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余热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270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石余热锅炉,炉膛四周由并列光管或膜式壁组成,炉膛前墙布置有燃烧器而后墙上方装有出口集箱;炉膛烟气出口设在后墙上部,烟气出口外侧上方装有上汽包,下汽包位于上汽包下方,对流管束两端分别同上、下汽包连通,上汽包与下汽包之间有使烟气呈“W”形路径流动的隔墙,对流管束下方有放灰管;炉膛烟气出口部位置有凝渣管束,该管束两端分别同出口集箱和上汽包相连;内部装有省煤器和软水加热器的尾部烟道的烟气进口设在同炉膛烟气出口相对的对流管束一侧,软水加热器布位于省煤器下方;下部有烟气排出口的尾部烟道的底部和炉膛底部分别设有灰斗,各灰斗下面装有螺旋出灰机。具有燃烧器燃烧稳定、受热面清灰方便、系统运行稳定的特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以电石炉尾气为燃料的余热锅炉。
技术介绍
随着《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颁布及《电石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的出 台,电石行业将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节能减排已成为电石企业的工作重 点。电石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的含尘高温尾气,如密闭炉每生产1吨 电石,将排放400 500标准立方米含尘尾气。采用余热锅炉,对电石尾气进行余热利用 产生蒸汽,既可以使电石企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达到行业标准.又可以节约企业的生产成 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石余热锅炉,可把含尘电石炉尾气直接送入炉 膛燃烧,具有燃烧器燃烧稳定、受热面清灰方便、系统运行稳定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石余热锅炉有炉膛,炉膛四周由并列光管或膜 式壁组成,且该炉膛的前墙布置有燃烧器而炉膛后墙上方装有出口集箱,其结构特点是,炉 膛烟气出口设在炉膛后墙上部,所述烟气出口外侧上方装有上汽包,下汽包位于该上汽包 下方,对流管束的两端分别同所述上汽包和下汽包连通,上汽包与下汽包之间并于对流管 束围成的空腔中设有使烟气呈“W”形路径流动的隔墙,对流管束的下方装有放灰管;在所 述炉膛的烟气出口部位布置有凝渣管束,凝渣管束的一端同所述出口集箱连接而另一端与 上汽包相连;尾部烟道的烟气进口设在同炉膛烟气出口相对的对流管束一侧,该尾部烟道 内装有省煤器和软水加热器,且软水加热器布置在省煤器下方;下部一侧设有烟气排出口 的尾部烟道的底部和所述炉膛底部分别设有灰斗,各灰斗下面装有螺旋出灰机。以下对本技术做出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的电石余热锅炉有炉膛2,炉膛2四周由并列光管或膜式壁 组成,且该炉膛2的前墙布置有燃烧器1而炉膛后墙装有出口集箱,其结构特点是,炉膛烟 气出口 13设在炉膛后墙上部,所述烟气出口 13外侧上方装有上汽包4,下汽包8位于该上 汽包4下方,对流管束5的两端分别同所述上汽包4和下汽包8连通,上汽包4与下汽包8 之间并于对流管束5围成的空腔中设有使烟气呈“W”形路径流动的隔墙14,对流管束5的 下方装有放灰管15 ;在所述炉膛2的烟气出口 13部位布置有凝渣管束3,凝渣管束3的一 端同所述出口集箱连接而另一端与上汽包4相连;尾部烟道6的烟气进口 16设在同炉膛烟 气出口 13相对的对流管束5 —侧,该尾部烟道6内装有省煤器7和软水加热器10,且软水 加热器10布置在省煤器7下方;下部一侧设有烟气排出口 21的尾部烟道6的底部和所述 炉膛2底部分别设有灰斗11,各灰斗11下面装有螺旋出灰机12。参见图1,炉膛后墙中部可以有部分光管17向炉膛中间延伸而形成延伸受热面, 如图2,延伸的光管17两边加焊扁钢18以形成遮焰角。所述凝渣管束3可由光管(受热管)错列布置形成。参见图3和图4,省煤器7和软水加热器10均由光管19两侧加焊扁钢20组成。进一步地,可在锅炉中容易积灰的地方布置吹灰器9,锅炉运行时开启吹灰器9清除受热面的积灰;例如,在炉膛2中布置吹灰器9,在对流管束5和尾部烟道6中分别布置 吹灰器9 ;炉膛2中的吹灰器为伸缩式吹灰器,对流管束5和尾部烟道6中布置固定旋转式 吹灰器。本技术锅炉运行时,燃烧器1向炉膛2喷射燃烧的电石尾气,烟气由炉膛2上 部的烟气出口 13进入上汽包4与下汽包8之间及对流管束5围成的空腔中,隔墙14使烟 气呈“W”形路径流动,接着烟气从尾部烟道6的烟气进口 16进入尾部烟道,最后从烟气排 出口 21排出。