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抑制蛋白激酶活性的嘧啶衍生物和包括其的治疗药物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6976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由异常细胞生长引起的包括肺癌的癌症疾病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一种新三取代嘧啶衍生物以及作为活性成分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所述三取代嘧啶衍生物具有抑制蛋白激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抑制蛋白激酶活性的嘧啶衍生物和包括其的治疗药物组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合物,其选自具有抑制蛋白激酶活性的新三取代嘧啶衍生物

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水合物和其立体异构体;一种制备所述化合物的方法;以及一种包括所述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的预防

改善或治疗由异常细胞生长引起的癌症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蛋白激酶是催化磷酸化反应的酶,其中
ATP

γ

磷酸基团转移到蛋白中的酪氨酸

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羟基上

蛋白激酶负责细胞代谢

基因表达

细胞生长

分化和细胞分裂,并在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

蛋白激酶占真核基因组接近2%

人类基因组含有大约
518
个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被分类为酪氨酸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和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

至少有大约
90
个蛋白激酶是酪氨酸激酶,其被划分为受体酪氨酸激酶
(RTKs)
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NRTKs)。
受体酪氨酸激酶是具有能容纳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并在细胞质中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活性位点的膜蛋白

蛋白激酶是分子开关,细胞中的活性和非活性状态之间的转换应平稳调节

转换的异常调节导致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过度激活,以诱导细胞的不受控分裂和增殖

进一步,由于与各种肿瘤的发展和进展有关,由遗传变异

增强和过度表达而引起的蛋白激酶的异常激活在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

[0003]肺癌是呼吸器官肺的恶性肿瘤

根据癌细胞的大小和形状,肺癌被划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
80


非小细胞肺癌当早期发现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完全治愈,但进行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
20

50
%的人出现复发

非小细胞肺癌比其他癌症更容易转移到脑



肝和对侧的肺

[0004]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原因是上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基因的突变
。30

40
%的亚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10

15
%的美国和欧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
40

50
%的亚洲女性非吸烟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
EGFR
突变
。EGFR
基因的突变引起肺癌,不管吸烟与否

所有
EGFR
突变中的
90
%是活化突变
(
外显子
19
缺失突变
(43

)

L858R
点突变
(41

))
,其中即使没有上皮生长因子也可以激活
EGFR。
[0005]EGFR
是一种穿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与诸如上皮生长因子的配体形成二聚体,并在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时被激活

激活的
EGFR
创造了易于与下游分子结合并磷酸化它们的条件,同时激活下游途径
(
例如,
RAS

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MAPK)、
磷脂酰肌醇3‑
激酶
(PI3

K)

Akt、
磷脂酶

C
γ
(PLC
γ
)/
蛋白激酶

C(PKC)
和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
(STAT))
来抑制凋亡,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并调节基因表达

诸如外显子
19
缺失突变或
L858R
点突变的激活突变的发生引起无限的细胞增殖并形成癌症,因为突变的激活结构即使没有配体也始终保持

[0006]吉非替尼
(
阿斯特捷利康
)
和厄洛替尼
(
罗氏
)
是口服施用的第一代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这些第一代抑制剂将患者的存活时间延长了
10
个月,与
现有作为标准疗法的细胞毒性抗癌药物相比,证明了它们的优越性

然而,由于对第一代抑制剂的抵抗,在
60
%的患者中有
T790M
突变发生

阿法替尼
(
百灵佳殷格翰
)
已作为第二代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出现,其能够抑制
T790M
突变

虽然阿法替尼在临床上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它未能确保治疗窗口

具有相对狭窄适应症的第二代抑制剂仅被批准用作具有
EGFR
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剂

奥希替尼
(
阿斯特捷利康
)
是第三代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中能够与半胱氨酸共价结合的迈克尔受体被引入

奥希替尼首次获得
FDA
批准并作为第三代
EGFR
靶向抗癌药物推出

然而,奥希替尼在接受了大约
10
个月的奥希替尼治疗的
C797S
突变患者中引起了获得性抵抗
。C797S
突变是指泰格莎的结合位点的半胱氨酸残基被丝氨酸替换的突变
。C797S
突变中和了泰格莎中的共价键

