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接触电池和电池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7566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接触电池和电池串,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以解决绝缘胶的印刷需要增加印刷和烘干的工序,导致电池或光伏组件的制作成本增加的问题。所述背接触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主栅和细栅。主栅包括多个第一极性主栅和多个第二极性主栅,细栅包括多个第一极性细栅和多个第二极性细栅。第一极性细栅与第一极性主栅连接,第二极性细栅与第二极性主栅连接。在至少一个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和第二极性主栅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仅连接到第二极性主栅的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和/或,在至少一个第二极性细栅的自由端和第一极性主栅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仅连接到第一极性主栅的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电池和电池串


技术介绍

1、现有的背接触电池包括金属电极绕通(metal wrap through,可缩写为mwt)电池和指状交叉背接触(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可缩写为ibc)电池等。其中,ibc电池是一种正负金属电极呈叉指状方式排列在电池背面的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电池,电池正面无栅线遮挡,有效降低了光学损失,提高了发电效率。

2、现有技术中,在制作ibc电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焊接焊带时,焊带同时连接两个不同极性的电极,通常会在细栅的两端上印刷绝缘胶。

3、但是,绝缘胶的印刷需要单独增加一个印刷和烘干的工序,导致ibc电池或光伏组件的制作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接触电池和电池串,用于减少或避免印刷绝缘胶,以降低ibc电池或光伏组件的制作成本。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接触电池。该背接触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形成在电池本体具有的背光面上的多个主栅和多个细栅。主栅包括多个第一极性主栅和多个第二极性主栅,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交替间隔设置,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细栅包括多个第一极性细栅和多个第二极性细栅,第一极性细栅和第二极性细栅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交替间隔设置、且沿第二方向交叉排列。第一极性细栅与第一极性主栅连接,第二极性细栅与第二极性主栅连接。其中,在至少一个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和第二极性主栅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仅连接到第二极性主栅的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和/或,在至少一个第二极性细栅的自由端和第一极性主栅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仅连接到第一极性主栅的第一极性附加细栅。

3、由上文描述可知,在本技术提供的背接触电池中,沿第一方向,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和/或第二极性细栅的长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和/或第二极性细栅的长度)减小。此时,增大了第一极性主栅与第二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和/或第二极性主栅与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基于此,当焊带与第一极性主栅对应连接时,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大了焊带与第二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降低或消除焊带同时连接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的概率,以降低或消除背接触电池短路的风险。此时,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在细栅的两端及跨区域电极上印刷绝缘胶,以降低背接触电池或光伏组件的制作成本。应理解,焊带与第二极性主栅对应连接时同理,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由于背接触电池包括第一极性附加细栅和/或第二极性附加细栅,此时,相比于仅缩短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和/或第二极性细栅的长度,但不增加第一极性附加细栅和/或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情况,可以提高细栅收集载流子的能力,进而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与,和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对应连接的第二极性主栅的最大宽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3;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第二极性主栅的宽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一致。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比值大于或等于0.5,此时可以使焊带或焊盘与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实际要求,以确保焊带或焊盘与第二极性主栅对应连接时,可以降低或消除焊带或焊盘同时连接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的概率,进而降低或消除背接触电池短路的风险。进一步地,由于比值小于或等于3,此时可以减小或避免与第二极性主栅对应连接的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区域有效pn结面积的损失。即,可以提高背接触电池所包括的所有细栅对载流子的收集能力,提高电流的收集效率。

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与,和第一极性附加细栅对应连接的第一极性主栅的最大宽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3;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第一极性主栅的宽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一致。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比值大于或等于0.5,此时可以使焊带或焊盘与第二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实际要求,以确保焊带或焊盘与第一极性主栅对应连接时,可以降低或消除焊带或焊盘同时连接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的概率,进而降低或消除背接触电池短路的风险。进一步地,由于比值小于或等于3,此时可以减小或避免与第一极性主栅对应连接的第一极性附加细栅区域有效pn结面积的损失。即,可以提高背接触电池所包括的所有细栅对载流子的收集能力,提高电流的收集效率。

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5mm。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方向、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一致。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1mm,此时可以使焊带或焊盘与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实际要求,以确保焊带或焊盘与第二极性主栅对应连接时,可以降低或消除焊带或焊盘同时连接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的概率,进而降低或消除背接触电池短路的风险。进一步地,由于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小于或等于5mm,此时可以减小或避免与第二极性主栅对应连接的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区域有效pn结面积的损失。即,可以提高背接触电池所包括的所有细栅对载流子的收集能力,提高电流的收集效率。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5mm。第二极性细栅的长度方向、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一致。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1mm,此时可以使焊带或焊盘与第二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满足实际要求,以确保焊带或焊盘与第一极性主栅对应连接时,可以降低或消除焊带或焊盘同时连接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的概率,进而降低或消除背接触电池短路的风险。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小于或等于5mm,此时可以减小或避免与第一极性主栅对应连接的第一极性附加细栅区域有效pn结面积的损失。即,可以提高背接触电池所包括的所有细栅对载流子的收集能力,提高电流的收集效率。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与,和第一极性细栅相邻的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自由端之间具有间距,间距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00微米。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间距大于0微米,此时可以避免第一极性细栅和第二极性细栅连接,以避免背接触电池短路。进一步地,由于间距小于或等于100微米,此时可以避免在第一极性主栅和第二极性主栅之间的距离一定时,因间距尺寸过大导致第一极性细栅和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之和过小的情况发生,以确保细栅对载流子的收集能力,进而确保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14、在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与,和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极性主栅的最大宽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3;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极性主栅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5mm;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与,和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相邻的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自由端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间距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电池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电池本体边缘的所述主栅仅在朝向相邻所述主栅的一侧,沿第二方向间隔且交替设置有极性相同的所述第一极性细栅和所述第一极性附加细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电池为整片背接触电池;或,所述背接触电池为切片背接触电池。

8.一种电池串,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焊带和多个间隔排布的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背接触电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电池还包括焊盘时,所述焊带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焊盘,且覆盖所述主栅;所述焊带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焊盘的宽度;所述焊带的宽度方向和所述焊盘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焊带的宽度与所述焊盘的宽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与,和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极性主栅的最大宽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3;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极性主栅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时,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5mm;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的自由端与,和所述第一极性细栅相邻的所述第二极性附加细栅的自由端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间距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00微米。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磊王德伟李金雨童洪波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