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2336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包括盖板,气体发生器,固定于所述盖板底部;气囊袋折叠安装于所述盖板内,所述气囊袋的开口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囊袋展开后包括三角形的支撑腔室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腔室一侧的吸能腔室;气流阀设置于所述吸能腔室以及所述支撑腔室之间,控制气体流动方向。所述气囊袋安装于汽车前挡玻璃与车顶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气体发生器对气囊袋进行充气,气囊袋展开时支撑腔室以三角形结构稳定支撑于前档玻璃与车顶之间,使得气囊袋能够不受IP、方向盘的限制有效的保护全车前排的乘员的上半身部位,比传统的固定设置的安全气囊袋更符合自动驾驶车型的使用需求。需求。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气囊袋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副驾驶安全气囊袋一般安装在仪表台内,在汽车碰撞时,气囊袋展开形成一个位于乘员与仪表台之间的衬垫,用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能够在汽车发成碰撞时第一时间保护乘员生命安全,进而减轻汽车内饰对乘员的创伤,目前汽车配备的安全气囊袋主多数安装在方向盘、仪表板上。随着自动驾驶车辆的不断发展,车内方向盘、仪表板逐渐被取消,传统的汽车气囊袋无法再有效、可靠的安装在前排座椅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及其工作方法,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技术方案: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包括:
[0005]盖板,安装于汽车前挡玻璃以及车顶之间,盖板内嵌于所述车顶内,向汽车内部延伸并与所述车顶直接之间形成放置空间;
[0006]气体发生器,固定于所述盖板底部;
[0007]气囊袋,折叠安装于所述盖板内,所述气囊袋的开口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囊袋展开后包括三角形的支撑腔室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腔室一侧的吸能腔室;所述气囊袋通过盖板安装于汽车前挡玻璃与车顶之间。
[0008]气流阀,设置于所述吸能腔室以及所述支撑腔室之间,控制气体流动方向。
[0009]气体发生器对气囊袋进行充气,气囊袋展开时支撑腔室以三角形结构稳定支撑于前档玻璃与车顶之间,覆盖乘客头部以及身体的主要部位,以最大程度减少碰撞对乘客的伤害。
[0010]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腔室呈环状三角形,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于所述环状三角形的顶点处。气体沿环形三角形流动,支撑腔室快速展开。支撑腔室展开后,侧边缘在前挡玻璃的限制下,支撑腔室向座椅位置展开靠近。
[0011]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阀包括第一气囊布以及第二气囊布,所述第一气囊布以及所述第二气囊布均缝制于所述支撑腔室以及所述吸能腔室连通处,所述第一气囊布上分布有多个气孔。吸能腔室受压将第一气囊袋部紧贴第二气囊布上的气孔,阻止气体回流到支撑腔室,起到隔绝两个腔室的作用。
[0012]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腔室设有排气孔,排气孔设置在吸能腔室的左右两侧。气囊袋展开后与人体接触,吸能腔室左右两侧排气孔泄气,逐渐缓解气囊袋对乘员的冲击力。
[0013]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腔室连接于所述支撑腔室的下部,与所述支撑腔室
形成一体,所述吸能腔室由所述支撑腔室的下部向所述车顶顶部弯曲延伸,所述吸能腔室与所述支撑腔室之间设有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设有拉带,所述拉带连接于所述吸能腔室与所述支撑腔室之间。气囊袋展开时,拉带拉扯吸能腔室以及支撑腔室,进而控制吸能腔室展开范围以及展开方向。
[0014]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腔室向所述车顶顶部弯曲延伸顶部与所述车顶贴合,所述支撑腔室展开后侧边缘与所述车顶贴合。吸能腔室以及支撑腔室展开后,吸能腔室的顶部与支撑腔室的侧边缘以前挡玻璃以及车顶为支撑点,防止气囊袋展开后任意移动而减弱对人体的缓冲效果。
[0015]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S1、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气体顺延支撑腔室内的三角边缘流动,支撑腔室充满气体,并推动气囊袋整体由汽车顶部展开;
[0017]S2、气体经过气流阀输送至吸能腔室内,吸能腔室充满气体,进而展开;