由于泰格莎能够被用于在治疗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
EGFR
抑制剂后发生的
T790M
突变,因此进展到对泰格莎产生抵抗的患者具有三个突变,包括
EGFR
激活
(
外显子
19
缺失或
L858R)、T790M

C797S
突变

因此,第四代
EGFR
抑制剂应对于双突变
(
外显子
19
缺失
/T790M

L858R/T790M)...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由式
10、

11
或式
12
表示的嘧啶衍生物的化合物

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水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选择的化合物:
[

10][

11][

12]
其中,在所述式
10
至式
12
中,
R1为氢

羟基

卤素
、C1‑
C
13
烷基或
C1‑
C6烷氧基,
R2为氢

卤素
、C1‑
C
13
烷基
、C3‑
C
10
环基

氨基
(

NR8R9)
或硝基
(

N(O)2)

R3和
R4各自独立地为氢
、C1‑
C
13
烷基
、C3‑
C
10
环基

硫离子基
(

SR8)、
磺酰基
(

S(O)2R8)
或磷酸基
(

P(O)R8R9)

R5、R6和
R7各自独立地为氢

羟基

卤素
、C1‑
C
13
烷基
、C1‑
C6烷氧基
、C3‑
C
10
环基
、C3‑
C
10
异环基


C(O)

(C1‑
C
13
烷基
)、
氨基
(

NR8R9)、
硝基
(

N(O)2)、
酰胺基
(

(C

O)NR8R9)、
羧基
(

C(O)OH)、

(

CN)、
脲基
(

NR8(C

O)NR9‑
)、
磺酰胺基
(

NHS(O)2R8)、
硫离子基
(

SR8)、
磺酰基
(

S(O)2R8)
或磷酸基
(

P(O)R8R9)

X1、X2和
X3各自独立地为碳或氮,
A

C1‑
C
13
烷基

氨基
(

NR8R9)、C6‑
C
10
芳基
、C3‑
C
10
环基
、C3‑
C
10
异芳基或
C3‑
C
10
异环基,或与
R6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3至7元饱和环,其可选地含有
N、O、S、NH、C

N、C

O、

NHC(O)



NHC(O)NH



NHS(O)2‑

SO2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选地被以氢
、C1‑
C
13
烷基
、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

羟基

卤素和氰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
B

C6‑
C
10
芳基
、C3‑
C
10
环基
、C3‑
C
10
异芳基或
C3‑
C
10
异环基,条件为当
X1和
X3各自独立地为氮,
R2或
R7为不存在,所述
C1‑
C6烷氧基
、C1‑
C
13
烷基或
C3‑
C
10
环基包含一种或多种取代基,其选自由氢

羟基

卤素
、C1‑
C
13
烷基
、C1‑
C6烷氧基

氨基
(

NR8R9)、
硝基
(

N(O)2)、
酰胺基
(

(C

O)NR8R9)、
羧基
(

C(O)OH)、

(

CN)、
脲基
(

NR8(C

O)NR9‑
)、
磺酰胺基
(

NHS(O)2‑
)、
硫离子基
(

S

)、
磺酰基
(

S(O)2‑
)、
磷酸基
(

P(O)R8R9)、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和
C3‑
C
10
异环基所组成的组,所述
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或
C3‑
C
10
异环基包含一种或多种取代基,所述取代基选自由氢

羟基

卤素

羰基
(

(C

O)R8R9)、
未取代的或以卤素或
C3‑
C
10
异环基取代的
C1‑
C3烷基

未取代的或以卤素或
C3‑
C
10
异环基取代的
C1‑
C3烷氧基
、C6‑
C
10
苯氧基

氨基
(

NR8R9)、
硝基
(

N(O)2)、
酰胺基
(

(C

O)NR8R9)、
羧基
(

C(O)OH)、

(

CN)、
脲基
(

NR8(C

O)NR9‑
)、
磺酰胺基
(

NHS(O)2‑
)、
硫离子基
(

S

)、
磺酰基
(

S(O)2‑
)、
磷酸基
(

P(O)R8R9)、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和
C3‑
C
10
异环基所组成的组,所述
R8和
R9各自独立地为氢
、C1‑
C6烷基
、C1‑
C6烯基
、C1‑
C6炔基
、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或
C3‑
C
10
异环基

