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747 阅读:3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溃缩吸能结构的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座椅不具有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以及安全座椅防后碰颈部保护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技术问题,包括座椅滑轨板,在座椅滑轨板上设有座椅座盆,所述座椅滑轨板后部与座椅座盆通过轴承相连接,在座椅滑轨板和座椅座盆之间设有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变形板和固定板,变形板固定在座椅座盆上,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变形板上,通过固定螺栓将变形板与座椅滑轨板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采用溃缩吸能结构,变形板溃缩变形,有效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动的惯量,吸收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量,同时座椅整体向后产生一定的倾角,减少乘员颈部的鞭打运动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溃缩吸能结构的防后碰颈部保护座 椅。
技术介绍
当汽车被后方车辆追尾时,乘员形成一个相对车辆向后的运动,乘员躯干靠紧座 椅,而座椅基本不会运动,则乘员躯干和座椅一般没有受到太大的向后的运动的惯量,后碰 时产生的能量都传送到乘员的颈部,乘员头部前后摇晃,而会使颈部收到伤害。目前大多数 汽车座椅制造商都致力于提升座椅的舒适性,在保护乘员或驾驶者身体在发生交通事故时 不受伤害,或将伤害降至最低的研究方面未取得有效的对策,许多普通座椅都不存在防后 碰鞭打的功能。中国技术专利03275979. 7公开了一种安全座椅,该座椅具有由上而下 依次连接在一起的头枕、椅背和椅座,在这些部件的内部分别安装有至少一个缓冲器,在缓 冲器的前方设定距离处安装有面积足以覆盖缓冲器的挡板。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头枕、椅背 和椅座可以吸收撞击能量,以及保护乘员的头部、颈部和背部不受到伤害。然而该安全座椅 的缓冲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虽然具有了缓冲器,但乘员躯干靠在座椅上移动还是很少,吸 收的能量不多,大多碰撞产生的能量还是传递到乘员头部,使得乘员颈部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座椅不具有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以及安全座椅防 后碰颈部保护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采用溃缩吸能结构的防后碰颈部保 护座椅。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防后碰颈部保 护座椅,包括座椅滑轨板,在座椅滑轨板上设有座椅座盆,所述座椅滑轨板后部与座椅座盆 通过轴承相连接,在座椅滑轨板和座椅座盆之间设有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变形板 和固定板,变形板固定在座椅座盆上,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变形板上,通过固定螺栓将变形板 与座椅滑轨板相连。本专利技术用于汽车追尾时对乘员颈部的鞭打保护,当追尾发生时,座椅与 乘员产生向后运动的惯量,在座椅向后的运动中,座椅以轴承为中心发生转动,座椅座盆随 着座椅的转动形成向上的运动,并带动保护机构,该保护机构采用一种溃缩吸能结构,座椅 座盆带动变形板向上运动,变形板溃缩变形,有效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动的惯量,吸收 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量,同时座椅整体向后产生一定的倾角,减少乘员颈部的鞭打运动伤 害。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变形板上端沿与变形板垂直的方向伸展形成 有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在座椅座盆的下表面上。变形板整体成L形,变形板上部的连接板固 定在座椅座盆下表面上,变形板位于座椅座盆底面上与底面相垂直。在座椅座盆向上移动 时,变形板随座椅座盆向上移动。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变形板上设有豁口,该豁口使变形板下端形成3一钩状的连接部。豁口使得变形板容易进行变形,当变形板提升时,豁口受力张开,吸收了 乘员后碰时发生的动能,从而防止乘员颈部产生鞭打伤害。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连接部的前端上设有固定孔,在变形板豁 口的上部设有控制孔,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两个通孔与固定孔和控制孔相对 应,所述固定螺栓包括固定螺栓一和固定螺栓二,固定螺栓一穿过固定板一端通孔和控制 孔后连接在座椅滑轨板上,固定螺栓二穿过固定板另一端通孔和固定孔后连接在座椅滑轨 板上。