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头现浇模具与预制柱现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480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柱头现浇模具与预制柱现浇结构,解决现有模具浇筑高度固定,不能形成不同高度且现浇的柱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柱头现浇模具,包括由至少两块模板拼装形成的模体,模体分为上下两段,模体上段形成柱头腔,柱头腔的顶部为敞开状的浇筑口,模体下段形成柱状的柱身腔,柱身腔的底部呈敞开状,模体下段沿环向设置至少两层固定位,每层固定位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模体下段的固定位可将模体固定于预制柱,利用不同位置的固定位,可以调整预制柱在柱身腔内的位置,从而便于现浇形成不同高度的柱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在预制柱的顶部现浇柱头,并且柱头的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且柱头的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且柱头的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柱头现浇模具与预制柱现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在预制柱的顶部现浇柱头的模具,以及一种预制柱现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上大下小的柱既能满足规范技术要求,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性,所以行业内开始采用上大下小的柱。
[0003]随着国家装配式政策的推进,地下室也开始采用装配式。地下室的柱网采用预制柱,由于不同的地下室一般层高不同,即使是同一地下室,不同位置的顶板梁高也很可能不一样,因此柱的高度不统一,采用预制柱存在难以确定预制柱柱高的问题。正是由于柱高不统一的问题,行业内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现浇的方式施工。上大下小的柱一般为异形结构,现浇模具相对复杂,不易批量生产,只能按照传统方式一根柱一套模具地去生产,存在效率上不去,成本下不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柱头现浇模具,解决现有模具浇筑高度固定,不能形成不同高度且现浇的柱头的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柱头现浇模具,包括由至少两块模板拼装形成的模体,模体分为上下两段,模体上段形成柱头腔,柱头腔的顶部为敞开状的浇筑口,模体下段形成柱状的柱身腔,柱身腔的底部呈敞开状,模体下段沿环向设置至少两层固定位,每层固定位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
[0006]为了使各个固定孔处的受力基本一致,进一步的是:每层固定位的固定孔沿模体下段的环向等中心角布置或关于模体下段的中心线轴对称布置。
[0007]进一步的是:模体下段设置至少三层固定位,每层固定位的固定孔的数量相等,并且各层固定位对应的固定孔位于同一直线。
[0008]进一步的是:任意相邻两层固定位之间的间距相等。例如,相邻两层固定位之间的间距为50mm。
[0009]本技术柱头现浇模具的有益效果是:柱头现浇模具的柱身腔与预制柱匹配,利用固定位可将模体固定于预制柱,利用不同位置的固定位,可以调整预制柱在柱身腔内的位置,从而形成不同高度的柱头。
[001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预制柱现浇结构,目的是实现在预制柱上部形成高度可调的现浇柱头。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预制柱现浇结构,包括预制柱和上述任一柱头现浇模具,预制柱的外侧沿环向预埋至少两个连接座,柱身腔与预制柱匹配,模体下段拼装于预制柱的外侧,并且模体下段任意一层固定位的固定孔通过连接件与预制柱的连接座相连。
[0011]具体的:预制柱的连接座为金属件,连接件为螺栓。
[0012]为了确保预制柱在施工期间的稳固,进一步的是:预制柱的外侧还设置至少两个斜撑。
[0013]为了平衡各个斜撑的受力,更进一步的是:各个斜撑与预制柱的连接点位沿预制柱的环向等中心角布置,或者各个斜撑与预制柱的连接点位关于预制柱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0014]具体的:制柱通过两个斜撑进行支撑,各个斜撑与预制柱的连接点位为两个,两个连接点位与预制柱的中心线形成呈直角的中心角。
[0015]为了简化预制柱的结构并降低预制难度,进一步的是:斜撑的一端连接于预制柱的连接座。
