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272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


技术介绍

[0002]当下电源车的电源舱体积越来越大,单车功率越来越大,但单车的可靠性一般为串联模式,单车的可靠性取决于发电设备的可靠性薄弱环节,一般为原动机

若要提高可靠性,需要解决发电设备的可靠性薄弱环节的技术问题,例如改善原动机的材料以提高其抗磨损性能

改善原动机加工工艺以期原动机有更好的配合间隙

改善原动机工作技术原理以开发更可靠原动机等方面,但限于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尚无更好的提高电源舱可靠性的方式

为提高电源车的可靠性,提出一种多机组电源车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公开了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提高电源车的可靠性

[000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包括
N1
个机组舱和一个散热舱;
[0005]每个所述机组舱内设置一个由水冷增压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的发电机组;发电机组中水冷增压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工作,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供电;
[0006]散热舱与每个机组舱之间连接有进水管

回水管

进气管和回气管;
[0007]通过进水管使每个机组舱的水冷增压发动机的冷却水进入散热舱中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回水管返回水冷增压发动机;
[0008]通过进气管使每个机组舱的水冷增压发动机的增压气体进入散热舱中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的增压气体通过回气管返回水冷增压发动机

[0009]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机组舱与散热舱连接的进气管还包括第二增压器,所述第二增压器,将经进气管进入散热舱的所述增压气体进行二次增压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增压器为引射器结构,包括进气口

出气口和引射口;其中,
[0011]进气口与机组舱方向的进气管连接,用于引入水冷增压发动机输出的增压气体;
[0012]出气口与散热舱方向的进气管连接,用于将引射后的增压气体输出到散热舱;
[0013]引射口,用于引入气体压力高于所述水冷增压发动机输出的增压气体的高压气体;
[0014]第二增压器利用引射口引入的高压气体引射所述水冷增压发动机输出的增压气体,将增压气体的压力再提升后,输出到散热舱

[0015]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舱中包括水冷散热片组

气冷散热片组和散热风机;
[0016]所述水冷散热片组,用于对进入的各水冷增压发动机的冷却水分组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输回各水冷增压发动机;
[0017]所述气冷散热片组,用于对进入的二次增压后的增压气体分组进行散热冷却,冷
却后输回各水冷增压发动机;
[0018]所述散热风机,用于对所述水冷散热片组和气冷散热片组进行散热冷却

[0019]进一步地,所述水冷散热片组包括
N2
个水冷散热片

进水分配器以及出水分配器;每个水冷散热片中内置水管道;水冷散热片将进入水管道中的水进行物理散热;
[0020]每个水冷散热片两端分别布置一个小型阀门;通过小型阀门分别连接进水分配器和出水分配器;所述小型阀门用于散热片的流通与截止的控制;
[0021]进水分配器包括
N1
个进水口和
N2
个出水口,
N1
个进水口分别与
N1
个机组舱的进水管连接;
N2
个出水口分别与
N2
个水冷散热片进水端连接的小型阀门连接;
[0022]出水分配器包括
N2
个进水口和
N1
个出水口,
N2
个进水口分别与
N2
个水冷散热片出水端连接的小型阀门连接;
N1
个出水口分别与
N1
个机组舱的回水管连接

[0023]进一步地,所述气冷散热片组包括
N3
个气冷散热片

进气分配器以及出气分配器;每个气冷散热片中内置气管道;气冷散热片将进入气管道中的空气进行物理散热;
[0024]每个气冷散热片两端分别布置一个小型阀门;通过小型阀门分别连接进气分配器和出气分配器;所述小型阀门用于散热片的流通与截止的控制;
[0025]进气分配器包括
N1
个进气口和
N3
个出气口,
N1
个进气口分别与
N1
个机组舱的进气管连接;
N3
个出气口分别与
N3
个气冷散热片进气端连接的小型阀门连接;
[0026]出气分配器包括
N3
个进气口和
N1
个出气口,
N3
个进气口分别与
N3
个气冷散热片出气端连接的小型阀门连接;
N1
个出气口分别与
N1
个机组舱的回气管连接

