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402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2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拍摄要求不断提升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捧手机的自拍效果,但是小头部的镜头本身由于镜筒外形的限制,使得镜片的机构部分很小,导致其成为了在各类镜头中杂光最难改善的一类镜头

例如,由于镜筒高度太小易导致光线打到镜筒前端面上而直接反射产生杂光;又例如,镜片整体结构控制不良易导致出现熔接痕杂光等情况;再有,镜片组立过程中易出现由于间隙变化太大而导致的组立风险,也严重影响着镜头的性能;以及,镜头大段差的过渡阶段采用金属隔圈而导致镜头中的红外滤光片
(IR

)
反射至金属隔圈上产生的反射杂光也是目前此类镜头杂光改善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因此,如何在镜头满足小型化设计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杂光的产生,保证镜头具有良好成像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可包括镜筒和容纳于所述镜筒中的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其中,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

第三透镜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

第六透镜

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第三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第六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第七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七透镜与所述第八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

所述镜筒的最大高度
L
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
可满足
1.0

L/ImgH

1.3
;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f3
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5
可满足

27.5

f3/R5


8.5
;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
SAG31、
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T23、
所述第二间隔元件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EP23
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
CP2
可满足

0.5

(SAG31+T23)/(EP23+CP2)

0.1。
[000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以及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

[00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最靠近所述像侧的外径
D0m
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最靠近所述物侧的外径
D0s
可满足:
1.0

D0m

D0s

4.0。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
SAG22
可满足:

8.0

SAG22/CP2


3.0。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
SAG52
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
CP5
可满足:
5.0

SAG52/CP5

9.5。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三间隔元件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EP34
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T34
可满足:
12.0

(EP23+EP34)/T34

14.5。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d6s
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12
可满足:0<
d6s/R12

0.5。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D1s
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d1s
可满足:
0.0

(D1s

d1s)/ImgH

1.5。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最靠近所述像侧的内径
d0m、
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D7s、
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T78
与所述第八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CT8
可满足:
0.5

(d0m

D7s)/(T78

CT8)

2.0。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最靠近所述物侧的内径
d0s、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DT11、
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最靠近所述像侧的内径
d0m
与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DT82
可满足:
4.5

d0s/DT11+d0m/DT82

5.5。
[00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容纳于所述镜筒中的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其中,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

第三透镜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

第六透镜

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第三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第六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第七间隔元件,位于所述第七透镜与所述第八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0

L/ImgH

1.3


27.5

f3/R5


8.5
,以及

0.5

(SAG31+T23)/(EP23+CP2)

0.1
,其中,
L
为所述镜筒的最大高度,
ImgH
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
f3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R5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SAG31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
T23
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EP23
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CP2
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以及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最靠近所述像侧的外径
D0m
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最靠近所述物侧的外径
D0s
满足:
1.0

D0m

D0s

4.0。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
SAG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李洋丁先翠朱佳栋王泽光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