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4023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育种
,具体为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全球大约有
65
%的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专用稻是指稻谷

米粒或植株具有专门用途的栽培稻;目前,随着我国饲料工业

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专用稻的需求在增加;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肉



奶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人均口粮消费在减少,从而导致饲料用粮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高血压

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根据
"
药食同源
"
的概念,功能稻作为一种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量在增加

[0003]现有的抗病毒特种稻的选育方法,大多是单基因抗性,使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稻病害的发生,但由于病原菌的易变性,改良品种极易受到新病原菌的侵袭,在基因对基因的抗病育种中,品种抗性与病困小种的兴衰循环是极其常见的,抗性基因丧失抗性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生产上因为品种抗性基因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多;一个抗性基因大面积使用几年后,生态坏境中就会出现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或者出现新的病原菌,造成本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且在以往的抗病品种选育中,研究者往往集中在一类病害,改良的品种容易出现抗性丧失现象,同时,在以往的抗性改良育种中,存在抗性提高的同时,品质和农艺性状下降的现象

[0004]因此我们便提出了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抗病毒特种稻的选育方法,往往集中在一类病害,改良的品种容易出现抗性丧失现象,同时,在以往的抗性改良育种中,存在抗性提高的同时,品质和农艺性状下降的现象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
:选择抗病水稻为亲本1,趋避型抗虫水稻为亲本2,特种稻为亲本3,进行亲本1与亲本2杂交,获得
F1(
亲本
1/
亲本
2)
种子,而后种植
F1
代并与亲本3回交,得到
BC1F1
种子;
[0008]S2
:种植
BC1F1
代,取样进行抗性基因
Pi2
,而与
Pi2
紧密连锁的标记
AP22
,与
Xa8
基因紧密连锁标记
RM20583
,与
Xa22
紧密连锁的标记
PTA248

Xa23
紧密连锁的标记
M

Xa23
,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各世代的阳性单株;
[0009]S3
:建立
PCR
扩增反应体系,
30U1
包括
30ng
模板
DNA

2U1

1020ul
的扩增反应体系包括
20ng
模板
DNA

2ul

10
×
buffer、1.8ul

2.5mMMgC、1.8u1

2mMdNTP、10uM
的正反引物各
0.2ul

1.5U

Tag

0.2Ul
,加灭菌的双蒸水至
30U1
,进行
PCR
扩增;
[0010]反应程序为
90℃
下预变性
3min

90℃30s

50℃30s、70℃45S
循环反应
35
次,
72℃

伸反应
8min
后于
6℃
保存,扩增产物在
3.5
%琼脂糖胶或5%聚丙烯酰胺
PAGE
凝胶电泳后用
Go1dView
或硝酸银染检测;
[0011]S4
:分子标记辅助抗性改良,包括以趋避型抗虫水稻为受体亲本,分别与农艺形状优良

携白叶枯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恢复系做供体亲本,进行杂交和聚合杂交,回交4次,自交4次,结合标记筛选与抗性鉴定筛选含有抗性基因的
F2
单株进行连续自交,每个自交世代均进行标记筛选

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的选择开展抗稻瘟病杂交稻组合测配;创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杂交稻亲本材料,并开展拥有多种抗性的杂交稻亲本的选育;
[0012]S5
:白叶枯病人工抗性鉴定,包括,在水稻孕穗盛期,采用剪叶法接种;接种前6天取出保存于
80℃
冰箱中的菌株


PDA
斜面培养基,在
30℃
的温箱中活化培养2~4天后,转管扩大培养5天;接种前用无菌水洗脱菌落,悬浮均匀,调整菌悬液浓度至4×
15
°
cfu/ml

[0013]S6
:稻瘟病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包括,病圃设在历年稻瘟病发生较严重的地区