[0018]S3、人体接触到吸能腔室时,气囊袋对人体进行缓冲保护;
[0019]S4、保护的同时,气流阀关闭,切断支撑腔室与吸能腔室的连接;
[0020]S5、吸能腔室通过排气孔泄压排气。
[0021]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将气囊袋安装于车顶内,气囊袋展开后,气囊袋通过风挡玻璃及车顶作为支撑,进而使得气囊袋能够不受IP、方向盘的限制有效的保护全车前排的乘员的上半身部位。气囊袋内部分为两个腔室,三角形的支撑腔室具有较小的气囊袋体积,降低气体发生器工作压力,提高气囊袋展开速度,并且当支撑腔室与前挡玻璃贴合时,提高结构稳定性。支撑腔室与吸能腔室连通,展开后,覆盖乘客头部和身体的主要部位,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碰撞对乘客的伤害。腔室之间通过气流阀控制气流流动方向,气囊袋设有带气孔的第一气囊布以及不带气孔的第二气囊布,使得气体单向流至支撑腔室内,气囊袋展开时,气流阀调节两个腔室之间的压力差,以保证支撑腔室保持足够气压,进而保证气囊袋展开时足够的强度。吸能腔室通过排气孔泄压排气,对人体进一步缓冲保护。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展开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展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展开时内部气流图。
[0025]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前挡玻璃2、车顶3、气囊袋4、第一气囊布41、第二气囊布42、气流阀5、人体6、气体发生器7、拉带8、吸能腔室9、排气孔10、支撑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如图1至2所示,包括盖板、气体发生器6、气囊
袋3以及气流阀4。其中,盖板安装于汽车前挡玻璃1以及车顶2之间,盖板内嵌于所述车顶2内,向汽车内部延伸并与所述车顶2直接之间形成放置空间;气体发生器6固定于所述盖板底部;气囊袋3的开口与所述气体发生器6连接,并整体折叠安装于所述盖板内,所述气囊袋通过盖板安装于汽车前挡玻璃1与车顶2之间,并且所述气囊袋3展开后包括三角形的支撑腔室10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腔室10一侧的吸能腔室8;气流阀4设置于所述吸能腔室8以及所述支撑腔室10之间,控制气体流动方向。气囊袋3在不使用时,收缩于盖板内。气体发生器6对气囊袋3进行充气,气体通过气流阀4流通至两个腔室内,将吸能腔室8以及支撑腔室10充满。支撑腔室10以三角形结构,展开时稳定支撑于前档玻璃1与车顶2之间。气流阀4调节吸能腔室8与支撑腔室10之间的压力差,使得气囊袋3展开时,两个腔室具备足够的强度。气囊袋3展开后覆盖乘客头部以及身体的主要部位,以最大程度减少碰撞对乘客的伤害。
[0028]所述支撑腔室10呈环状三角形,所述气体发生器6连接于所述环状三角形的顶点处。如图3所示,气囊袋3内部箭头为气体流动方向,气体由所述支撑腔室10的顶部向两侧扩散并集中于所述气流阀4的一侧,进入所述吸能腔室8内。气体沿支撑腔室10的环形三角形流动,环形三角形减小支撑腔室10的填充空间,使得支撑腔室10能够快速展开。支撑腔室10展开后,侧边缘在前挡玻璃1的限制下,支撑腔室10向座椅位置展开靠近。
[0029]所述气流阀4包括第一气囊布41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包括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发生器,固定于所述盖板底部;气囊袋,气囊袋,折叠安装于所述盖板内,所述气囊袋的开口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囊袋展开后包括三角形的支撑腔室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腔室一侧的吸能腔室;气流阀,设置于所述吸能腔室以及所述支撑腔室之间,控制气体流动方向;所述气囊袋安装于汽车前挡玻璃与车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腔室呈环状三角形,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于所述环状三角形的顶点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阀设置于所述环状三角的另一顶点处,包括第一气囊布以及第二气囊布,所述第一气囊布以及所述第二气囊布均缝制于所述支撑腔室以及所述吸能腔室连通处,所述第一气囊布上分布有多个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支撑的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腔室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设置在吸能腔室的左右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纪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普罗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