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298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的照明器具(11)。在器具本体(15)的下表面配置着LED(43)、反射体(17)以及挡板(19)。在反射体(17)上设置着将LED(43)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49)、以及反射LED(43)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49)射出的反射面(50)。挡板(19)配置在比来自LED(43)的直接光(L)从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49)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S)更靠外侧处。提取来自LED(43)的直接光(L)而不会被挡板(19)的上端部所遮住,从而使光提取效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半导体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照明器具
技术介绍
以前,有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来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 筒灯(down-light)等的照明器具。该照明器具中,在器具本体上配置着搭载有多个LED的 基板,在该基板的下侧配置着对来自LED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反射体,在该反射体的下 表面配置着透光性盖,此外,在器具本体的下部配置着装饰框(decorative frame),该装饰 框对透光性盖进行支撑并且抵接安装于顶板面上。所述反射体的下表面具有使来自LED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且以反射来自 LED的光并使该光从射出开口射出的方式而形成着朝向该射出开口扩展的反射面,在该反 射面的顶部形成着可使来自LED的光通过的通过孔(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特开2008-204692 号公报(第5-7页,图1-2))。此外,为了防止炫光(glare),有时会在反射体与装饰框之间配置挡板(baffle) 来作为第二反射体。该挡板形成为具有朝向下表面开口而扩展的反射面的环状,在该反射 面的顶部形成着与反射体相对的上表面开口。当使用挡板时,在挡板的上表面开口处配置 着透光性盖,利用该挡板的上表面开口的缘部来保持该透光性盖。然而,在为了防止炫光而使用挡板的情况下,如果挡板的上表面开口的缘部位于 反射体的射出开口的附近,则从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会被挡板的上表面 开口的缘部所遮住,从而存在将LED的光提取到外部时的光提取效率(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会降低的问题。尤其会因来自LED的直接光被挡板所遮住,从而容易导致光提 取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的照明 器具。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第一反射体,包括将半 导体发光元件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及反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 射出的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体,配置在比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该直接光射出区域 是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区域。对于半导体发光元件,例如可以使用LED芯片元件或有机电致发光 (electroluminescence, EL)元件等。半导体发光元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光中包含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以及 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被反射面所反射的反射光。第一反射体在半导体发光元件为多个 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针对各个半导体发光元件来区分反射部分的方式而设置着。第二反射体可配置在比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但如果向外侧偏离过多,则在观察第二反射体时,照 度均勻比(uniformity ratio of illuminance)会降低,因此优选使所述第二反射体近至 接触与直接光射出区域的边界为止。照明器具例如为筒灯等,并通过使用第二反射体来抑制炫光。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所述的照明器具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中,在 第一反射体上以朝向射出开口扩展的方式而形成着反射面,并且在相对于射出开口为相反 侧的反射面的顶部形成着可使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通过的通过孔,在该通过孔的内缘形成 着以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而倾斜的立起面。对于第一反射体的立起面而言,如果该通过孔的内缘是与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 的方式而形成的反射面相连的边缘形状(edge shape),则难以例如通过射出成形等而成 形,因此需要通过设置立起面以使其不会成为边缘形状,从而可确保成形所需的宽度尺寸。 通过使立起面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倾斜,以减轻因被立起面所反射的光再次被第 一反射体的反射面反射时所产生的光的损耗,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立起面的倾斜的 角度,相对于从半导体发光元件而朝向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的光轴方向,优选为15° 40°的范围,即,从将光提取效率考虑在内的光学性考虑,优选大于等于15°,从成形性考 虑,优选小于等于40°,而进一步将成形性考虑在内的较佳范围为15° 25°,例如20° 左右对于光学性以及成形性而言最佳。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在比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 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配置着第二反射体,因此可提 取被第二反射体所遮住的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所述的照明器具,除了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 的效果之外,通过在第一反射体的通过孔的内缘形成立起面,而可确保第一反射体的成形 所需的宽度尺寸,并且使该立起面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倾斜,从而可使得被该立 起面反射的光不会再次被第一反射体的反射面反射而是从射出开口射出,从而可提高光提 取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反射体的截面3是所述照明器具的侧视图。图4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底视图。图5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器具本体的平面图。图6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局部立体图。11 照明器具12 顶板构件13 埋入孔15 器具本体16 光源模块17 第一反射体18 透光性盖19 挡板20 安装弹簧24 基板部25 筒部26 光源收容部27、28、29 安装孔30 配线孔31 散热片31a 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b 放射状的散热片部31c 周边部的散热片部32,33 通风道34 弹簧安装部35 安装片36 安装轴37:螺钉38:间隙42 基板43 =LED47 反射板48 反射部49:射出开口50、59:反射面51 通过孔52 凹部53:立起面57:上表面开口58:下表面开口60:嵌合部61 装饰框62 止动件63:限制部67:线圈部68 端部69 按压部70 抵接部a 宽度尺寸(壁厚尺寸)b:距离C:间隔L:直接光S:直接光射出区域θ :角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照明器具11例如为筒灯,且埋入设置在圆形的埋入孔13内,该埋入 孔13设置在顶板等的顶板构件12上。如图1至图6所示,照明器具11包括器具本体15、安装于该器具本体15的下表面 的光源模块(module) 16、安装于该光源模块16的下侧的作为第一反射体的反射体17、配置 在该反射体17的下表面的透光性盖18、安装于器具本体15的下侧的作为第二反射体的挡 板19、用于安装到顶板构件12上的一对安装弹簧(mounting spring) 20以及未图示的电源 装置及接线板等,其中所述安装弹簧20安装于器具本体15的外侧面。所述器具本体15例如由铝(aluminum)等的金属材料形成,以兼作对光源模块16 所发出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构件,且包括圆形的基板部24,在该基板部24的下侧周边部附 近形成着圆筒状的筒部25,在该筒部25的内侧形成着收容光源模块16或反射体17等的光 源收容部26。如图5所示,在基板部24的中央处,形成着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第一反射体,包括将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以及反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射出的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体,配置在比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该直接光射出区域是来自该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樋口一斎森山厳与桥本纯男渡边智仓持裕行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