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6977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属于汽车安全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的
,特别是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著科技日益进步与成熟,智能化与信息化快速的发展,乘用车在未来可能会是一个智能化的座舱,内涵元素包括:舒适

娱乐

休闲

办公

休息等,相当于是可以移动的餐厅

影院

会议室等的专属空间,乘员舱内的内饰及座位可以移动旋转

伸缩变形,替供给乘员不是驾车与坐车的感受

对于前排座舱来说,传统的仪表台与其相关功能组件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功能,例如:转向操作

置物功能

影音播放

空调控制;而未来性的仪表台会是更多元的感知效果,例如:触控饰大屏幕

智能化与自适应控制

[0003]上述这些对于乘用车的安全领域,可以区分为主动安全以及被动安全,随著智能化与舒适性的引导与布局,无人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不再是梦想,乘员舱内可交流与互动,然而对于安全来说确是复杂与困难的挑战,传统安全气囊按照现有的仪表台与方向盘等内饰边界来设计匹配,但是未来坐姿是无限可能的变化,特别是无人驾驶车根本没有转向操控的方向盘,因此安全气囊的安装与匹配将成为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复杂的车祸事件引发乘员安全,本技术公开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系针对无人驾驶车辆前向正常坐姿,有前向风挡玻璃的车身边界,没有仪表台没有转向操控系统

[0005]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且安装位置高于乘员头顶至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0006]承盘,固定在车顶结构的底部;所述承盘具有一容纳空间;
[0007]气体发生器,紧固于所述承盘;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至少两个设于容纳空间内的气嘴;
[0008]气囊总成,具有至少两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气嘴包覆结合;
[0009]气囊总成在未充气时,被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

以及位于支撑气囊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

[001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电子起爆线束,其一端通讯连接于整车线束,另一端连接于气体发生器的引爆端

[00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带,其两端缝纫接合于缓冲气囊的外表面;所述限位带与所述承盘相靠近

[001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外拉带,其一端缝纫接合于支撑气囊的外表面,另一端则活动穿越限位带并绕缓冲气囊指定位置一周,缝纫至支撑气囊;所述外拉带用于实现缓冲气囊的局部拉紧;所述限位带用于约束外拉带

[00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气囊和支撑气囊通过缝纫一体成型

[0014]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气囊为没有泄气且具有足够刚性的气室腔体

[001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气囊为可泄气能缓冲且相对柔性的气室腔体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适用于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下状态下的前碰撞事故,通过弹出双气囊保护前排乘客舱乘员;其中双气囊结构具有支撑气囊和缓冲气囊,支撑气囊用于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仪表台支撑,提供缓冲气囊所需的支撑力

[0017]另外,能适应更多不同设计的车内饰空间场景,提供车内空间更多维与更前卫的设计,来应对未来式的智能座舱,可涵盖与兼容前向碰撞的乘员安全保护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未使用时的状态图

[0019]图2为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展开图

[0020]图1至图2中的各标注为:气囊总成
1、
承盘
2、
气体发生器
3、
电子起爆线束
4、
支撑气囊
101、
缓冲气囊
102、
外拉带
103、
限位带
104。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和说明

本技术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装时高度方向需达乘员头顶以上位置,使用时搭配前排乘员舱正常坐姿位置的前风挡玻璃

[0023]缓冲装置具体包括:固定安装在车顶梁上的承盘2,承盘2具有一容纳空间

承盘2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气体发生器3,避免爆炸时产生移动或者转动

[0024]在本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3具有两个不同位置的气嘴,气嘴位于容纳空间内,可产生高压气体

气体发生器3的引爆端连接有电子起爆线束4,电子起爆线束4同时通讯连接于整车线束,为接收车用电子控制单元传输的电流,作为激发气体发生器3起爆的导引装置,且搭配气体发生器3位置作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起爆线束4为一种特殊火工防爆装置,外部是绝缘设置不会轻易激发,内部是设计匹配的电子接口且有防错设计,只允许车辆提供的专用电子控制单元作电流导通

[0025]承盘2内设置有气囊总成1,气囊总成1具有与上述两个不同位置处的气嘴相适配的进气口,并与对应的气嘴包覆结合

气囊总成1在未充气时,经折叠放入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1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
101、
以及位于支撑气囊
101
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
102
,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缓冲气囊
102
和支撑气囊
101
通过缝纫一体成型

[0026]换言之,气体发生器3通过气嘴向对应的进气口进行充气之后得到展开的支撑气囊
101
和缓冲气囊
102。
展开后的支撑气囊
101
的前侧与风挡玻璃相抵,后侧与缓冲气囊
102
相抵,缓冲气囊
102
用于保护乘员的头部

因此,支撑气囊
101
实际上是给缓冲气囊
102
提供
了一个支撑作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且安装位置高于乘员头顶至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承盘,固定于车顶梁;所述承盘具有一容纳空间;气体发生器,紧固于所述承盘;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至少两个设于容纳空间内的气嘴;气囊总成,具有至少两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气嘴包覆结合;气囊总成在未充气时,被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

以及位于支撑气囊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子起爆线束,其一端通讯连接于整车线束,另一端连接于气体发生器的引爆端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带,其两端缝纫接合于缓冲气囊的外表面;所述限位带与所述承盘相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哲纲唐纪峰吕世双赵宏武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普罗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