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剥线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4968 阅读:3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激光剥线机结构,包括工作平台、激光器、上下激光头、激光器产生的激光通过上下光路反射镜组分别反射传输到上下激光头和实现激光光路传输,上下激光光路中设有上下激光切换的升降模块,上下激光头以工作平台为对称面上下相对称设置;工作平台下部设有Y轴导轨、X轴导轨、Y轴驱动电机和X轴驱动电机,X轴导轨座设在Y轴导轨上呈平面十字座标,并与Y轴驱动电机连动,工作平台坐设在X轴导轨上与X轴驱动电机连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连动合理和使用效率高,精度高、速度快等技术特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剥极细同轴线金属屏蔽层和铝箔屏蔽层而不造成屏蔽层变 形、损伤绝缘层和导体的剥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激光剥线机结构
技术介绍
C02激光剥线机主要用于切割非金属材料,包括乙烯聚合物的氯化物,玻璃纤维, 多元酯,聚脂薄膜,氟化物,尼龙,聚乙烯,矽树脂,其他不同硬度的耐高温绝缘材料,适用于 手机,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微电子行业的产品内部排线剥线,可剥单线,排线, 平行线,多层线等。目前,作为极细同轴线的关键生产技术,激光剥线技术一直掌握在日本、 欧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这类设备普遍存在价格昂贵的不足。而我国传统的数控剥线设备 具有效率低、使用成本高。针对剥切割非金属材料,包括乙烯聚合物的氯化物、玻璃纤维、多 元酯、聚脂薄膜、氟化物、尼龙、聚乙烯和矽树脂,其他不同硬度的耐高温绝缘材料时通常会 造成屏蔽层变形、损伤绝缘层和导体,成品率低等缺点。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亟待 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动合理和使用效率高,精 度高、速度快的激光剥线机结构,实现不会造成屏蔽层变形,不会损伤绝缘层和导体,成品 率高的技术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激光剥线机结构,包括机架、工作平台、 激光器、上下激光头,激光器产生的激光通过上下光路反射镜组分别反射传输到上下激光 头和实现激光光路传输,上下激光光路中设有上下激光切换的升降模块,所述上下激光头 以工作平台为对称面上下相对称设置;其中所述工作平台下部设有Y轴导轨、X轴导轨、Y 轴驱动电机和X轴驱动电机,所述X轴导轨座设在Y轴导轨上呈平面十字座标,并与Y轴驱 动电机连动,所述工作平台坐设在χ轴导轨上与χ轴驱动电机连动。上述的激光剥线机结构,所述上下光路反射镜组反向对称设置,所述上光路反射 镜组包括各呈45度反射角依次相对设置的上光路第一反射镜、上光路第二反射镜和上光 路第三反射镜;所述下光路反射镜组包括反射面各呈45度反射角依次相对设置的下光路 第一反射镜、下光路第二反射镜和下光路第三反射镜;升降模块包括控制其可升降切换的 驱动气缸,所述上光路第一反射镜和下光路第一反射镜固定设置在升降模块上,所述升降 模块升降运动切换上光路第一反射镜和下光路第一反射镜分别与激光器的输出激光相对。上述的激光剥线机结构,在与所述上下激光头侧边分别设有上下抽风筒。上述的激光剥线机结构,所述工作平台是用于放置各种剥线夹具的平台,设在上 下激光头的中间。上述的激光剥线机结构,所述Y轴导轨和X轴导轨为丝杠导轨模组。上述的激光剥线机结构,所述激光器包括激光输出扩束镜。3上述的激光剥线机结构,所述上下激光头包括上下聚焦镜。本技术的激光剥线机结构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工作平台下部设 置呈平面十字座标的Y轴导轨、χ轴导轨实现其在平面XY方向运动,其结构简单。双光路 结构设计并通过设置升降模块实现上下光路切换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 连动合理和使用效率高,精度高、速度快的技术特点。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技术优点是1、光束质量好,光功率稳定,功耗低,加工成本低。