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0090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公开了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作为缓激肽
B1
受体拮抗剂的
N

四唑基芳基 脲类衍生物

它们的制备

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

和它们作为治疗以及预防用药在缓 激肽
B1
受体表达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内源性缓激肽
B1
受体激动剂由激活后的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产生,包括缓激肽 des

Arg9

BK

Lys

des

Arg9

BK。
缓激肽是一种血管活性肽,在炎症反应期间由激肽 释放酶原经过激肽释放酶的作用下激活生成

缓激肽能够特异性结合缓激肽受体,进 而激活炎性信号通路,促进一系列生物反应例如血管舒张,血管渗透性增加,非血管 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炎性反应以及疼痛等

目前己知缓激肽的受体有两种亚型,即
B1 和
B2
受体
(B1R

B2R)。
这两种受体具有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结构,但是他 们在人体内发挥很多不同的生物功能
(Rizzi A 1997

L.M.FREDRIKLEEB

LUNDBERG 2005)。
[0003]在生理状态下,
B1
受体在健康的组织几乎不表达,只有在组织损伤时产生的内源 性刺激因素如内毒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才会诱导其表达

例如在各种疾病的炎性 条件下
(
如哮喘,肺炎,关节炎,糖尿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 症等
)
以及在一些神经性疾病中
(
如癫痫,脑中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
均发现
B1
受 体表达上调
。IL
‑1β
可以直接上调缓激肽
B1
受体
(Phagoo SB 1999)
,而缓激肽
B2
受体 激活后通过激活
NF

kB
导致成纤维细胞中
IL
‑1β
的表达来进一步诱导
B1
受体上调
(L. M.FREDRIK LEEB

LUNDBERG 2005)。
上调后,缓激肽
B1
受体主要在巨噬细胞,中 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元,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上表达
(Christopher I Fincham2009)。
这区别于
B2
受体在健康组织如血管和非血管性平滑肌和心脏组织中呈持续性 高水平表达的特性

[0004]缓激肽
B1
受体激活后产生疼痛,促进炎症反应,增加血管渗透性,促进组织纤 维化

与缓激肽
B2
受体相反,缓激肽
B1
受体在激动剂反复刺激下,不发生胞内化和 脱敏性,同时缓激肽
B1
受体的激活会触发自身诱导,这些现象会导致炎性或疼痛过 程的放大和持久
(Phagoo SB 1999

Westermann

D.2009

Walsh

D.A.
等人,
2006
; Farkas S.
等人,
2011)。
[0005]缓激肽
B1
受体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诱导白细胞介素如
IL
‑6和
IL
‑8的基因表达 和生成,促进
PGE2(
前列腺素
2)
生成并以此激活炎症相关的前列腺素信号途径

磷酸 化和上调
TRPV1(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
1)
受体,这些受体进一步触发疼痛反应,加强 疼痛转导,并通过释放发炎组织中的神经肽而诱导神经源性炎症
(Ch Golias 2007

RHayashi 2000)。
[0006]缓激肽
B1
受体在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炎症性病变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动物模 型中通过阻断缓激肽
B1
受体显示出抗炎和镇痛作用,从而支持缓激肽
B1
受体拮抗剂 的潜在的药理性作用
(Campos

M.M.
等人
2006

Wang

P.H.
等人
2009

Passos

G.F. 等人
2013

Gobeil

F.
等人
2014

Huart

A.2015

Ferreira

J.
等人
2001

Ferreira

J. 等人
2005

Gougat

J.B.
等人
2004

Fox

A.
等人
2005)。
鉴于缓激肽
B1
受体在正 常组织不表达,而只在
组织受伤和病变的情况下表达和上调,故其抑制剂具有治疗的 安全性

[0007]因此,有必要不断开发出更多新型缓激肽
B1
受体拮抗剂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新发现 了一类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并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缓激肽
B1
受体拮抗活性, 因此可作为一类新型缓激肽
B1
受体拮抗剂,并可进一步用于治疗或预防因缓激肽
B1 受体表达异常而引起的相关疾病

[0009]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0010]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为如通式
I
所示的化合 物,或所述化合物的顺反异构体,或所述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合物

[0011][0012]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为如通式
I
所示的化合物,或所述化合物的顺反异构体,或所述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合物;其中:
R1、R2和相连的
N
原子共同形成含有至少1个氮原子的3至8元杂环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A
取代,所述官能团
A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3烷基
、C1‑
C3烯基
、C1‑
C3炔基
、C1‑
C3烷氧基

卤代
C1‑
C3烷基
、C1‑
C3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R1、R2和相连的
N
原子共同形成含有至少1个氮原子的