秧苗在病圃育苗后移栽,每个材料插植6行,每两畦插两行诱发种;在病圃采用诱发品种和偏氮施肥及淹水保持高湿管理等措施辅助诱发;常规管理,于秧苗8~9叶期调查发病情况;
[0014]S7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和优势组合筛选,包括,农艺性状调查在试验田进行,五月份播种,六月份插秧,单本插,每区材料分
30
行种植,每行
10
株,密度为
17.6cm
×
26.0cm
,设置三次重复;各试验田肥力均匀,常规管理,田间记载生育期;在成熟期,各区材料去杂株后,去头尾两株,随机取中间6株进行室内考种

[0015]优选的,所述
BC1F1
水稻在接种时选取主茎剑叶平展的叶片,剪刀沾取菌悬液平置

刀尖稍向上,剪去叶尖3~
4cm
,每株剪4~6片叶,每区材料剪叶片数大于
40


[0016]优选的,所述白叶枯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分为0‑8病级,其中病级0纵向长度纵向扩展<
1.5cm
,抗性评价为高抗
HR
;病级1病斑长度纵向扩展
1.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抗病毒特种稻的定量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
:选择抗病水稻为亲本1,趋避型抗虫水稻为亲本2,特种稻为亲本3,进行亲本1与亲本2杂交,获得
F1(
亲本
1/
亲本
2)
种子,而后种植
F1
代并与亲本3回交,得到
BC1F1
种子;
S2
:种植
BC1F1
代,取样进行抗性基因
Pi2
,而与
Pi2
紧密连锁的标记
AP22
,与
Xa8
基因紧密连锁标记
RM20583
,与
Xa22
紧密连锁的标记
PTA248

Xa23
紧密连锁的标记
M

Xa23
,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各世代的阳性单株;
S3
:建立
PCR
扩增反应体系,
30U1
包括
30ng
模板
DNA

2U1

1020ul
的扩增反应体系包括
20ng
模板
DNA

2ul

10
×
buffer、1.8ul

2.5mMMgC、1.8u1

2mMdNTP、10uM
的正反引物各
0.2ul

1.5U

Tag

0.2Ul
,加灭菌的双蒸水至
30U1
,进行
PCR
扩增;反应程序为
90℃
下预变性
3min

90℃30s

50℃30s、70℃45S
循环反应
35
次,
72℃
延伸反应
8min
后于
6℃
保存,扩增产物在
3.5
%琼脂糖胶或5%聚丙烯酰胺
PAGE
凝胶电泳后用
Go1dView
或硝酸银染检测;
S4
:分子标记辅助抗性改良,包括以趋避型抗虫水稻为受体亲本,分别与农艺形状优良

携白叶枯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恢复系做供体亲本,进行杂交和聚合杂交,回交4次,自交4次,结合标记筛选与抗性鉴定筛选含有抗性基因的
F2
单株进行连续自交,每个自交世代均进行标记筛选

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的选择开展抗稻瘟病杂交稻组合测配;创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杂交稻亲本材料,并开展拥有多种抗性的杂交稻亲本的选育;
S5
:白叶枯病人工抗性鉴定,包括,在水稻孕穗盛期,采用剪叶法接种;接种前6天取出保存于
80℃
冰箱中的菌株


PDA
斜面培养基,在
30℃
的温箱中活化培养2~4天后,转管扩大培养5天;接种前用无菌水洗脱菌落,悬浮均匀,调整菌悬液浓度至4×
15
°
cfu/ml

S6
:稻瘟病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包括,病圃设在历年稻瘟病发生较严重的地区

秧苗在病圃育苗后移栽,每个材料插植6行,每两畦插两行诱发种;在病圃采用诱发品种和偏氮施肥及淹水保持高湿管理等措施辅助诱发;常规管理,于秧苗8~9叶期调查发病情况;
S7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和优势组合筛选,包括,农艺性状调查在试验田进行,五月份播种,六月份插秧,单本插,每区材料分
30
行种植,每行
10
株,密度为
17.6c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相饶刚顺郭建夫李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