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288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属于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放置在壳体的开口内壁的气囊,安装在壳体的开口处的压环,设于壳体的底部的充气组件,设于壳体相对的两侧壁上至少两组贯通道,设于贯通道相对两侧壁上的至少两组第一限位槽,设于贯通道相对两侧壁上至少两组第二限位槽,插接于贯通道卡扣组件,以及一端可拆卸连接于卡扣组件至少两组拉带;气囊边沿处位于壳体于压环之间,在压环的作用下,使壳体的中空结构与气囊之间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贯通道位于壳体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气囊未完全展开时,乘员与气囊接触,在排气通道的配合下,降低对离位乘员的冲击,避免气囊的冲击力对离位乘员造成损伤。避免气囊的冲击力对离位乘员造成损伤。避免气囊的冲击力对离位乘员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位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被动安全系统
,具体为一种离位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安全气囊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减轻乘员受到的伤害,已经成为车辆的标准配置。随着汽车安全及安全气囊深入研究,人们对离位乘员损伤相关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乘员离位状态(OOP)是指由于乘员不系安全带,乘员坐的初始位置较正常位置靠前,或由于发生碰撞时,乘员过早或过度地向气囊运动,导致乘员与尚未完全展开的气囊发生接触的乘坐状态,气囊展开过程仅持续几十毫秒,会释放极大的能量,产生较大的拍击效应。如果在气囊尚未完全展开时,乘员与气囊接触,乘员可能无法承受强大的能量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给了一种离位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中空结构相通的开口;
[0005]压环,内扣于所述开口的内壁;
[0006]气囊,其边沿处紧贴于开口与压环之间;所述中空结构与气囊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腔体;
[0007]至少一组贯通道,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0008]与贯通道数量相同的卡扣组件,对应相适配插接于贯通道;贯通道与卡扣组件顶部之间形成排气通道;
[0009]与卡扣组件数量相同的拉带,其一端对应传动连接于卡扣组件,另一端连接于气囊的顶部;所述拉带在气囊的作用下为松紧度可调,所述卡扣组件在拉带的作用下排气通道为大小可调;当充气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时,所述拉带在气囊的作用下,由松弛状态逐渐转变成紧绷的状态,对卡扣组件产生作用力,使卡扣组件在贯通道内移动,使排气通道逐渐变小直至被卡扣组件完全封堵。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气囊处于充气状态但未完全展开时,卡扣组件与贯通道之间形成排气通道,即使离位乘员与气囊接触,在排气通道的作用下,降低气囊的拍击效应,减小对离位乘员的伤害,并在气囊充气的过程中,在气囊的作用下,使拉带由松弛状态变成绷紧状态,并带动卡扣组件在贯通道内向上移动,直至卡扣组件对排气通道完全封堵。
[0011]优选的,还包括:
[0012]充气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充气组件作用于所述密封腔体。
[0013]优选的,所述贯通道至少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于贯通道内壁的第二限位槽和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和第一限位槽分别设于所述贯通道相对的侧壁上。
[0014]优选的,所述卡扣组件包括:
[0015]所述卡扣组件包括:
[0016]U型滑块,插接于所述贯通道且局部位于壳体;
[0017]通孔,设于所述U型滑块上且位于壳体中空结构内;所述拉带通过通孔安装在U型滑块上;
[0018]定位块,设于所述U型滑块内;
[0019]至少两组挤压块,相对设于所述定位块两侧且与所述定位块一体成型;所述挤压块与所述定位块之间预留有间隙;当气囊充气时,挤压块在拉带的作用下向预留的间隙挤压;
[0020]至少两组突齿,齐平设于每个挤压块上,所述突齿的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纵向截面相同,当卡扣组件对排气通道完全封堵后,突齿位于第二限位槽内,在突齿于第二限位槽的相互配合下,使卡扣组件固定在贯通道内。
[0021]优选的,所述贯通道至少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于贯通道内壁的第二限位槽和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和第一限位槽分别设于所述贯通道相对的侧壁上。
[0022]所述贯通道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限位槽,当卡口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突齿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槽相适配;
[0023]所述贯通道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限位槽,当卡口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突齿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槽相适配;所述贯通道的内壁还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二限位槽,当气囊持续充气,直至其为饱和状态,挤压块在拉带的作用下在贯通带内上移并在贯通道的作用下发生挤压,突齿从第一限位槽转移至第二限位槽。
