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845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外壳、定子铁芯以及铜线绕组,还包括嵌入式热管以及相变导热件,所述定子铁芯安装于液冷外壳内,所述定子铁芯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盲孔,所述嵌入式热管过盈安装于所述盲孔内,且所述嵌入式热管一端伸出所述盲孔并抵接所述铜线绕组,所述铜线绕组悬伸设置于定子铁芯端部,所述相变导热件环绕于铜线绕组外表面,且相变导热件分别贴合铜线绕组以及液冷外壳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永磁同步电机内部绕组的散热情况,降低电机绕组温度,提升电机过载运行倍数,实现电机微型化和高功率密度化。实现电机微型化和高功率密度化。实现电机微型化和高功率密度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


[0001]本实用涉及电机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电机的选择要求极高,与其他类型的电机相比较,在相同质量与体积下永磁同步电机最大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与转矩密度,能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最大的动力输出与加速度。因此永磁同步电机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首选。但是永磁同步电机也存在缺点,转子上的永磁材料在高温、震动和过流的条件下,会产生磁性衰退的现象,使得电机容易发生损坏。因此,散热是制约永磁同步电机极限功率的重要因素。
[0003]目前,液冷和风冷是主流的电机散热技术,其原理是电机铜线绕组通过绝缘层和定子铁芯等将热量传至机壳,再由空气或液态工质将热量耗散。
[0004]现有的风冷和液冷仅能实现定子铁芯包裹部分的绕组散热,暴露在铁芯外部铜线绕组是电机内发热最严重的部分,通常需要浸没在固化导热胶内,绕组则需要先将热量传递至该导热胶,再经过导热胶传递至液冷机壳。由于灌封导热胶填充于电机内容易产生缝隙,热导效率下降,该散热路径无法对铁芯外部绕组进行高效散热,且该部分铜线温度已成为衡量电机是否达到保护温度的重要指标。
[0005]因此,如何降低悬伸部分绕组温度以及提高电机定子铁芯的散热效率对于实现电机高效散热与功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显著改善悬伸绕组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机使用功率。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外壳、定子铁芯以及铜线绕组,还包括嵌入式热管以及相变导热件,所述定子铁芯安装于液冷外壳内,所述定子铁芯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盲孔,所述嵌入式热管过盈安装于所述盲孔内,且所述嵌入式热管一端伸出所述盲孔并抵接所述铜线绕组,所述铜线绕组悬伸设置于定子铁芯端部,所述相变导热件环绕于铜线绕组外表面,且相变导热件分别贴合铜线绕组以及液冷外壳设置。
[0008]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盲孔紧靠所述定子铁芯外圆侧设置,且所述盲孔的深度为所述定子铁芯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间距大小的10%

30%。
[0009]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盲孔的直径为所述定子铁芯外圆侧与内圆侧间距大小的20%

33%,且所述盲孔的圆周同所述铜线绕组的最大外接圆相切。
[0010]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嵌入式热管的长度为所述盲孔长度和所述铜线绕组长度总和的90%

110%,且所述嵌入式热管的直径为所述盲孔直径的95%

100%。
[0011]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相变导热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端部紧贴所述液冷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所述第二端部紧贴所述铜线绕组外表面设置。
[0012]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相变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定子铁芯圆心的距离与所述铜线绕组外接圆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定子铁芯圆心的距离与所述液冷外壳内接圆的半径相等。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贴合铜线绕组和液冷外壳的波纹状相变导热件,再在定子铁芯上开设盲孔,在盲孔内嵌入嵌入式热管并贴合铜线绕组,以此形成三条导热路径,第一条导热路径中铜线绕组通过相变导热件将产生的欧姆热传递至液冷外壳,第二条导热路径中铜线绕组通过嵌入式热管将产生的欧姆热传递至定子铁芯,再通过贴合定子铁芯的液冷外壳散热,第三条散热路径通过定子铁芯与液冷外壳直接散热,该散热路径相比传统的电机散热结构,增加了复合传热器件与机壳和绕组的接触面积,显著提升悬伸处绕组的散热情况,降低电机绕组温度,提升电机额定使用功率,实现电机轻量化和微型化。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电机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相变导热件的示意图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定子铁芯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嵌入式热管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1的侧面剖视图。
[0021]附图标识:1、液冷外壳;2、铜线绕组;3、定子铁芯;31、盲孔;4、嵌入式热管;5

相变导热件;51

第一端部;52

第二端部;53

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实施例一
[0026]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外壳1、定子铁芯3以及铜线绕组2,还包括嵌入式热管4以及相变导热件5,所述定子铁芯3安装于液冷外壳1内,所述定子铁芯3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盲孔31,所述嵌入式热管4过盈安装于所述盲孔3内,且所述嵌入式热管4一端伸出所述盲孔31并抵接所述铜线绕组2,所述铜线绕组2悬伸设置于定子铁芯3端部,所述相变导热件5环绕于铜线绕组2外表面,且相变导热件5分别贴合铜线绕组2以及液冷外壳1设置。
[00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外壳、定子铁芯以及铜线绕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嵌入式热管以及相变导热件,所述定子铁芯安装于液冷外壳内,所述定子铁芯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盲孔,所述嵌入式热管过盈安装于所述盲孔内,且所述嵌入式热管一端伸出所述盲孔并抵接所述铜线绕组,所述铜线绕组悬伸设置于定子铁芯端部,所述相变导热件环绕于铜线绕组外表面,且相变导热件分别贴合铜线绕组以及液冷外壳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紧靠所述定子铁芯外圆侧设置,且所述盲孔的深度为所述定子铁芯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间距大小的10%

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复合传热器件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的直径为所述定子铁芯外圆侧与内圆侧间距大小的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树彬黎洪铭汤勇张仕伟黄梓滨余小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畅能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