[0016]本技术预制柱现浇结构的有益效果是:预制柱的高度固定,通过现浇不同高度的柱头,最终可以形成所需高度的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柱。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预制柱现浇结构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模体1、柱头腔11、柱身腔12、固定孔13、预制柱2、螺栓3、斜撑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对于柱的高度不统一的问题,申请人提出了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方式制得所需高度的柱的办法,预制部分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标准化层度极高的构件,可以为棱柱或圆柱形的预制柱,现浇部分的高度按需要确定。柱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柱头和柱身,柱身完全预制或绝大部分预制,柱头完全现浇或绝大部分现浇。例如,某项目的不同地库层高分别为3.5和3.4米,扣除梁高0.8米后,梁下柱高度为2.7米和2.6米,某区域的地库的层高为3.6米,但梁高有0.8米和0.9米,扣除梁高后,梁下柱高度为2.8米和2.7米;因此梁下柱高度就有2.6米、2.7米和2.8米三种。按照最低高度2.6米的情况进行考虑,只预制2.6米的柱,对于更长的柱,通过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方式制得。
[0020]本技术的第一个主题是柱头现浇模具,用于在预制柱的顶部现浇柱头。参见图1,柱头现浇模具包括由至少两块模板拼装形成的模体1,模体1分为上下两段,模体上段形成柱头腔11,柱头腔11用于现浇形成柱头,柱头腔11的顶部为敞开状的浇筑口;模体下段形成柱状的柱身腔12,柱身腔12与预制柱2匹配,模体下段用于套设于预制柱2的顶部并固定于预制柱2,因此柱身腔12的底部呈敞开状。模体1可为上下等大的形状,即柱头腔11与柱身腔12在水平截面上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模体1还可以为上大下小的形状,即柱头腔11在水平截面上的面积大于柱身腔12在水平截面上的面积。
[0021]模体下段沿环向设置至少两层固定位,每层固定位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13。固定孔13用于将模体下段固定于预制柱2,每层固定位至少两个固定孔13,确保模体1能稳固地固定于预制柱2。固定位至少两层,采用不同的固定位的固定孔13,可以形成不同总高度的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柱。
[0022]为了使各个固定孔13处的受力基本一致,保证受力的平衡,每层固定位的固定孔13沿模体下段的环向等中心角布置或关于模体下段的中心线轴对称布置。例如,每层固定位设置两个固定孔13时,两个固定孔13的连线经过模体下段的中心线;每层固定位设置三
个固定孔13时,三个固定孔13的连线形成正三角形,并且成正三角形的中心位于模体下段的中心线。
[0023]为了可以得到更多种高度的柱,模体下段设置三层或更多层的固定位。为了便于模体1的安装,每层固定位的固定孔13的数量相等,并且各层固定位对应的固定孔13位于同一直线,该直线与模体下段的中心线平行。两层固定位之间的间距相等或不等,例如,相邻两层固定位之间的间距为50mm。
[0024]本技术的第二个主题是预制柱现浇结构,如图1所示,预制柱现浇结构包括预制柱2和上述第一个主题所述的柱头现浇模具,预制柱2的外侧沿环向预埋至少两个连接座,连接座用于固定模体1,连接座可以为预留于预制柱2的安装槽或安装孔,可以为预埋于预制柱2的金属件。柱身腔12与预制柱2相互匹配,模体下段拼装于预制柱2的外侧,并且模体下段任意一层固定位的固定孔13通过连接件与预制柱2的连接座相连。
[0025]为了便于模体1的安装和拆卸,连接件为螺栓3。为了确保预制柱2的稳固,预制柱2的外侧还设置至少两个斜撑4。为了平衡各个斜撑4的受力,各个斜撑4与预制柱2的连接点位沿预制柱2的环向等中心角布置或关于预制柱2的中心线对称布置。考虑到施工现场往往不能在预制柱2的四周布置斜撑4,预制柱2可以通过两个斜撑进行支撑,此时各个斜撑4与预制柱2的连接点位为两个,两个连接点位与预制柱2的中心线形成呈直角的中心角。预制柱2上连接斜撑4的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柱头现浇模具,包括由至少两块模板拼装形成的模体(1),模体(1)分为上下两段,模体上段形成柱头腔(11),柱头腔(11)的顶部为敞开状的浇筑口,模体(1)下段形成柱状的柱身腔(12),柱身腔(12)的底部呈敞开状,其特征在于:模体下段沿环向设置至少两层固定位,每层固定位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孔(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头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每层固定位的固定孔(13)沿模体下段的环向等中心角布置或关于下段的中心线轴对称布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柱头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模体(1)下段设置至少三层固定位,每层固定位的固定孔(13)的数量相等,并且各层固定位对应的固定孔(13)位于同一直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头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层固定位之间的间距相等。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柱头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固定位之间的间距为50mm。6.预制柱(2)现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柱(2)和上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隆权刘越汪万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极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