且另外含有
0、1
或2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组成的8至
12
元双环的基团,其中所述双环包括螺环烷基

桥连双环烷基和稠合双环烷基,并且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B
取代,所述官能团
B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6烷基
、C1‑
C6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R1和
R2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的基团:
(i)H、C1‑
C
10
烷基
、C2‑
C
10
烯基
、C2‑
C
10
炔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除
H
外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C
取代,所述官能团
C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6烷基
、C1‑
C6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i)
苯基
、5
‑6元杂芳基
、C5‑
C7环烷基
、5
‑7元杂环基的基团,其中所述5‑6元杂芳基或5‑7元杂环基含有
1、2
或3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并且所述苯基

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D
取代,所述官能团
D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6烷基
、C1‑
C6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以及
Ar1选自下组的基团:苯基
、5
‑6元杂芳基
、C5‑
C7环烷基
、C9‑
C
10
稠双环基的基团,其中所述5‑6元杂芳基含有1或2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并且所述苯基

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E
取代,所述官能团
E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1‑
C6‑
烷氧基

卤代
C1‑
C6烷基
、C1‑
C6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以及
Z
选自下组的基团:
(i)
苯基
、5
‑6元杂芳基
、C5‑
C7环烷基
、5
‑7元杂环基
、C9‑
C
10
稠双环基
、9

10
元稠杂双环基的基团,其中所述5‑6元杂芳基
、5
‑7元杂环基或9‑
10
元稠杂双环基含有
1、2
或3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并且所述苯基

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F
取代,所述官能团
F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6烷基
、C1‑
C6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和环胺,此外还包括官能团
F
之间再额外形成一个5‑8元杂环;或
(ii)
其中
X
选自
O

NH
,且同时
R3选自
C1‑
C6烷基
、C3‑
C7环烷基
、C3‑
C7环烯基
、5
‑7元杂环基

苯基
、5
‑6元杂芳基的基团,并且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G
取代,所述官能团
G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3烷基
、C1‑
C3烷氧基

卤代
C1‑
C3烷基
、C1‑
C3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ii)
其中
Y
选自
O

NH
,且同时
Ar2选自苯基
、5
‑6元杂芳基
、C
10

C
20
的稠环基
、C1‑
C6烷基
、5
‑7元环烷基
、5
‑7元杂环基
、C1‑
C6烷氧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H
取代,所述官能团
H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3烷基
、C1‑
C3烷氧基

卤代
C1‑
C3烷基
、C1‑
C3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并且所述5‑6元杂芳基或5‑7元杂环基含有
1、2
或3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
Ar1选自下列苯基

吡啶基

吡嗪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I
取代,所述官能团
I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3烷基
、C1‑
C3烷氧基

卤代
C1‑
C3烷基
、C1‑
C3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为如通式
Ia

Ib
所示的化合物,或所述化合物的顺反异构体,或所述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如通式
Ia
所示的化合物中:
A

B
独立地为碳原子或氮原子;
Z
选自下列组的基团:
(i)
苯基

吡啶基

吡唑基

咪唑基

吲唑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J
取代,所述官能团
J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1‑
C6环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4烷基
、C1‑
C4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此外还包括官能团
J
之间再额外形成一个5元杂环;或
(ii)
其中
R3选自
C1‑
C6烷基
、C1‑
C6环烷基
、C3‑
C7环烷基
、C3‑
C7芳基
、5
‑7元杂环基

苯基
、5
‑6元杂芳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K
取代,
所述官能团
K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3烷基
、C1‑
C3烷氧基

卤代
C1‑
C3烷基
、C1‑
C3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ii)
苯氧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L
取代,所述官能团
L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3烷基
、C1‑
C3烷氧基

卤代
C1‑
C3烷基
、C1‑
C3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v)
的基团,其中
R
10
选自
C1‑
C6烷基
、5
‑7元环烷基
、5
‑6元杂芳基
、5
‑7元杂环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M
取代,所述官能团
M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4烷基
、C1‑
C4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并且所述5‑6元杂芳基或5‑7元杂环基含有
1、2
或3个独立地的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
R
6a
为氢原子,同时
R6和
R7独立地选自
C1‑
C6烷基
、C1‑
C6环烷基
、C3‑
C
10
环烷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N
取代,所述官能团
N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或
R
6a
为氢原子,同时
R6、R7与相连的两个碳原子共同形成一个4至8元环的基团,或含有1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的4至8元杂双环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O
取代,所述官能团
O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或
R7为氢原子,同时
R6、R
6a
与相连的两个碳原子共同形成一个4至8元环的基团,或含有1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的4至8元杂环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P
取代,所述官能团
P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在如通式
Ib
所示的化合物中:
A

