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专利>正文

滚动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4069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27
滚动轴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滚动轴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滚动轴承


技术介绍

[0002]以往,滚动轴承的轨道构件

滚动体等滚动构件通过
JIS
规格
(JIS G4805

2008)
所规定的高碳铬轴承钢
(SUJ2

SUJ3

)
形成

此外,为了改善滚动构件的表面中的耐久性,以往进行对滚动构件的表面的渗氮处理

[0003]近年,滚动轴承的使用环境进一步变得严苛

因此,如果用
SUJ2、SUJ3
等通常的钢材形成滚动构件

在其表层部实施渗氮处理,则不能得到充分的耐久性

[0004]专利文献
1(
日本专利特许第
3873741
号公报
)
以及专利文献
2(
日本专利特许第
5372316
号公报
)
中记载的滚动轴承中,滚动构件由硅
(Si)、

(Mn)
的添加量多的钢材形成,以改善伴随滑动接触的环境下以及润滑油枯竭的环境下的耐磨耗性以及耐烧结性

[0005]专利文献
3(
日本专利特开
2000

282178
号公报
)
中记载的滚动轴承中,通过在滚动构件所使用的钢材中大量添加铬
(Cr)、
在表面形成钝化膜,抑制氢侵入钢中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
3873741
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许第
5372316
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
2000

282178
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2]但是,考虑到近年的对提高滚动构件的耐久性的要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滚动轴承中,根据用途有时滚动构件的耐久性不足

[0013]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滚动轴承中,由于铬被添加到钢材中,有时钢中的碳化物粗大化

粗大化的碳化物有时成为应力集中源,成为早期剥离的起点

[0014]此外,钝化膜虽然有抑制氢的向钢中扩散的效果,但兼有促进氢的吸附的效果

在间歇地使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滚动轴承的情况下,由于停止时氢耗散,因此通过钝化膜延迟氢向钢中的侵入对防止早期剥离是有效的

但是,在连续使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滚动轴承的情况下,钝化膜上吸附有大量的氢

侵入到钢中的氢的量增加,其结果是容易发生早期剥离

尤其,如果轨道构件与滚动体的接触部中发生油膜耗尽,则该接触部中磨耗被促进,其结果是,由于侵入到钢中的氢量增加,容易发生起因于氢脆的早期剥离

[0015]今后,预想无人且连续运转的滚动轴承会增加,对于这样的用途,包括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滚动轴承在内的以往的滚动轴承的耐久性不足

[0016]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

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更长寿命化的滚动轴承

[0017]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滚动轴承具备多个滚珠和2个轨道构件

滚珠以及轨道构件具有接触面

滚珠以及轨道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在从接触面到
20
μ
m
深度的区域中形成有表层部

在滚珠以及轨道构件中的接触面中形成有表层部的构件是由进行了淬火的钢制成的

钢在含有
0.70
质量%以上
1.10
质量%以下的碳


0.15
质量%以上
0.35
质量%以下的硅


0.30
质量%以上
0.60
质量%以下的锰


1.30
质量%以上
1.60
质量%以下的铬


0.01
质量%以上
0.50
质量%以下的钼


0.01
质量%以上
0.50
质量%以下的钒的同时,余分由铁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表层部中的氮的含量为
0.2
质量%以上
0.8
质量%以下

作为轨道构件的接触面的轨道面通过滚动轴承的中心轴,且在与中心轴平行的剖面视角下为部分圆弧

部分圆弧的直径为滚珠的直径的
1.01
倍以上
1.08
倍以下

[0019]上述滚动轴承中,钢可在含有
0.90
质量%以上
1.10
质量%以下的碳


0.20
质量%以上
0.30
质量%以下的硅


0.40
质量%以上
0.50
质量%以下的锰


1.40
质量%以上
1.60
质量%以下的铬


0.20
质量%以上
0.30
质量%以下的钼


0.20
质量%以上
0.30
质量%以下的钒的同时,余分由铁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表层部中的氮的含量可为
0.3
质量%以上
0.5
质量%以下

[0020]上述滚动轴承中,在与形成有表层部的接触面正交的剖面视角下,表层部中,每
100
μ
m2中总计存在
60
个以上的粒径为
0.50
μ
m
以下的析出物,且,表层部中的析出物的面积率的总计为1%以上
10
%以下

在距形成有表层部的接触面的深度为
50
μ
m
的位置处的残留奥氏体量的体积率为
20
%以上
40
%以下

在距形成有表层部的接触面的深度为
50
μ
m
的位置处的硬度可为
653Hv...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滚动轴承,其具备多个滚珠,和2个轨道构件,所述滚珠以及所述轨道构件具有接触面,所述滚珠以及所述轨道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在从所述接触面到
20
μ
m
深度的区域中形成有表层部,在所述滚珠以及所述轨道构件中的所述接触面中形成有所述表层部的构件由进行了淬火的钢制成,所述钢在含有
0.70
质量%以上
1.10
质量%以下的碳


0.15
质量%以上
0.35
质量%以下的硅


0.30
质量%以上
0.60
质量%以下的锰


1.30
质量%以上
1.60
质量%以下的铬


0.01
质量%以上
0.50
质量%以下的钼


0.01
质量%以上
0.50
质量%以下的钒的同时,余分由铁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所述表层部中的氮的含量为
0.2
质量%以上
0.8
质量%以下,作为所述轨道构件的所述接触面的轨道面通过所述滚动轴承的中心轴

且在与所述中心轴平行的剖面视角下为部分圆弧,所述部分圆弧的直径为所述滚珠的直径的
1.01
倍以上
1.08
倍以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其中,所述钢在含有
0.90
质量%以上
1.10
质量%以下的碳


0.20
质量%以上
0.30
质量%以下的硅


0.40
质量%以上
0.50
质量%以下的锰


1.40
质量%以上
1.60
质量%以下的铬


0.20
质量%以上
0.30
质量%以下的钼


0.20
质量%以上
0.30
质量%以下的钒的同时,余分由铁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所述表层部中的氮的含量为
0.3
质量%以上
0.5
质量%以下
。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动轴承,其中,在与形成有所述表层部的所述接触面正交的剖面视角下,所述表层部中,每
100
μ
m2中总计存在
60
个以上的粒径为
0.50
μ
m
以下的析出物,且,所述表层部中的所述析出物的面积率的总计为1%以上
10
%以下,距形成有所述表层部的所述接触面的深度为
50
μ
m
的位置处的残留奥氏体量的体积率为
20
%以上
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堀真圣三轮则晓佐藤美有山田昌弘
申请(专利权)人:NTN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