本技术为一种电石余热锅炉,燃烧器能稳定燃烧电石尾气;烟气经历多次上 升、下降,烟尘分离效果好;对流受热面管间距大,受热面不易积灰;尾部省煤器可采用直 鳍片扩展受热面,易于清灰;受热面烟速低,系统运行稳定;同时配合吹灰器对受热面进行 有效清灰,传热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剖视图);图2是图1中炉膛后墙遮焰角截面(依管子径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省煤器或软水加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构件的截面(依管子径向截面)示意图。在图中1-燃烧器,2-炉膛,3-凝渣管束,4-上汽包,5-对流管束, 6-尾部烟道,7-省煤器,8-下汽包, 9-吹灰器,10-软水加热器, 11-灰斗,12-螺旋出灰机,13-烟气出口,14-隔墙,15-放灰管,16-烟气进口,17-光管,18-扁钢,19-光管,20-扁钢,21-烟气排出口。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所述电石余热锅炉的结构是炉膛2四周由并列光管或膜式 壁组成,且该炉膛2的前墙布置有燃烧器1而炉膛后墙上方装有出口集箱,其结构特点是, 炉膛烟气出口 13设在炉膛后墙上部,所述烟气出口 13外侧上方装有上汽包4,下汽包8位 于该上汽包4下方,对流管束5的两端分别同所述上汽包4和下汽包8连通,上汽包4与下 汽包8之间并于对流管束5围成的空腔中设有使烟气呈“W”形路径流动的隔墙14,对流管 束5的下方装有放灰管15 ;在所述炉膛2的烟气出口 13部位布置有凝渣管束3,凝渣管束 3的一端同所述出口集箱连接而另一端与上汽包4相连;尾部烟道6的烟气进口 16设在同 炉膛烟气出口 13相对的对流管束5—侧,该尾部烟道6内装有省煤器7和软水加热器10, 且软水加热器10布置在省煤器7下方;下部一侧设有烟气排出口 21的尾部烟道6的底部和所述炉膛2底部分别设有灰斗11,各灰斗11下面装有螺旋出灰机12。炉膛2中的受热面上部支撑在钢架上,整体向下膨胀;炉膛2水平截面为“口”形,四周由Φ60的管子(或Φ60的管子加焊δ 6的扁钢组成的膜式壁)围成。燃烧器1布置 在前墙上,后墙受热面管子2-1在中部位置向炉膛中间延伸,延伸的管子两边加焊δ 6的扁 钢2-2以形成折焰角,炉膛2中沉降的灰进入炉膛下部灰斗11,经螺旋出灰机12排出;凝 渣管束3布置在图1中炉膛2右上方的烟气出口 13位置,由4排Φ 51的管子错列布置而 成,管子一端连接在炉膛后墙的出口集箱上,另一端直接与上汽包4相连;上汽包4和下汽 包8之间布置的对流管束5由Φ51的管子顺排布置而成,管束中间砌筑三道烟气隔墙,烟 气纵向冲刷受热面,经重力和惯性分离后的灰尘从对流管束5下面的放灰管15中排出;尾 部烟道6布置在对流管束5后面,顺烟气流动方向,烟道中布置省煤器7和软水加热器10。 省煤器7和软水加热器10中,受热面由Φ 32的管子17或19加焊δ 4的扁钢18或20组 成,受热面顺列布置以便于清灰。尾部烟道中沉降的灰进入尾部灰斗11,经螺旋出灰机12 排出。吹灰器9布置在锅炉容易积灰的地方,炉膛2中的吹灰器为伸缩式吹灰器,对流管束 5和尾部烟道6中布置固定旋转式吹灰器,锅炉运行时开启吹灰器9清除受热面的积灰。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所述基本结构均应认为属于本实 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一种电石余热锅炉,炉膛(2)四周由并列光管或膜式壁组成,且该炉膛(2)的前墙布置有燃烧器(1)而炉膛后墙上方装有出口集箱,其特征是,炉膛烟气出口(13)设在炉膛后墙上部;所述烟气出口(13)外侧上方装有上汽包(4),下汽包(8)位于该上汽包(4)下方,对流管束(5)的两端分别同所述上汽包(4)和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石余热锅炉,炉膛(2)四周由并列光管或膜式壁组成,且该炉膛(2)的前墙布置有燃烧器(1)而炉膛后墙上方装有出口集箱,其特征是,炉膛烟气出口(13)设在炉膛后墙上部;所述烟气出口(13)外侧上方装有上汽包(4),下汽包(8)位于该上汽包(4)下方,对流管束(5)的两端分别同所述上汽包(4)和下汽包(8)连通,上汽包(4)与下汽包(8)之间并于对流管束(5)围成的空腔中设有使烟气呈“W”形路径流动的隔墙(14),对流管束(5)的下方装有放灰管(15);在所述炉膛(2)的烟气出口(13)部位布置有凝渣管束(3),凝渣管束(3)的一端同所述出口集箱连接而另一端与上汽包(4)相连;尾部烟道(6)的烟气进口(16)设在同炉膛烟气出口(13)相对的对流管束(5)一侧,该尾部烟道(6)内装有省煤器(7)和软水加热器(10),且软水加热器(10)布置在省煤器(7)下方;下部一侧设有烟气排出口(21)的尾部烟道(6)的底部和所述炉膛(2)底部分别设有灰斗(11),各灰斗(11)下面装有螺旋出灰机(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公平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