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4035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包括一共同电极;一第二基板,包括至少一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包括:至少一主要电极条,两侧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边缘与一第二边缘,所述主要电极条向一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次要电极分支,从主要电极条的所述第一边缘向外延伸;以及多个第二次要电极分支,从所述主要电极条的所述第二边缘向外延伸,其中各所述第一与各所述第二次要电极分支具有一分支宽度,所述这些第二次要电极分支相对于所述这些第一次要电极分支而言,于第一方向上有一位置偏移量,位置偏移量大于零且小于各所述第一与各所述第二次要电极分支的所述分支宽度;以及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尤其是一种微细狭缝稳态多区域垂直配向 (fine-slit stabilized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以下简称FSMVA)液晶显示 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的推出,液晶显示面板必须具备广视角特性方能满 足使用上的需求。因此,具有广视角特性的多区域垂直配向(multi-domainvertical alignment, MVA)液晶显示面板已成为目前大尺寸平面显示面板的主流产品。 已知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array substrate)具有图案化的 像素电极,而彩色滤光片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 CF基板)通常包含有多个凸块, 对应设置在像素电极的中心位置。通过像素电极的边缘电场效应(fringe electric field effect)与凸块的几何形状诱导液晶分子的倒向,使得负型液晶分子在像素施加电压时倒 下,并且根据液晶分子倾倒方向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显示区域(domain),以获得广视角的特 性。已知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面板虽然具有较广的视角,然而由于配向凸块使得部分 液晶分子在未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会产生轻微的倾斜,因此会造成液晶显示面板于暗态下产 生漏光现象而降低液晶显示器的对比,进而影响液晶显示器显示效果。 因此,一种改良的FSMVA液晶显示面板发展而出。请参考图l,其为已知FSMVA液 晶显示面板的部分次像素区10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已知FSMVA液晶显示面板的像 素电极20是由细长的主要电极条22与次要电极分支24所构成,其中主要电极条22为完 整的狭长矩形导电材料,而次要电极分支24则由主要电极条22的两侧边缘完全对称地向 外延伸。对于液晶分子30而言,主要电极条22的位置可以形成主干部分(trunk),而同侧 的次要电极分支24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许多细微狭缝26。 已知FSMVA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版与CF基板均不需设置凸块来改变液晶的倒 向,也不需要在CF基板侧设置狭缝,而直接由延伸的细微狭缝26来控制液晶的倒向形成不 同的显示区域。虽然对应于细微狭缝26的液晶分子30可以具有明确的倾倒方向性,然而对 应于主要电极条部份的液晶分子却有倾倒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像素的主干部分会随 机出现许多的节点,随机的节点容易在显示画面时导致残影现象(image retention, IR), 因而影响画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良好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面板,使液晶排列稳定,并避 免产生残影现象,仍为目前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已知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共同电极的第一基板、具有像素电极的第二基板,与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像素电极包括至少一主要电极条与多个次要电极分支。次要电极分支由主要电极条的两侧边缘对称向外延伸。主要电极条具有主干宽度,且主要电极条中具有至少一节点控制部,节点控制部的控制宽度不同于主要电极条的主干宽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另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共同电极的 第一基板、具有像素电极的第二基板,与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像素电 极包括至少一主要电极条、多个第一次要电极分支与多个第二次要电极分支。主要电极条 向第一方向延伸,且主要电极条两侧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第一次要电极分支 从主要电极条的第一边缘向外延伸,而第二次要电极分支则从主要电极条的第二边缘向外 延伸。各第一与各第二次要电极分支具有一分支宽度。其中,第二次要电极分支相对于第 一次要电极分支而言,于第一方向上有一位置偏移量,而位置偏移量大于零且小于各第一 与各第二次要电极分支的分支宽度。 本专利技术可直接利用像素电极来有效控制液晶分子的倾倒方向,减少残影现象,而 不需于第二透明基板的内侧设置配向凸块去诱导液晶分子的倒向,进而避免液晶显示面板 于暗态下产生漏光现象而降低液晶显示器的对比。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FSMVA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次像素区的平面示意图。图2至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次像素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至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像素电极其他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像素电极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10次像素区20像素电极22主要电极条24次要电极分支26细微狭缝30液晶分子102次像素结构104第一透明基板106第二透明基板108液晶层iio玻璃基板112扫描线114数据线115储存电容导线116玻璃基板118共同电极120像素电极122主要电极条124次要电极分支126节点控制部130a第一方向130b第二方向130c第三方向222主要电极条232节点控制部322主要电极条326节点控制部334开口 422主要电极条 426第一节点控制部 522主要电极条 522b第二边缘 525第二次要电极分支 S间距 L分支宽度 W2控制宽度P位置偏移量 Wl主干宽度 W3控制宽度424次要电极分支 432第二节点控制部 522a第一边缘 524第一次要电极分支 D长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为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供参考与辅助说明用,并 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 为使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下文特列举本专利技术 的多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 请参考图2至图4。图2至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次像素结构一较佳实 施例的示意图,例如是红绿蓝(RGB)次像素结构的其中之一。图2为次像素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次像素结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而图4为部分的像素电极的放大示意图。为突显本 专利技术的特征,图2与图3中仅绘示一个次像素结构作为代表,图4中仅绘示一个主要电极条 作为代表,依设计需求亦可设计成多个主电电极条。其中,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元件未绘示 于图2至图4中,且实际的液晶显示面板可包含多个次像素结构。再者,图2所示的像素电 极仅为像素电极图案的概略图,其详细图案应以图4的放大图为基准。此外,本实施例的液 晶显示面板可为FSMVA液晶显示面板,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次像素结构102包括第一透明基 板(例如是薄膜电晶体基板)104、第二透明基板(例如是彩色滤光片基板)106,以及液晶 层108。第一透明基板104与第二透明基板106两者相对设置,液晶层108设置于第一透明 基板104与第二透明基板106之间,且液晶层108包括液晶分子。第一透明基板104可包 括玻璃基板110与多个像素电极120。如图2所示,第一透明基板上104另可包括多条彼此 平行的扫描线112与多条彼此平行的数据线114。扫描线112与数据线114于第一透明基 板104上定义出多个次像素结构102。各次像素结构102之内另包含有多条储存电容导线 (storage c即acitor bus line) 115,与扫描线112平行设置并贯穿次像素结构102。第一 透明基板104另可包括配向膜与偏光板等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包括一共同电极;一第二基板,包括至少一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包括:至少一主要电极条,两侧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边缘与一第二边缘,所述主要电极条向一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次要电极分支,从所述主要电极条的所述第一边缘向外延伸;以及多个第二次要电极分支,从所述主要电极条的所述第二边缘向外延伸,其中各所述第一与各所述第二次要电极分支具有一分支宽度,所述这些第二次要电极分支相对于所述这些第一次要电极分支而言,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有一位置偏移量,所述位置偏移量大于零且小于各所述第一与各所述第二次要电极分支的所述分支宽度;以及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婉华李佳育廖培钧张庭瑞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