3、精度高、速度快,工作速度可达6000mm/min。4、能很好的剥同轴线金属屏蔽层和铝箔屏蔽层,不造成屏蔽层变形和损伤绝缘 层、导体,成品率很高。5、操作简单,对传统工艺难以完成的各种特殊要求的剥线都能轻松完成。6、完全非机械接触式加工,对加工材料不产生任何机械挤压或机械应力,加工质量好。7、可精确控制剥线位置、尺寸和深度,重复定位精度高,一致性好。本技术适用于用于切割非金属材料,包括乙烯聚合物的氯化物,玻璃纤维,多 元酯,聚脂薄膜,氟化物,尼龙,聚乙烯,矽树脂,其他不同硬度的耐高温绝缘材料。应用于手 机,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微电子行业的产品内部排线剥线,可剥单线,排线,平 行线,多层线等。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 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激光光路传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激光光路传输的路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激光光路传输的前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激光光路传输的后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机架,2为工作平台,2a为Y轴导轨,2al为Y轴驱动电机,2b为X轴导 轨,2bl为X轴驱动电机,3为激光器,3a为扩束镜,4为上激光头,4a为上聚焦镜,5为下激 光头,5a为下聚焦镜,6为上光路反射镜组,6a为上光路第一反射镜,6b为上光路第二反射 镜,6c为上光路第三反射镜,7为下光路反射镜组,7a为下光路第一反射镜,7b为下光路第 二反射镜,7c为下光路第三反射镜,8为升降模块,8a为驱动气缸,9为上抽风筒,10为下抽 风筒。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本技术的激光剥线机结构,包括机架1、工作平台2、激光器3,4上下激光头4、5、激光器3产生的激光通过上下光路反射镜组6、7分别反射传输到上下激 光头4、5和实现激光光路传输,上下激光光路中设有上下激光切换的升降模块8,上下激光 头4、5以工作平台2为对称面上下相对称设置;工作平台2下部设有Y轴导轨2a、X轴导 轨2b、Y轴驱动电机2al和X轴驱动电机2bl,X轴导轨2b座设在Y轴导轨2a上呈平面十 字座标,并与Y轴驱动电机2al连动,工作平台2坐设在X轴导轨2b上与X轴驱动电机2bl 连动。上下光路反射镜组6、7反向对称设置,上光路反射镜组6包括各呈45度反射角依 次相对设置的上光路第一反射镜6a、上光路第二反射镜6b和上光路第三反射镜6c ;下光路 反射镜组7包括反射面各呈45度反射角依次相对设置的下光路第一反射镜7a、下光路第二 反射镜7b和下光路第三反射镜7c ;升降模块8包括控制其可升降切换的驱动气缸8a,上光 路第一反射镜6a和下光路第一反射镜7a固定设置在升降模块8上,升降模块8升降运动 切换上光路第一反射镜6a和下光路第一反射镜7a分别与激光器3的输出激光相对。在上下激光头4、5侧边分别设有上下抽风筒9、10。工作平台2是用于放置各种剥线夹具的平台,设在上下激光头4的中间。Y轴导轨2a和X轴导轨2b为丝杠导轨模组。激光器3包括激光输出扩束镜3a。上下激光头4、5包括上下聚焦镜4a、5a。本技术在具体使用时,在驱动气缸8a作用下,光路切换的升降模块8往下运 动。按下开始加工开关,X轴导轨2b在Y轴导轨2a上向右行前实现工作平台2向右运动 设定距离,工作平台2在X轴导轨2b上向前运动归位、然后向后运动,同时激光从激光器3 发射出,经过扩束镜3a扩束后,依次从上光路第一反射镜6a、上光路第二反射镜6b和上光 路第三反射镜6c反射至上激光头4,经上激光头4的聚焦镜4a的中心输出,向前动动的工 作平台2使需加工的线体位置经过上激光头4的聚焦镜4a的中心输出的激光。工作平台2 在X轴导轨2b向前达到设定距离后,在气缸作用下,光路切换的升降模块8往上运动。下 光路反射过程和上光路相同,只是激光从下光路第一反射镜7a、下光路第二反射镜7b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建文罗智敏邓定胜王毅胡永祥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开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