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1015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以及车辆,包括在碰撞初期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的前置吸能传力路径和在碰撞中期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的后置吸能传力路径;其中,前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设置有:前碰撞横梁总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偏置碰撞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被重视,其中
25
%正面偏置碰撞被业内认为是目前最严苛的汽车碰撞测试,其可以评估车辆的结构

约束系统和乘员保护性能
。25
%正面偏置碰撞是指车辆以
64.4km/h
±
1km/h
的时速
、25

±1%的重叠率
(
驾驶员侧
)
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测试在这种运动状态下人员伤害

运动状态

车体结构变形等各项性能

在碰撞测试过程中,正碰和
40
%偏置碰撞等主要是以发动机舱前纵梁作为主要传力和吸能路径,而在
25
%正面偏置碰撞中,壁障和发动机舱前纵梁的重叠区域较少,导致发动机舱前纵梁不能传递碰撞载荷及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导致汽车变形严重,乘员受伤害机率加大

[0003]由于传统的车身结构一般都是以正碰或
40
%偏置碰撞为设计依据,主要依靠发动机舱前纵梁来传力和吸能


25
%偏置碰撞测试的难度很高,车辆的前纵梁和防撞梁很难发挥吸能作用,乘员舱和轮胎很容易受到严重的侵入和变形,因此,传统的车型结构难以直接进行
25
%偏置碰撞测试

加之
25
%偏置碰撞是近年来才被引入的测试项目,之前的市场车型并没有经过这项测试,可借鉴的结构较少

[0004]一些车企为了节省研发投入成本和时间,提出的汽车前部偏置碰吸能结构仅能在发生
25
%正面偏置碰撞前期阶段发挥吸能作用,不能有效突出引导前纵梁的吸能传力能力,无法形成稳定和连续的传力和吸能路径,参与碰撞安全性标准评价的车身零部件有限,降低汽车的安全性能和乘员的安全指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前部结构在发生正面
25
%偏置碰撞过程中,无法形成稳定和连续的传力和吸能路径,导致碰撞能量无法传递到其他车身零部件,无法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及吸收碰撞能量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置吸能传力路径和后置吸能传力路径,所述前置吸能传力路径被配置为在碰撞初期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所述后置吸能传力路径被配置为在碰撞中期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其中,
[0008]所述前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设置有:
[0009]前碰撞横梁总成

前纵梁总成和上边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和所述上边梁总成分别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连接,以在碰撞初期将所述碰撞能量通过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主要传递到所述前纵梁总成上,以及辅助传递到所述上边梁总成上;
[0010]所述后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设置有:
[0011]连接件

前轮鼓包总成

前立柱前延伸板和所述上边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和所述上边梁总成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前轮鼓包总成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与所述前立柱前延伸板连接,以在碰撞中期将所述碰撞能量传递到所述前纵梁总成

所述连接件

所述前轮鼓包总成和所述上边梁总成上,并经由所述上边梁总成传递到所述前立柱前延伸板上

[0012]进一步,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顺次连接的前碰撞横梁

吸能盒和安装板;其中,
[0013]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前碰撞横梁的前防撞块,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前防撞块与所述吸能盒之间具有距离

[0014]进一步,所述前防撞块与所述前碰撞横梁分离

[0015]进一步,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

前纵梁外板和纵梁前端板,所述前纵梁外板与所述前纵梁合围形成腔体结构,所述纵梁前端板的一端连接所述腔体结构的内壁面,另一端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连接;
[0016]其中,所述前纵梁外板靠近所述纵梁前端板的部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有加宽结构

[0017]进一步,所述后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还设置有:
[0018]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面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连接面上的至少一个翻边,而多个所述翻边朝向不同方向延伸;
[0019]其中,所述连接件通过对应的翻边将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所述前纵梁总成和所述上边梁总成连接

[0020]进一步,所述纵梁前端板包括侧壁立面结构和前端翻边面,所述侧壁立面结构与所述腔体结构连接,所述前端翻边面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连接

[0021]进一步,所述后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还设置有:
[0022]上边梁外板总成,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边梁外板和上边梁外板后段,用于与所述上边梁总成和所述前立柱前延伸板组装成一体

[0023]进一步,所述上边梁总成包括前段外板

前段内板

上边梁内板和上边梁前端板,所述前段外板和所述前段内板围合形成倒“L”型腔体结构,一端与所述上边梁前端板连接,另一端与组装后的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所述上边梁外板连接

[0024]进一步,所述上边梁前端板具有朝向所述前段外板延伸的翻边面,以与所述前段外板的立面焊接

[0025]进一步,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所述上边梁外板组成弧形结构,沿车身长度方向,所述弧形结构的纵向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

[0026]进一步,所述上边梁前端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其中,所述上边梁前端板与所述前防撞块相对于所述安装板的位置相互错开

[0027]进一步,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点,通过多个所述安装点分别与所述前纵梁总成和所述上边梁总成螺接;其中,所述安装板上与所述前纵梁总成连接的多个所述安装点沿车身宽度方向布设

[0028]进一步,所述安装板上与所述上边梁总成连接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点的数量少于与所述前纵梁总成连接的多个所述安装点的数量

[0029]进一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上边梁总成之间除对应所述安装点的其他区域具有间隙

[0030]进一步,所述前轮鼓包总成包括前轮鼓包和位于所述前轮鼓包的前端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重叠连接的前加强件上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吸能传力路径和后置吸能传力路径,所述前置吸能传力路径被配置为在碰撞初期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所述后置吸能传力路径被配置为在碰撞中期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其中,所述前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设置有:前碰撞横梁总成
(1)、
前纵梁总成
(21)
和上边梁总成
(22)
,所述前纵梁总成
(21)
和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分别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1)
连接,以在碰撞初期将所述碰撞能量通过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1)
主要传递到所述前纵梁总成
(21)
上,以及辅助传递到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上;所述后置吸能传力路径上设置有:连接件
(213)、
前轮鼓包总成
(23)、
前立柱前延伸板
(41)
和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所述前纵梁总成
(21)
和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
(213)
和所述前轮鼓包总成
(23)
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与所述前立柱前延伸板
(41)
连接,以在碰撞中期将所述碰撞能量传递到所述前纵梁总成
(21)、
所述连接件
(213)、
所述前轮鼓包总成
(23)
和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上,并经由所述上边梁总成
(22)
传递到所述前立柱前延伸板
(4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1)
包括顺次连接的前碰撞横梁
(11)、
吸能盒
(12)
和安装板
(131)
;其中,所述安装板
(131)
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前碰撞横梁
(11)
的前防撞块
(1312)
,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前防撞块
(1312)
与所述吸能盒
(12)
之间具有距离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块
(1312)
与所述前碰撞横梁
(11)
分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总成
(21)
包括前纵梁
(211)、
前纵梁外板
(212)
和纵梁前端板
(214)
,所述前纵梁外板
(212)
与所述前纵梁
(211)
合围形成腔体结构,所述纵梁前端板
(214)
的一端连接所述腔体结构的内壁面,另一端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1)
连接;其中,所述前纵梁外板
(212)
靠近所述纵梁前端板
(214)
的部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有加宽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前端板
(214)
包括侧壁立面结构
(2141)
和前端翻边面
(2142)
,所述侧壁立面结构
(2141)
与所述腔体结构连接,所述前端翻边面
(2142)
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1)
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周期正面偏置碰撞吸能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
(213)
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面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连接面上的至少一个翻边,而多个所述翻边朝向不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连接件
(213)
通过对应的翻边将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
(1)、
所述前纵梁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月欣赵丹范海勤张延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