B
独立地为碳原子或氮原子;
Z
选自下列组的基团:
(i)
苯基

吡啶基

吡唑基

咪唑基

吲唑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Q
取代,所述官能团
Q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4烷基
、C1‑
C4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i)
其中
R3选自
C1‑
C6烷基
、C1‑
C6环烷基
、C3‑
C
10
环烷基
、C3‑
C
10
芳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R
取代,所述官能团
R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4烷基
、C1‑
C4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ii)
苯氧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S
取代,所述官能团
S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4烷基
、C1‑
C4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或
(iv)
的基团,其中
R
10
选自
C1‑
C6烷基
、5
‑7元环烷基
、5
‑6元杂芳基
、5
‑7元杂环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T
取代,所述官能团
T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C1‑
C6烷基
、C2‑
C6烯基
、C2‑
C6炔基
、C1‑
C6烷氧基

卤代
C1‑
C4烷基
、C1‑
C4氟烷氧基

烷基氨基

二烷基氨基

乙酰基氨基
、N

甲基

N

乙酰基氨基或环胺,并且所述5‑6元杂芳基或5‑7元杂环基含有
1、2
或3个独立地选自
NH、N、O、S、SO

SO2的杂原子或含杂原子基团;
R8选自
C1‑
C6烷基
、C1‑
C6环烷基
、C3‑
C
10
芳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U
取代,所述官能团
U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R9选自
C1‑
C6烷基
、C1‑
C6环烷基
、C3‑
C
10
芳基的基团,其中所述基团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
V
取代,所述官能团
V
选自羟基

卤素

氨基

氰基

硝基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N

四唑基芳基脲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选自以下化合物,或所述化合物的顺反异构体,或所述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合物;4‑
(
叔丁基
)

N

(3

,4′‑
二甲氧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哌啶
‑1‑
甲酰胺,
N

(3

,4′‑
二甲氧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4‑
(
三氟甲基
)
哌啶
‑1‑
甲酰胺,
N

(3

,4′‑
二甲氧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1‑

‑8‑
氮杂螺
[4.5]
癸烷
‑1‑
甲酰胺,
N

(3

,4′‑
二甲氧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六氢呋喃
[2
,3‑
c]
吡啶

6(2H)

甲酰胺,
N

(4

(6

乙氧基吡啶
‑3‑

)
‑3‑
(2H

四唑
‑5‑

)
苯基
)
‑4‑
甲基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4

(6

乙氧基吡啶
‑3‑

)
‑3‑
(2H

四唑
‑5‑

)
苯基
)
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6
′‑
乙氧基
‑3‑
(2H

四唑
‑5‑

)

[2
,3′‑
联吡啶
]
‑5‑

)
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4

(6

乙氧基吡啶
‑3‑

)
‑3‑

‑5‑
(2H

四唑
‑5‑

)
苯基
)
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4

(1

环丁基

1H

吡唑
‑4‑

)
‑3‑
(2H

四唑
‑5‑

)
苯基
)
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4

(1

甲基

1H

吲唑
‑5‑

)
‑3‑
(2H

四唑
‑5‑

)
苯基
)
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2


‑3′
,4′‑
二甲氧基
‑6‑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哌啶
‑1‑
甲酰胺,
N

(3

,4′‑
二甲氧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4,4‑
二甲基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4
′‑
甲氧基
‑3′‑
甲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哌啶
‑1‑
甲酰胺,4‑
(
叔丁基
)

N

(3
′‑

‑4′‑
甲氧基
‑2‑
(2H

四唑
‑5‑

)

[1
,1′‑
联苯
]
‑4‑

)
哌啶
‑1‑
甲酰胺,4‑
(4

(
叔丁基
)
哌啶
‑1‑
甲酰胺基
)
‑2‑
(2H

四唑
‑5‑

)
苯甲酸环己酯,4‑
(4

(
叔丁基
)
哌啶
‑1‑
甲酰胺基
)
‑2‑

‑6‑
(2H

四唑
‑5‑

)
苯甲酸环己酯,4‑
(4

(
叔丁基
)
哌啶
‑1‑
甲酰胺基
)
‑2‑

‑6‑
(2H

四唑
‑5‑

)
苯甲酸乙酯,4‑
(
叔丁基
)

N

(3


‑5‑
(2H

四唑
‑5‑

)
‑4‑
(6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雪飞王晓路程刚叶青沈陶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壹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