与变形板一体的连接板与座椅座盆相连,变形板通过固定螺栓一和固定螺栓二连接 在座椅滑轨板上,这使得变形板连接在座椅座盆和座椅滑轨板之间,汽车追尾时,座椅座盆 向上移动时候,而座椅滑轨板不动,则就使变形板发生崩缩变形,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 动的惯量,吸收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量。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孔为长形孔,该控制孔沿着变形板长度 方向延伸。固定螺栓一可在控制孔内上下移动,在初始状态下即在追尾碰撞前,固定螺栓 一位于控制孔内上端处,追尾碰撞过程中,随着变形板向上拉伸变形,固定螺栓一逐渐移向 控制孔下端处,当豁口完全变形,固定螺栓一卡住变形长度控制孔,阻止了座椅继续向后转 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合理,该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采用溃缩吸能结 构,变形板溃缩变形,有效减小了座椅与乘员向后运动的惯量,吸收了乘员头部运动的能 量,同时座椅整体向后产生一定的倾角,减少乘员颈部的鞭打运动伤害。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正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背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防后碰颈部保护机构侧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座椅在未碰撞前的一种状态示意附图6是本专利技术座椅在碰撞时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如图1和图5所示,包括座椅滑轨板2,在座椅滑 轨板上设有座椅座盆1,座椅滑轨板2后部与座椅座盆1通过轴承12相连接,在座椅滑轨板 2和座椅座盆1之间设有保护机构,如图2所示,该保护机构包括变形板3和固定板4,如图 4所示,变形板3的上端沿与变形板垂直的方向伸展形成有连接板5,使得整个变形板成一 个L形,在变形板3靠近下端处开有一个豁口 6,该豁口使变形板下端形成一呈钩状的连接 部7,在连接部前端设有固定孔8,如图3所示,在豁口 6上端的变形板上设有控制孔9,该控 制孔为长形孔,控制孔沿着变形板3长度方向延伸。变形板上端的连接板5连接在座椅座 盆1下表面,与座椅座盆焊接固定,变形板竖立在座椅座盆的底面上。在固定板4两端上分 别设有通孔,该通孔分别与变形板3上的固定孔8和控制孔9相对应,固定螺栓10穿过固定板一端通孔和控制孔9后连接在座椅滑轨板2上,固定螺栓二 11穿过固定板另一端通孔 和固定孔8后连接在座椅滑轨板2上,这样就将变形板3和座椅滑轨板2相连接,固定螺栓 一能在控制孔9内上下移动。如图5给出了未发生追尾事故时座椅的状态,此时的保护机构如图3所示,固定 螺栓卡置在控制孔的上端。当发生追尾事故时,如图6所示,座椅会产生一个向后的运动 惯量,座椅以轴承为中心发生转动,座椅座盆随着座椅的转动形成向上的运动,在这过程中 变形板向上拉伸,变形板上的豁口变形,吸收碰撞的能量,固定螺栓一逐渐移向控制孔下端 处,直到固定螺栓卡置在控制孔下端,阻止继续向后转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属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 代,但并不会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固定板、变形板、控制孔、固定孔、连接板等术语,但并不排 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本质; 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专利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包括座椅滑轨板,在座椅滑轨板上设有座椅座盆,所述座椅滑轨板后部与座椅座盆通过轴承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座椅滑轨板(2)和座椅座盆(1)之间设有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变形板(3)和固定板(4),变形板固定在座椅座盆(1)上,所述固定板(4)设置在变形板(3)上,通过固定螺栓将变形板(3)与座椅滑轨板(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包括座椅滑轨板,在座椅滑轨板上设有座椅座盆,所述座椅滑轨板后部与座椅座盆通过轴承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座椅滑轨板(2)和座椅座盆(1)之间设有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变形板(3)和固定板(4),变形板固定在座椅座盆(1)上,所述固定板(4)设置在变形板(3)上,通过固定螺栓将变形板(3)与座椅滑轨板(2)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一风其力格尔刘卫国钱国强林抒吴成明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