[0024]优选的,所述卡扣组件采用塑胶材料制成。
[0025]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的纵向截面呈等腰三角型,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纵向截面呈直角三角型,其中一直角边靠近壳体底面,另一直角边靠近贯通道,当卡扣组件位于第一限位槽时,方便对卡扣组件的拆卸,便于加工过程中返工,当卡扣组件位于第二限位槽时,使卡扣组件固定在贯通道内处于无法抽出的状态,便于对贯通道进行封堵。
[0026]优选的,还包括包裹于所述充气组件的弹性包裹层,所述弹性包裹层用于对所述充气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密封。
[0027]优选的,所述壳体采用一体成型的钣金制成。
[0028]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中空结构纵向截面为T型形成一个环形凸台,所述压环安装在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部。
[0029]有益效果:在充气组件对气囊充气的过程中,在气囊的作用下,使拉带由松弛的状态向绷紧的状态转变,且当气囊完全展开时,卡扣组件在拉带的作用下,对贯通道完全封堵,即当气囊尚未完全展开时,则贯通道与卡扣组件之间始终保持有排气通道,当气囊未完全展开时,乘员与气囊接触,在排气通道的配合下,降低对离位乘员的冲击,避免气囊的冲击力对离位乘员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的气囊饱和状态剖面图;
[0031]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的卡扣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的卡扣组件剖面图。
[0034]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为:壳体1、气囊2、压环3、充气组件4、贯通道5、第一限位槽6、第二限位槽7、卡扣组件8、拉带9、U型滑块81、定位块82、突齿83、挤压块84、通孔85。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在实际的应用中,申请人发现:乘员离位状态(OOP)是指由于乘员不系安全带,乘员坐的初始位置较正常位置靠前,或由于发生碰撞时,乘员过早或过度地向气囊运动,导致乘员与尚未完全展开的气囊发生接触的乘坐状态,气囊展开过程仅持续几十毫秒,会释放极大的能量,产生较大的拍击效应。如果在气囊尚未完全展开时,乘员与气囊接触,乘员可能无法承受强大的能量受伤,针对这些问题,所以专利技术了一种离位保护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0036]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放置在所述壳体1的开口内壁的气囊2,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开口处的压环3,设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的充气组件4,设于壳体1相对的两侧壁上至少一组贯通道5,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贯通道5,设于所述贯通道5相对两侧壁上至少一组第一限位槽6,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第一限位槽6,设于所述贯通道5相对两侧壁上至少一组第二限位槽7,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第二限位槽7,插接于所述贯通道5的卡扣组件8,以及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卡扣组件8拉带9;所述壳体1为顶面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壳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中空结构相通的开口;压环,内扣于所述开口的内壁;气囊,其边沿处紧贴于开口与压环之间;所述中空结构与气囊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腔体;至少一组贯通道,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贯通道数量相同的卡扣组件,对应插接于贯通道;贯通道与卡扣组件顶部之间形成排气通道;与卡扣组件数量相同的拉带,其一端对应传动连接于卡扣组件,另一端连接于气囊的顶部;所述拉带在气囊的作用下为松紧度可调,所述卡扣组件在拉带的作用下排气通道为大小可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充气组件作用于所述密封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组件包括:U型滑块,插接于所述贯通道且局部位于壳体;通孔,设于所述U型滑块上且位于壳体中空结构内;所述拉带通过通孔安装在U型滑块上;定位块,设于所述U型滑块内;至少两组挤压块,相对设于所述定位块两侧且与所述定位块一体成型;所述挤压块与所述定位块之间预留有间隙;当气囊充气时,挤压块在拉带的作用下向预留的间隙挤压;至少两组突齿,齐平设于每个挤压块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离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道至少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于贯通道内壁的第二限位槽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瑜赵亚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普罗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