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9004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包括转子和环绕所述转子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分离线圈,三组所述分离线圈的两端互不相连;所述电机还包括:全桥驱动器,与每组所述分离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以分别驱动三组所述分离线圈;散热模组,包括:延伸入相邻两所述分离线圈之间以吸收热量的第一导热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


技术介绍

[0002]三相六线电机,应用于需要大扭矩

大转速以及精细控制的领域,例如汽车或高级机器人用的电机

与常见的三相电机不同,三相六线电机的每个线圈的两个端子独立地连接到驱动电路,而不是通过星形或三角形配置进行固定连接

且通过全桥对每组线圈驱动,可以提供更大的扭矩

更大的转速以及更精细的控制

但是,更高的控制频率和更大的电流变化会导致电机或驱动器产生更多的热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在具有大扭矩

大转速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保证电机持续

高效

精确的运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在具有大扭矩

大转速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保证电机持续

高效

精确的运转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包括转子和环绕所述转子的定子,所述定子包括:
[0005]分离线圈,三组所述分离线圈的两端互不相连;所述电机还包括:
[0006]全桥驱动器,与每组所述分离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以分别驱动三组所述分离线圈;
[0007]散热模组,包括:延伸入相邻两所述分离线圈之间以吸收热量的第一导热部

与所述全桥驱动器相接触以吸收热量的第二导热部,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第二导热部相接触并将热量释放至电机外的第三导热部

[0008]更优地,全桥驱动器包括:
[0009]线路板,与所述第二导热部相接触,以将热量传导给第二导热部;
[0010]驱动线路,集成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驱动线路包括:第一全桥开关

第二全桥开关,三组所述分离线圈包括:分离线圈
L1、
分离线圈
L2
和分离线圈
L3
,所述第一全桥开关分别与所述分离线圈
L1、
所述分离线圈
L2、
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全桥开关分别与所述分离线圈
L1、
所述分离线圈
L2、
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另一端相连

[0011]更优地,所述第一全桥开关包括:三极管
Q1、
三极管
Q2、
三极管
Q3、
三极管
Q4、
三极管
Q5、
三极管
Q6
;其中,
[0012]所述分离线圈
L1
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1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2
的发射极相连;
[0013]所述分离线圈
L2
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3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4
的发射极相连;
[0014]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5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6
的发射极相连;
[0015]所述三极管
Q1
的发射极

所述三极管
Q3
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
Q5
的发射极三者相互连接;
[0016]所述三极管
Q2
的集电极

所述三极管
Q4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6
的集电极三者相互连接;
[0017]所述第二全桥开关包括:三极管
Q7、
三极管
Q8、
三极管
Q9、
三极管
Q10、
三极管
Q11、
三极管
Q12
;其中,
[0018]所述分离线圈
L1
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7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8
的发射极相连;
[0019]所述分离线圈
L2
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9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10
的发射极相连;
[0020]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11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12
的发射极相连;其中,
[0021]所述三极管
Q7
的发射极

所述三极管
Q9
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
Q11
的发射极三者相互连接;
[0022]所述三极管
Q8
的集电极

所述三极管
Q10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12
的集电极三者相互连接

[0023]更优地,所述电机还包括:
[0024]壳体,所述定子和转子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全桥驱动器设于所述壳体外;
[0025]所述第三导热部包括:
[0026]散热肋,所述散热肋为环状,多条散热肋并排且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且部分所述散热肋背离所述壳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导热部相接触;
[0027]波形散热片,所述波形散热片设于相邻两所述散热肋之间,且部分所述波形散热片背离所述壳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导热部相接触

[0028]导热壁,所述导热壁内嵌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散热肋形成于所述导热壁背离所述定子的一面,所述波形散热片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与所述导热壁相接触,所述导热壁背离所述波形散热片和所述散热肋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导热部相接触

[0029]更优地,所述波形散热片为波浪形的片状结构,且波峰与一散热肋相抵接,波谷与相邻的另一散热肋相抵接;
[0030]所述波形散热片环绕所述壳体的外壁设置,且首尾之间留有间隙,起到减振作用的同时,为热变形留有形变空间

[0031]更优地,所述第二导热部包括:
[0032]导热块,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且所述导热块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与所述线路板相接触,所述导热块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分别与部分所述散热肋和部分所述波形散热片相接触,所述线路板的热量经所述导热块传导至所述散热肋和所述波形散热片上进行散热

[0033]更优地,所述线路板包括:
[0034]接线柱,与所述分离线圈的任一端相连;
[0035]线路板正面,所述接线柱设置于所述线路板正面;
[0036]线路板背面,与所述线路板正面正对,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包括转子和环绕所述转子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分离线圈,三组所述分离线圈的两端互不相连;所述电机还包括:全桥驱动器,与每组所述分离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以分别驱动三组所述分离线圈;散热模组,包括:延伸入相邻两所述分离线圈之间以吸收热量的第一导热部

与所述全桥驱动器相接触以吸收热量的第二导热部,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第二导热部相接触并将热量释放至电机外的第三导热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全桥驱动器包括:线路板,与所述第二导热部相接触,以将热量传导给第二导热部;驱动线路,集成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驱动线路包括:第一全桥开关

第二全桥开关,三组所述分离线圈包括:分离线圈
L1、
分离线圈
L2
和分离线圈
L3
,所述第一全桥开关分别与所述分离线圈
L1、
所述分离线圈
L2、
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全桥开关分别与所述分离线圈
L1、
所述分离线圈
L2、
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另一端相连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六线直流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全桥开关包括:三极管
Q1、
三极管
Q2、
三极管
Q3、
三极管
Q4、
三极管
Q5、
三极管
Q6
;其中,所述分离线圈
L1
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1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2
的发射极相连;所述分离线圈
L2
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3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4
的发射极相连;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5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6
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
Q1
的发射极

所述三极管
Q3
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
Q5
的发射极三者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
Q2
的集电极

所述三极管
Q4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6
的集电极三者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全桥开关包括:三极管
Q7、
三极管
Q8、
三极管
Q9、
三极管
Q10、
三极管
Q11、
三极管
Q12
;其中,所述分离线圈
L1
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7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8
的发射极相连;所述分离线圈
L2
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9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10
的发射极相连;所述分离线圈
L3
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
Q11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12
的发射极相连;其中,所述三极管
Q7
的发射极

所述三极管
Q9
的发射极以及三极管
Q11
的发射极三者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
Q8
的集电极

所述三极管
Q10
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
Q12
的集电极三者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山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