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下料方法及片材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2093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下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片材下料方法及片材下料装置,片材下料方法包括:第一输送线输送片材;搬运模块搬取片材,通过光泽度传感器检测片材表面的光泽度;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搬运模块搬取的片材的类别,若片材为柔性垫层,则将片材放置至第一料夹内,若片材为树脂板,则将片材放置至第二料夹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片材下料方法及片材下料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下料
,尤其涉及一种片材下料方法及片材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手机的后盖一般为玻璃片材,由于手机后盖上设置有摄像孔,因此,在制造玻璃片材的时候,便会在玻璃片材上开设通孔

在手机后盖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玻璃片材进行磨削

[0003]为提高生产效率,现有技术中一般一次性对多片玻璃片材同时进行磨削,具体地,现有技术中一般在相邻的两片玻璃片材之间叠置柔性垫层,并在最上方的玻璃片材的上方以及最下方的玻璃片材的下方也叠置一片柔性垫层,柔性垫层为由动植物纤维或合成纤维织造得到的片材,以避免玻璃片材在磨削过程中被损坏,另外,最上方的柔性垫层的上方以及最下方的柔性垫层的下方均叠置有为片材的树脂板,相较于柔性垫层,树脂板的硬度较高,从而方便搬运叠置在一起的玻璃片材

即,在对多片玻璃片材进行磨削作业前,会先进行叠料作业

[0004]在完成磨削后,需要将叠置的树脂板

柔性垫层及玻璃片材拆解,拆解后的玻璃片材移动至下一工站继续其它加工,而柔性垫层和树脂板则需要收集起来以供下次叠料作业时使用

具体地,拆解后的柔性垫层和树脂板通过同一输送线进行输送,人工将输送线上的柔性垫层和树脂板取下,并分别放置至不同的料夹内,从而完成柔性垫层和树脂板的下料作业,但人工下料的工作效率较低,进而导致手机后盖的生产效率较低

[0005]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下料方法及片材下料装置,以解决人工下料的工作效率较低,从而会影响柔性垫层和树脂板的下次使用,进而导致手机后盖的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7]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片材下料方法,包括:
[0009]第一输送线输送片材;
[0010]搬运模块搬取所述片材,通过光泽度传感器检测所述片材表面的光泽度;
[0011]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所述搬运模块搬取的所述片材的类别,若所述片材为柔性垫层,则将所述片材放置至第一料夹内,若所述片材为树脂板,则将所述片材放置至第二料夹内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输送线将所述片材输送至接料平台,二次定位机构对位于所述接料平台上的所述片材进行定位;
[0013]所述搬运模块由所述接料平台上搬取所述片材

[0014]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片材下料装置,采用如上述的片材下料方法对片材
进行下料,所述片材下料装置包括:
[0015]第一输送线,被配置为输送所述片材;及
[0016]搬运模块,被配置为搬取所述片材,所述搬运模块上安装有光泽度传感器,所述光泽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被所述搬运模块搬取的所述片材表面的光泽度,所述搬运模块能够根据所述光泽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将所述片材择一地搬运至第一料夹和第二料夹内

[0017]作为优选,所述片材下料装置还包括接料平台,所述接料平台包括载台

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载台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载台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当所述载台位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载台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承载面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上方,当所述载台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载台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平齐,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二次定位机构,所述二次定位机构被配置为定位承载于所述载台上的所述片材

[001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穿孔,当所述载台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载台位于所述穿孔内,所述二次定位机构包括:
[0019]第一挡板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驱动件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穿孔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件朝向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挡板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挡板移动;及
[0020]第三挡板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三驱动件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穿孔的两侧,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三驱动件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驱动件的排列方向垂直,所述第三驱动件朝向所述第三挡板的一侧安装有第四挡板,所述第三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四挡板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三挡板移动

[0021]作为优选,所述片材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二输送线,所述第二输送线包括:
[0022]第一线体,被配置为输送空载的所述第一料夹;
[0023]第一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线体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四驱动件和第一顶升板,所述第一料夹能够沿所述第一线体移动至所述第一顶升板的上方,所述第四驱动件被配置为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顶升板,以使所述第一料夹远离所述第一线体;
[0024]第二线体,被配置为输送满载有所述柔性垫层的所述第一料夹;及
[0025]第一移载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料夹由所述第一线体移载至所述第二线体上

