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实施例1,本实施例介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包括输入轴总成

中间轴总成

输出轴总成及壳体自润滑储油腔机构

大壳体内壁的强制润滑通道

贯通油孔

散热器

润滑泵及挡油板总成

为了保证整个润滑系统的流量合理分布,首先根据
各个高位旋转元件的仿真需求流量,设定泵出油口直径大小和泵芯端阻尼孔1直径,在分动箱输入轴总成中,齿轮

轴承油封均处于高位,齿轮和轴承旋转速度高

承载能力强,在输入轴
01
一侧直接外联润滑泵,由输入轴带动润滑泵从分动箱底部的泵吸油口
27
抽油至分动箱箱体进油口处,泵进油口安装过滤网,泵芯端部设置泵端阻尼孔1(如图4),泵出油口处串联止回阀和泄压阀,在分动箱进油口设置带有一定角度的喷淋机构7(如图4),通过带有压力的润滑油直接喷溅润滑齿轮传动系统

对于输入轴总成,直接在输入轴
01
端部开第一油道5贯通至输入轴
01
另一侧轴承安装处,同时在输入法兰
13
端面处的输入轴
01
上设置2个节流孔,即孔二6,这样输入端
01
外轴承2和油封
12
的润滑路线为泵芯端阻尼孔1→
输入油腔3→
第一油道5→
孔二6→
外轴承2和油封
12
,这样的润滑路线极大避免了单一集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应用于分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动箱为输入轴

中间轴以及输出轴整体采用
V
型结构布置的分动箱,所述润滑系统包括:强制润滑及散热机构和自润滑机构;所述强制润滑及散热机构,用于通过在输入轴中设置油道及孔对分动箱进行散热以及分别对输入轴和中间轴两侧的轴承进行强制润滑;所述自润滑机构位于分动箱中部,设置为上大下小的油池,且油池底部设有底孔,所述油池中的润滑油通过底孔流出并通过油道给输出轴两侧的轴承进行润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润滑及散热机构包括:泵端阻尼孔(1)

输入油腔(3)

孔一(4)

第一油道(5)

第二油道

孔二(6)和喷淋机构(7);润滑泵从分动箱底部抽取润滑油通过外侧油路经分动箱上部的泵端阻尼孔(1)输入到输入油腔(2)中,所述输入油腔(2)位于输入轴右侧端面,所述输入轴内设有沿输入轴轴向设置的第一油道(5),所述第一油道(5)与输入油腔(2)连通,在靠近输入轴两侧轴承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孔一(4)和孔二(6),孔一(4)和孔二(6)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油道(5),所述孔二(6)在随输入轴转动的过程中经过分动箱上部的空腔;油泵从分动箱底部抽取润滑油通过外侧油路经分动箱上部的第二油道连通所述喷淋机构(7),所述喷淋机构(7)位于所述分动箱上部的空腔内且靠近润滑油输入的一侧,喷淋机构用于在所述空腔中喷洒润滑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二(6)为贯穿输入轴的通孔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两侧轴承上端分别通过第一润滑通孔(8)和第二润滑通孔(9)连通输入轴下方的空腔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自润滑结构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润滑通孔(8)和第二润滑通孔(9)的通道孔径小于所述孔一(4)和所述孔二(6)的孔径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兰兰唐恒施延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