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8646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包括,减振俘能机构,包括钢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减振降噪
,特别是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振源上直接控制振动和噪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钢轨是噪声主要的辐射源,在钢轨上采取减振降噪措施是主要的减振降噪方法,目前常见的钢轨减振降噪措施有:阻尼钢轨

动力吸振器等

其中动力吸振器是在振动物体上附加质量弹簧共振系统,这种附加系统在共振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使振动物体的振动减小,而振动发电技术主要利用了压电效应和电磁感应,因此基于以上原理可以制作出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实现钢轨减振降噪并将浪费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为无线监测网络供能

[0003]中国专利
(
申请号:
201110348951.4)
设计了一种钢轨动力吸振器,阻尼层粘结于轨腰上,质量块也通过粘结剂与阻尼层粘结,可控制钢轨的横向振动与扭转振动,但是质量块缺少固定装置,运营过程中由于钢轨振动阻尼层可能会发生脱落,附着的质量块也会脱落,有较大安全隐患;中国专利
(
申请号:
201610218883.2)
设计了一种轨载式压电梁振动装置,固定单元夹缝之中固定有压电梁,并通过螺栓与夹持单元连接固定在钢轨上,压电梁装置发电形式单一,可回收能量有限,振动能量回收率低,且使用螺栓固定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

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

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传统动力吸振器使用过程中出现橡胶脱落和振动能量回收率低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减振俘能机构,包括钢轨

设于所述钢轨底部的轨枕

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

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上的辅助板和固定块,以及设于所述固定块上的吸振组件和振动发电组件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吸振组件包括设于固定块上的角钢,设于所述角钢上的橡胶,以及被所述角钢包裹的质量块;所述橡胶底部与辅助板的顶部贴合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振动发电组件包括设于固定块上的第一压电梁和第二压电梁

设于所述第一压电梁上的永磁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压电梁上的线圈;所述第一压电梁和第二压电梁上均设置有压电材料层和弹性层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开设在第一安装块上的第一缺口

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块上的第一锁定组件

与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连接的复位组件

与所述复位组件连接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安
装块上的插接块;第二锁定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

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块内部的第二锁定组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和复位组件之间的辅助组件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块上开设有安装槽和第一通槽,所述安装槽通过第一通槽与第一缺口连通;所述插接块上设置有第一斜面,且所述插接块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槽内部的矩形板

设于所述矩形板上的套筒

设于所述套筒内的第一弹簧

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的限位块

设于所述限位块上的第一连接杆

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的锁定块,以及设于所述锁定块上的第二斜面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复位组件包括设于矩形板上的异形圈和第二弹簧

开设在所述异形圈上的两个第二缺口和两个第三缺口;两个所述第二缺口和两个第三缺口均为对称设置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块上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与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设于第二通槽内部的第二连接杆

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一限位盘和第二限位盘

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盘上的把手,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限位盘上的驱动板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块上开设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设于第二安装块上的插接板,以及设于所述插接板上的锁止板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包括设于第三通槽内部的第三弹簧

与所述第三弹簧连接的异形块

设于所述异形块上的第三斜面

竖面

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以及设于所述锁止板上的第四斜面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块上开设有辅助槽,所述安装槽和第三通槽通过辅助槽连通;所述辅助组件包括设于辅助槽内部的滑动块

设于所述滑动块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设于所述矩形板上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滑动块相互远离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侧板与异形块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接触

[0017]本专利技术的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的有益效果:
[0018]通过吸振组件和振动发电组件,实现了钢轨减振降噪,并将浪费的振动能量转换为电能为无线监测网络供电的功能,使用过程中装置不易脱落,安全性好,能量转换率率高,可直接使用于既有线路上,实现了减振俘能一体化;
[0019]当插接块在插入到缺口内的时候,触发第一锁定组件对插接块的自锁,当需要解锁的时候,通过第一驱动组件的旋转,使得复位组件带动第一锁定组件移动,进而解除对插接块的锁定,插接块在插入到第一缺口内部的时候,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二锁定组件运动,在第二锁定组件的作用下,对第一驱动组件锁定,进而提高对第二安装块的锁定效果,在辅助组件的配合下,当第一复位组件带动第一锁定组件对插接块解锁的时候,同时也通过辅助组件带动辅助组件对第二驱动组件解锁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俘能机构
(100)
,包括钢轨
(101)、
设于所述钢轨
(101)
底部的轨枕
(102)、
第一安装块
(103)
和第二安装块
(104)、
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块
(103)
和第二安装块
(104)
上的辅助板
(105)
和固定块
(106)
,以及设于所述固定块
(106)
上的吸振组件
(107)
和振动发电组件
(108)。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组件
(107)
包括设于固定块
(106)
上的角钢
(107a)
,设于所述角钢
(107a)
上的橡胶
(107b)
,以及被所述角钢
(107a)
包裹的质量块
(107c)
;所述橡胶
(107b)
底部与辅助板
(105)
的顶部贴合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发电组件
(108)
包括设于固定块
(106)
上的第一压电梁
(108a)
和第二压电梁
(108b)、
设于所述第一压电梁
(108a)
上的永磁体
(108c)
,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压电梁
(108b)
上的线圈
(108d)
;所述第一压电梁
(108a)
和第二压电梁
(108b)
上均设置有压电材料层和弹性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锁定机构
(200)
,包括开设在第一安装块
(103)
上的第一缺口
(201)、
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块
(103)
上的第一锁定组件
(202)、
与所述第一锁定组件
(202)
连接的复位组件
(203)、
与所述复位组件
(203)
连接的第一驱动组件
(204)
,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块
(104)
上的插接块
(205)
;第二锁定机构
(300)
,包括第二驱动组件
(301)、
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块
(103)
内部的第二锁定组件
(302)
,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锁定组件
(302)
和复位组件
(203)
之间的辅助组件
(303)。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俘能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块
(103)
上开设有安装槽
(103a)
和第一通槽
(103b)
,所述安装槽
(103a)
通过第一通槽
(103b)
与第一缺口
(201)
连通;所述插接块
(205)
上设置有第一斜面
(205a)
,且所述插接块
(205)
上开设有限位槽
(205b)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
(202)
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槽
(103a)
内部的矩形板
(202a)、
设于所述矩形板
(202a)
上的套筒
(202b)、
设于所述套筒
(202b)
内的第一弹簧
(202c)、
与所述第一弹簧
(202c)
连接的限位块
(202d)、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亮明刘曙光李绍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