附带条件是
R8与
R9所附接的氮原子或碳原子可选地一起形成3至7元饱和环,其可选地含有
N、O、S、NH、C

N、C

O、

NHC(O)



NHC(O)NH



NHS(O)2‑

SO2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选地被氢
、C1‑
C
13
烷基
、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

羟基

卤素和氰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并且所述
C3‑
C
10
异芳基和
C3‑
C
10
异环基包含选自由
N、O

S
所组成的组的至少一异原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氢

卤素或
C1‑
C3烷基,
R2为氢
、C1‑
C3烷基或氨基
(

NR8R9)

R3为氢
、C1‑
C3烷基

硫离子基
(

SR8)
或磺酰基
(

S(O)2R8)

R4为氢或
C1‑
C3烷基,
R5为氢

羟基

卤素
、C1‑
C3烷基或
C1‑
C6烷氧基,
R6为氢

卤素或
C1‑
C3烷基,并且
R7为氢或
C1‑
C3烷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
A
为氨基
(

NR8R9)、C3‑
C
10
异芳基或
C3‑
C
10
异环基或与
R6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3至7元饱和环,其可选地含有
N、O、S、NH、C

N、C

O、

NHC(O)



NHC(O)NH



NHS(O)2‑

SO2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选地被以氢
、C1‑
C
13
烷基
、C6‑
C
10
芳基
、C3‑
C
10
异芳基

羟基

卤素和氰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并且所述
B

C6‑
C
10
芳基或
C3‑
C
10
异芳基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卤素,
R2为氢或氨基
(

NR8R9)

R3为氢
、C1‑
C3烷基或磺酰基
(

S(O)2R8)

R4为氢,
R5为氢

卤素或
C1‑
C6烷氧基,
R6为氢

卤素或
C1‑
C3烷基,
R7为氢,
A
选自由哌嗪

哌啶

吗啉

吡咯烷和咪唑所组成的组,并且
B
选自由苯

噻唑

噻吩

吡唑

苯并噻吩

哒嗪

吡嗪

咪唑

恶二唑

三唑

呋喃

嘧啶

恶唑

吡咯

吡啶

恶二唑

三嗪

噻二唑

异恶唑和四唑所组成的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
Cl

Br

R2为氢或

NH2,
R3为氢


CH3或

S(O)2CH3,
R4为氢,
R5为氢
、Cl、Br、

OCH3、

OCH2CH3或

OCH2CF3,
R6为氢
、Cl、Br、F、

CH3或

CF3,
R7为氢,
A
选自由哌嗪

哌啶

吗啉和吡咯烷所组成的组,并且
B
选自由苯

苯并噻唑

喹啉和喹喔啉所组成的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
A
选自由所组成的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
B
选自由
所组成的组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
Cl

Br

R2为氢或

NH2,
R3为氢


CH3或

S(O)2CH3,
R4为氢,
R5为氢
、Cl、Br、

OCH3、

OCH2CH3或

OCH2CF3,
R6为氢
、Cl、Br、F、

CH3或

CF3,
R7为氢,
A
选自由所组成的组,并且
B
选自由所组成的组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由下列化合物编号1至
283
所组成的组:化合物编号1:
N

(2

((5


‑2‑
((6

(4

乙基哌嗪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2: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3:
N

(2

((5


‑2‑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4:
N

(2

((5


‑2‑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2‑
(2,2,2

三氟乙氧基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5:
N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6:
N

(2

((5


‑2‑
((6

(1,1

二氧硫代吗啉基
)
‑2‑
甲氧基吡啶
‑3‑

)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7: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8:
N

(5


‑2‑
((6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N

(2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9:
N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N

(2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

N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N

(2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甲基
)
氨基
)
苯基
)

N

甲基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2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酰胺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

N

(2

((5


‑2‑
((6

吗啉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酰胺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4

N

(2

((5


‑2‑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酰胺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5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6

N

(2

((5


‑2‑
((5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7

N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8

N

(2

((5


‑2‑
((6

(4

(2

羟基甲基
)
哌嗪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9

N

(2

((2

((6

(4

乙酰基哌嗪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5‑
氯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0

