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519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包括背板、多个汇流带以及多组电池串。每组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汇流带呈直线状,且设置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电连接;电池串与汇流带设置于背板上,背板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第一通孔。该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中,汇流带一直保持直线状,汇流带不必折弯重叠就可以实现电流的引出,避免了汇流带折弯重叠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避免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组件隐裂。组件隐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电池是一种正负金属电极呈叉指状方式排列在电池背面的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电池,电池正面无栅线遮挡,有效降低了光学损失,提高了发电效率。
[0003]IBC电池的电池片收集电流并汇流至汇流条,再利用汇流条将电流导出。具体结构中,IBC电池的背板上设有通孔以便于汇流带穿过通孔将电流引出,与接线盒电连接,为了使汇流带穿过通孔需先将汇流带进行折弯,汇流带穿过通孔的部分再压平在背板的下表面,然后再进行IBC电池组件的层压。然而汇流带压平后,汇流带位于背板上侧的部分与位于背板下侧的部分重叠,导致汇流带重叠位置的厚度增加,这样会与其他部位形成高度差,如此IBC电池组件在层压过程中易出现气泡,且易导致IBC电池组件隐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以实现汇流带一直保持直线状,避免了汇流带折弯压平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解决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包括:多组电池串,每组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且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片;多个汇流带,汇流带呈直线状,且设置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电连接;
[0007]背板,电池串与汇流带设置于背板上,背板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第一通孔。
[0008]在制造本技术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的过程中,由于汇流带的局部裸露在第一通孔内以形成外接电极,接线盒引线可以伸入至第一通孔内部并与汇流带形成外接电极的部位电连接,最终实现电流的引出。由上可知,本技术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中,汇流带一直保持直线状,汇流带不必折弯重叠就可以实现电流的引出,避免了汇流带折弯重叠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避免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
[000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如此两个汇流带均有局部位置裸露在第一通孔,与仅有一个汇流带局部位置裸露在第一通孔相比可以减少第一通孔的数量,进而简化了该光伏组件的加工工艺,此外与三个以上的汇流带均有局部位置裸露在第一通孔内相比也可以保证第一通孔的开孔面积不会过大,影响背板的强度。
[00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汇流带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汇流带沿第二方向延伸,
相邻的两个汇流带的端部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内。如此更便于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的电连接,且电流从汇流带的端部引出,与电流从汇流带的中部引出相比,避免了汇流带的长度浪费。
[00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引线,接线盒引线穿过第一通孔与汇流带露出于第一通孔的部分电连接。
[00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电池串和背板之间的金属箔层,金属箔层与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串联在一起,金属箔层还与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汇流带;
[0013]其中,汇流带设置于金属箔层靠近背板的一侧;或者,汇流带设置于金属箔层背离背板的一侧,且金属箔层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金属箔层开设有第二通孔时,汇流带可以设置在金属箔层的上侧,金属箔层还可以通过第三通孔进行散热降温。
[00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

15mm,宽度为3

8mm;和/或,
[0015]第二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

15mm,宽度为3

15mm。
[00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焊带,焊带与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串联在一起,焊带还与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中多个电池片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汇流带。
[00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背板靠近电池串的一侧的胶膜层,胶膜层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胶膜层用于将电池片或金属箔层与背板粘结固定,同时起到保护电池片、隔绝空气的作用。
[001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一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与第三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重叠;如此设置,胶膜层和背板可以先复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冲压工艺在胶膜层和背板上同时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或者,
[0019]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一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位于第三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内部。如此设置,增大了胶膜层的开孔边缘距汇流带裸露位置的距离,避免了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裸露位置焊接过程中,胶膜层的边缘受热熔融污染汇流带和影响焊接效果。
[002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

15mm,宽度为3

8mm;和/或,
[0021]第三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

15mm,宽度为3

10mm。
附图说明
[00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背面的透视结构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背面的仰视图;
[0025]图3为图2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局部的爆炸图;
[0027]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胶膜层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金属箔层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
电池串、2

汇流带、3

背板、31

第一通孔、4

胶膜层、41

第三通孔、5

金属箔层、51

第二通孔、6

绝缘层、A

第一方向、B

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电池串,每组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且所述电池串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片;多个汇流带,所述汇流带呈直线状,且设置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串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串电连接;背板,所述电池串与所述汇流带设置于所述背板上,所述背板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同一所述第一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汇流带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所述汇流带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汇流带的端部露出于同一所述第一通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引线,所述接线盒引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汇流带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串和所述背板之间的金属箔层,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串联在一起,所述金属箔层还与所述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串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所述汇流带;其中,所述汇流带设置于所述金属箔层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或者,所述汇流带设置于所述金属箔层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且所述金属箔层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德宝陈鹏陈军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