[0027]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风机采用多风扇结构,包括
N4
组风机,各组风机互相独立,单独运转与停止

[0028]进一步地,所述水冷散热片组

所述气冷散热片组和散热风机采用三层布置结构;散热风机吹出的散热空气先经所述气冷散热片组,再经所述水冷散热片组后吹出散热舱

[0029]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舱还包括温度检测传感器和风机控制器;
[0030]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包括水温传感器组和气温传感器组;
[0031]水温传感器组的每个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水冷散热片组与每个回水管连接的出水口中;
[0032]气温传感器组的每个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气冷散热片组与每个回气管连接的出气口中;
[0033]所述风机控制器根据水温传感器组和气温传感器组采集的温度值控制所述散热风机中工作的风机组数;
[0034]当采集的出水口的温度值低于第一水温阈值范围的下限,并且出气口的温度值低于第一气温阈值范围的温度下限时,散热风机中电机不工作,通过多片散热片与空气自然对流实现散热;
[0035]当采集的出水口的温度值在第一水温阈值范围内或
/
和当采集的出气口的温度值在第一气温阈值范围内,所述风机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中第一组风机工作;
[0036]当采集的出水口的温度值在第二水温阈值范围内或
/
和当采集的出气口的温度值在第二气温阈值范围内,所述风机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中第二组风机开始工作;
[0037]随着水温和气温逐渐增大,逐步判断水温阈值范围和气温阈值范围,开启更多组风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采用集中散热的多机组电源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N1
个机组舱和一个散热舱;每个所述机组舱内设置一个由水冷增压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的发电机组;发电机组中水冷增压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工作,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供电;散热舱与每个机组舱之间连接有进水管

回水管

进气管和回气管;通过进水管使每个机组舱的水冷增压发动机的冷却水进入散热舱中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回水管返回水冷增压发动机;通过进气管使每个机组舱的水冷增压发动机的增压气体进入散热舱中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的增压气体通过回气管返回水冷增压发动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机组电源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组舱与散热舱连接的进气管还包括第二增压器,所述第二增压器,将经进气管进入散热舱的所述增压气体进行二次增压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机组电源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压器为引射器结构,包括进气口

出气口和引射口;其中,进气口与机组舱方向的进气管连接,用于引入水冷增压发动机输出的增压气体;出气口与散热舱方向的进气管连接,用于将引射后的增压气体输出到散热舱;引射口,用于引入气体压力高于所述水冷增压发动机输出的增压气体的高压气体;第二增压器利用引射口引入的高压气体引射所述水冷增压发动机输出的增压气体,将增压气体的压力再提升后,输出到散热舱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机组电源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舱中包括水冷散热片组

气冷散热片组和散热风机;所述水冷散热片组,用于对进入的各水冷增压发动机的冷却水分组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输回各水冷增压发动机;所述气冷散热片组,用于对进入的二次增压后的增压气体分组进行散热冷却,冷却后输回各水冷增压发动机;所述散热风机,用于对所述水冷散热片组和气冷散热片组进行散热冷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机组电源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片组包括
N2
个水冷散热片

进水分配器以及出水分配器;每个水冷散热片中内置水管道;水冷散热片将进入水管道中的水进行物理散热;每个水冷散热片两端分别布置一个小型阀门;通过小型阀门分别连接进水分配器和出水分配器;所述小型阀门用于散热片的流通与截止的控制;进水分配器包括
N1
个进水口和
N2
个出水口,
N1
个进水口分别与
N1
个机组舱的进水管连接;
N2
个出水口分别与
N2
个水冷散热片进水端连接的小型阀门连接;出水分配器包括
N2
个进水口和
N1
个出水口,
N2
个进水口分别与
N2
个水冷散热片出水端连接的小型阀门连接;
N1
个出水口分别与
N1
个机组舱的回水管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机组电源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冷散热片组包括
N3
个气冷散热片

进气分配器以及出气分配器;每个气冷散热片中内置气管道;气冷散热片将进入气管道中的空气进行物理散热;每个气冷散热片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普杨蛟徐晓彤张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