N

(2

((5


‑2‑
((2

甲氧基
‑6‑
((3S,5R)

3,4,5

三甲基哌嗪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1

N

(2

((5



((6

(4

羟基哌啶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2

N

(2

((5


‑2‑
((2

甲氧基
‑6‑
(4

(
氧杂环丁烷
‑3‑

)
哌嗪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3

N

(2

((5


‑2‑
((6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4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酰胺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5

N

(2

((5


‑2‑
((5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
化合物编号
26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7

N

(2

((5


‑2‑
((2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8

N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29

N

(2

((5


‑2‑
((2

甲氧基
‑6‑
吗啉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0

N

(2

((5


‑2‑
((6

(4

环丙基哌嗪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1

N

(2

((5


‑2‑
((2

甲氧基
‑6‑
(4

吗啉基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2

N

(2

((5


‑2‑
((6

(4,4

二甲基哌啶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3

N

(2

((5


‑2‑
((6

(4,4

二氟哌啶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4

N

(2

((5


‑2‑
((2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5‑
(
三氟甲基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5

N

(2

((5


‑2‑
((2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喹啉
‑6‑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6

N

(2

((5


‑2‑
((2

甲氧基
‑6‑
(4

(1

甲基哌啶
‑4‑

)
哌嗪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7

N

(2

((5


‑2‑
((2

甲氧基
‑6‑
(4

(1

甲基
‑4‑

)
哌嗪
‑1‑

)
‑5‑
(
三氟甲基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8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

1,4

地西泮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39

N

(2

((5


‑2‑
((4

(3

(
二甲基氨基
)

[1,4
’‑
双哌啶
]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0

N

(2

((5


‑2‑
((4

(4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哌啶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1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1

甲基

1H

吡唑
‑5‑

)
氨基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2

N

(2

((5


‑2‑
((4

(4

(4

环丙基哌嗪
‑1‑

)
哌啶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3

N

(2

((5


‑2‑
((2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啶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4

N

(2

((5


‑2‑
((2


‑5‑
甲基
‑4‑
(4

(4

甲基

1,4

地西泮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5‑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5

N

(2

((5


‑2‑
((2


‑4‑
(3

(
二甲基氨基
)

[1,4
’‑
双哌啶
]
‑1’‑

)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氟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46
:5‑


N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N4‑
(2

(
三氟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化合物编号
47
:5‑


N2‑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N4‑
(2

(
三氟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化合物编号
48
:5‑


N2‑
(4

(4

乙基哌嗪
‑1‑

)
苯基
)

N4‑
(2

(
三氟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化合物编号
49
:5‑


N2‑
(6

吗啉基吡啶
‑3‑

)

N4‑
(2

(
三氟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化合物编号
50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1
:2‑
((5


‑2‑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2
:2‑
((5


‑2‑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3
:2‑
((5


‑2‑
((6

吗啉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4
:2‑
((5


‑2‑
((6

(4

乙基哌嗪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5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6
:2‑
((5


‑2‑
((6

(4

(2

羟基乙基
)
哌嗪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7
:2‑
((5


‑2‑
((6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8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甲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59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环丙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60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环丙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61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N

环丙基苯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62
:5‑


N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N4‑
(2

((
甲基磺酰基
)
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化合物编号
63
:5‑


N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N4‑
(2

((
甲基磺酰基
)
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化合物编号
64
:5‑


N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N4‑
(2

((
甲基磺酰基
)
甲基
)
苯基
)
嘧啶

2,4

二氨;
化合物编号
65

N

(4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66

N

(4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67

N

(4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68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69

N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0

N

(2

((5


‑2‑
((5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1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2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3

N

(4,5

二氯
‑2‑
((5


‑2‑
((5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4

N

(4,5

二氯
‑2‑
((5


‑2‑
((6

吗啉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5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6

N

(4,5

二氯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7

N

(4,5

二氯
‑2‑
((5


‑2‑
((2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8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甲基
)
氨基
)
苯基
)

N

甲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79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甲基
)
氨基
)
苯基
)

N

甲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
80

N

(4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1

N

(4


‑2‑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2

N

(4


‑2‑
((5


‑2‑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3

N

(4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4

N

(4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5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6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7