[002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载板和第五驱动件,所述第五驱动件被配置为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载板,以使所述第一载板能够在所述第一顶升板顶升所述第一料夹远离所述第一线体后穿过所述第一料夹的底板上的第一通孔,并伸入所述第一料夹内

[0027]作为优选,所述片材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三输送线,所述第三输送线包括:
[0028]第三线体,被配置为输送空载的所述第二料夹;
[0029]第二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三线体的下游侧,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六驱动件和第二顶升板,所述第二料夹能够沿所述第三线体移动至所述第二顶升板的上方,所述第六驱动件被配置为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顶升板,以使所述第二料夹远离所述第三线体;
[0030]第四线体,被配置为输送满载有所述树脂板的所述第二料夹;及
[0031]第二移载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料夹由所述第三线体移载至所述第四线体上

[003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二载板和第七驱动件,所述第七驱动件被配置为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载板,以使所述第二载板能够在所述第二顶升板顶升所述第二料夹远离所述第三线体后穿过所述第二料夹的底板上的第二通孔,并伸入所述第二料夹内

[0033]作为优选,所述搬运模块包括移载模组及吸盘,所述移载模组被配置为移动所述吸盘,所述吸盘被配置为吸取所述片材,所述吸盘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00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搬运模块搬运片材,并通过光泽度传感器检测片材,以识别出搬运模块所搬运的片材的类别,从而将柔性垫层和树脂板分别放置至不同的料夹内

即本专利技术中能够自动对柔性垫层和树脂板下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片材下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送线输送片材;搬运模块
(210)
搬取所述片材,通过光泽度传感器
(211)
检测所述片材表面的光泽度;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所述搬运模块
(210)
搬取的所述片材的类别,若所述片材为柔性垫层,则将所述片材放置至第一料夹
(110)
内,若所述片材为树脂板,则将所述片材放置至第二料夹
(12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下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将所述片材输送至接料平台,二次定位机构
(224)
对位于所述接料平台上的所述片材进行定位;所述搬运模块
(210)
由所述接料平台上搬取所述片材
。3.
片材下料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下料方法对片材进行下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下料装置包括:第一输送线,被配置为输送所述片材;及搬运模块
(210)
,被配置为搬取所述片材,所述搬运模块
(210)
上安装有光泽度传感器
(211)
,所述光泽度传感器
(211)
被配置为检测被所述搬运模块
(210)
搬取的所述片材表面的光泽度,所述搬运模块
(210)
能够根据所述光泽度传感器
(211)
的检测结果将所述片材择一地搬运至第一料夹
(110)
和第二料夹
(120)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下料装置还包括接料平台,所述接料平台包括载台
(221)、
第一驱动件
(222)
和第一安装板
(223)
,所述第一驱动件
(222)
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载台
(221)
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载台
(221)
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当所述载台
(221)
位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载台
(221)
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承载面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板
(223)
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上方,当所述载台
(221)
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载台
(221)
与所述第一安装板
(223)
平齐,所述第一安装板
(223)
上设置有二次定位机构
(224)
,所述二次定位机构
(224)
被配置为定位承载于所述载台
(221)
上的所述片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
(223)
上设置有穿孔
(2231)
,当所述载台
(221)
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载台
(221)
位于所述穿孔
(2231)
内,所述二次定位机构
(224)
包括:第一挡板
(2241)
和第二驱动件
(2242)
,所述第一挡板
(2241)
和所述第二驱动件
(2242)
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穿孔
(2231)
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件
(2242)
朝向所述第一挡板
(2241)
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挡板
(2243)
,所述第二驱动件
(2242)
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挡板
(2243)
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挡板
(2241)
移动;及第三挡板
(2244)
和第三驱动件
(2245)
,所述第三挡板
(2244)
和所述第三驱动件
(2245)
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穿孔
(2231)
的两侧,所述第三挡板
(2244)
和所述第三驱动件
(2245)
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挡板
(2241)
和所述第二驱动件
(2242)
的排列方向垂直,所述第三驱动件
(2245)
朝向所述第三挡板
(2244)
的一侧安装有第四挡板
(2246)
,所述第三驱动件
(2245)
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四挡板
(2246)
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三挡板
(2244)
移动
。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万发唐江来蒋玉斌
申请(专利权)人: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