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574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OSFET器件


[0001]本技术涉及功率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MOSFET
器件


技术介绍

[0002]功率
MOS
场效应晶体管,即
MOSFET
,其原意是:
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

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
场效应晶体管
)
,即以金属层
(M)
的栅极隔着氧化层
(O)
利用电场的效应来控制半导体
(S)
的场效应晶体管

功率
MOS
场效应晶体管也分为结型和绝缘栅型,但通常主要指绝缘栅型中的
MOS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
,简称功率
MOSFET(Power MOSFET)。
结型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一般称作静电感应晶体管
(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IT)。
[0003]现有的
MOSFET
器件在使用时,轻掺杂外延层电阻率会比较高,在同样的耐压情况下,它的发热量会比较大,功耗也大,导致温度升高,击穿电压反而会降低,反向漏电流会加大,可能导致误触发,影响其它器件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
MOSFET
器件,降低器件的发热量,避免误触发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
MOSFET
器件,包括金属化漏极;位于所述金属化漏极上的
N
型重掺杂衬底;位于所述
N
型重掺杂衬底上的
N
型轻掺杂外延层;所述
N
型轻掺杂外延层上方一侧具有第一
P
型体区,另一侧具有第二
P
型体区;所述第一
P
型体区上部具有第一
N
型中掺杂区,所述第二
P
型体区上部具有第二
N
型中掺杂区,其中,
[0006]所述第一
P
型体区和所述第二
P
型体区之间具有第三
N
型中掺杂区,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一
P
型体区的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另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二
P
型体区的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下表面与所述
N
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000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
P
型体区和所述第二
P
型体区的厚度,且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
P
型体区和所述第二
P
型体区的上表面齐平,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下表面超过所述第一
P
型体区和所述第二
P
型体区的下表面

[0008]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
N
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

[000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与所述第一
N
型中掺杂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一
P
型体区隔离,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与所述第一
N
型中掺杂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二
P
型体区隔离

[0010]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
P
型体区上具有第一栅极结构,所述第二
P
型体区上具有第二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宽度与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和所述第一
N

中掺杂区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宽度与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和所述第二
N
型中掺杂区之间的距离相同

[00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
P
型体区上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
N
型中掺杂区紧邻的第一
P
型重掺杂区,且所述第一
P
型重掺杂区位于所述第一
N
型中掺杂区远离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一侧;所述第二
P
型体区上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二
N
型中掺杂区紧邻的第二
P
型重掺杂区,且所述第二
P
型重掺杂区位于所述第二
N
型中掺杂区远离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的一侧

[001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
P
型体区和所述第二
P
型体区是中掺杂区

[0013]本技术通过在
N
型轻掺杂外延层上的两个
P
型体区之间设置
N
型中掺杂区,该
N
型中掺杂区的侧面与
P
型体区的侧面直接接触,下表面与
N
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表面直接接触,有利于提高
N
型中掺杂区中的电子浓度,进而大大降低
JFET
区的电阻,实现了器件的低阻化,降低了器件的发热量,可有效避免误触发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
MOSFET
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6]10
:金属化漏级;
20

N
型重掺杂衬底;
30

N
型轻掺杂外延层;
411
:第一
P
型体区;
421
:第一
N
型中掺杂区;
431
:第一
P
型重掺杂区;
412
:第二
P
型体区;
422
:第二
N
型中掺杂区;
432
:第二
P
型重掺杂区;
44
: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61
:第一栅极结构;
62
:第二栅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
MOSFET
器件,包括金属化漏极
(10)
;位于所述金属化漏极
(10)
上的
N
型重掺杂衬底
(20)
;位于所述
N
型重掺杂衬底
(20)
上的
N
型轻掺杂外延层
(30)
;所述
N
型轻掺杂外延层
(30)
上方一侧具有第一
P
型体区
(411)
,另一侧具有第二
P
型体区
(412)
;所述第一
P
型体区
(411)
上部具有第一
N
型中掺杂区
(421)
,所述第二
P
型体区
(412)
上部具有第二
N
型中掺杂区
(4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P
型体区
(411)
和所述第二
P
型体区
(412)
之间具有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44)
,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44)
的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一
P
型体区
(411)
的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44)
的另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二
P
型体区
(412)
的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44)
的下表面与所述
N
型轻掺杂外延层
(30)
的上表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一
P
型体区
(411)
上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
N
型中掺杂区
(421)
紧邻的第一
P
型重掺杂区
(431)
,且所述第一
P
型重掺杂区
(431)
位于所述第一
N
型中掺杂区
(421)
远离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44)
的一侧;所述第二
P
型体区
(412)
上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二
N
型中掺杂区
(422)
紧邻的第二
P
型重掺杂区
(432)
,且所述第二
P
型重掺杂区
(432)
位于所述第二
N
型中掺杂区
(422)
远离所述第三
N
型中掺杂区
(44)
的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鄢细根德黄种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中能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