N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8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89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

1,4

地西泮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基酰胺;化合物编号
90

N

(2

((5


‑2‑
((4

(3

(
二甲基氨基
)

[1,4
’‑
双哌啶
]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1

N

(2

((5


‑2‑
((4

(4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哌啶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2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3

N

(2

((5


‑2‑
((2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4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
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5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

1,4

地西泮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6

N

(2

((5


‑2‑
((2


‑4‑
(4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哌啶
‑1‑

)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7

N

(2

((5


‑2‑
((2


‑5‑
甲基
‑4‑
(4

(4

甲基

1,4

地西泮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8

N

(2

((5


‑2‑
((2


‑4‑
(3

(
二甲基氨基
)

[1,4
’‑
双哌啶
]
‑1’‑

)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氯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99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0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1

N

(4,5

二氯
‑2‑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2

N

(4,5

二氯
‑2‑
((5


‑2‑
((2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喹啉
‑6‑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3

N

(4,5

二氯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苯基
)
甲烷磺酰胺;
化合物编号
104

N

(4,5

二氯
‑2‑
((5


‑2‑
((4

(4

((2

(
二甲基氨基
)
乙基
)(
甲基
)
氨基
)
哌啶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5

N

(4,5

二氯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
甲基
(3

(4

甲基哌嗪
‑1‑

)
丙基
)
氨基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6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甲基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7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甲基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8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氧基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甲基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09

N

(2

((5


‑2‑
((2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甲基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0

N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N

(4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并
[d]
噻唑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1

N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N

(4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并
[d]
噻唑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2

N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N

(4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并
[d]
噻唑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3

N

(5


‑2‑
((5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N

(4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并
[d]
噻唑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4

N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N

(4

(
甲基磺酰胺基
)
苯并
[d]
噻唑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5

N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6

N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7

N

(6

((5


‑2‑
((2

甲氧基
‑6‑
(4

吗啉基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8

N

(6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氧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19

N

(6

((5


‑2‑
((2

甲氧基
‑4‑
(4

甲基哌嗪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20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甲基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21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甲基
)
氨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22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3

(6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4

(6

((5


‑2‑
((5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5

(6

((5


‑2‑
((3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6

(6

((5


‑2‑
((2

甲氧基
‑6‑
((3S,5R)

3,4,5

三甲基哌嗪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7

(6

((5


‑2‑
((6

(3

(
二甲基氨基
)
吡咯烷
‑1‑

)
‑2‑
甲氧基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8

(6

((5


‑2‑
((2

甲氧基
‑6‑
(
哌嗪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29
:4‑
(5

((5


‑4‑
((5

(
二甲基磷酸基
)
喹喔啉
‑6‑

)
氨基
)
嘧啶
‑2‑

)
氨基
)
‑6‑
甲氧基吡啶
‑2‑

)
硫代吗啉
1,1

二氧化物;化合物编号
130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二甲基氧化膦;化合物编号
131

N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2

N

(6

((5


‑2‑
((2

甲氧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3

N

(6

((5


‑2‑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4

N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6‑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5

N

(6

((5


‑2‑
((2

甲氧基
‑6‑
((3S,5R)

3,4,5

三甲基哌嗪
‑1‑

)
吡啶
‑3‑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6

N

(6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喹喔啉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7

N

(2

((5


‑2‑
((5


‑2‑
甲氧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
三氟甲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8

N

(2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
三氟甲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39

N

(2

((5


‑2‑
((4

(4

(4

环丙基哌嗪
‑1‑

)
哌啶
‑1‑

)
‑2‑
甲氧基
‑5‑
甲基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4‑
(
三氟甲基
)
苯基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40

N

(6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4‑

)
氨基
)

2,3

二氢苯并呋喃
‑5‑

)
甲烷磺酰胺;化合物编号
141

N

(2

((6

氨基
‑5‑

‑2‑
((2

甲氧基
‑5‑
甲基
‑4‑
(4

(4

甲基哌嗪
‑1‑

)
哌啶
‑1‑

)
苯基
)
氨基
)
嘧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台辅赵炳哲赵韩罗山迪普
申请(专利权)人:延世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