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铰链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575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身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铰链及车辆,车门铰链包括第一连架杆、第二连架杆、第一铰链座、第二铰链座和力矩产生机构;第一铰链座用于连接车门,第一铰链座上设置有容纳腔,力矩产生机构设置在容纳腔中;第二铰链座用于连接车身,第一连架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铰链座,第一连架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铰链座上,第二连架杆的一端连接力矩产生机构,第二连架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铰链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力矩产生机构设置在第一铰链座上,第一铰链座安装在车门上,使得力矩产生机构不会占用车身空间,减小车门铰链对于车身空间的限制。车门铰链对于车身空间的限制。车门铰链对于车身空间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铰链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身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铰链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车门铰链,通过第一连架杆、第二连架杆、车身件和车门件四个构件形成双摇杆机构,力矩生成机构设置于车身件上。当车门旋转时,力矩生成机构响应于其中一个连架杆,绕车身件旋转产生作用于车门件上的力矩。
[0003]上述车门铰链的力矩生成机构设置于车身件上,体积较大,对于车身空间要求较高,且还会限制连架杆的长度,能够适配的车型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车门铰链对于车身空间要求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车门铰链及车辆。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铰链,包括第一连架杆、第二连架杆、第一铰链座、第二铰链座和力矩产生机构;
[0006]所述第一铰链座用于连接车门,所述第一铰链座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力矩产生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
[0007]所述第二铰链座用于连接车身,所述第一连架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座上,所述第一连架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铰链座上,所述第二连架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力矩产生机构,所述第二连架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铰链座上。
[0008]可选地,所述力矩产生机构包括套筒、弹性件和滚针,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定位孔中,所述滚针嵌设在所述套筒上且抵接在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之间;
[0009]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弹性件能够推动所述滚针卡接在所述限位孔中,以限制所述套筒在所述容纳腔中转动的角度。
[0010]可选地,所述滚针包括第一滚针和第二滚针,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定位孔贯穿所述套筒,所述定位孔连通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所述第一滚针设置在所述第一槽中,所述第二滚针设置在所述第二槽中,所述第一滚针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滚针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滚针和所述第二滚针为柱状,所述第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滚针的外径,所述第二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滚针的外径,所述第一滚针的外径和所述第二滚针的外径均大于所述限位孔的深度。
[0012]可选地,所述限位孔包括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三限位孔、第四限位孔和多个第五限位孔;
[0013]所述第一铰链座相对所述套筒能够在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铰链座处于起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二滚针卡接在所述
第二限位孔中;
[0014]所述第一铰链座处于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一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三限位孔中,所述第二滚针卡接在所述第四限位孔中;
[0015]所述第一铰链座处于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时,所述第一滚针或者所述第二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五限位孔中。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关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关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对称设置。
[0017]可选地,所述定位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孔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定位孔中均设置有所述弹性件。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铰链座包括筒形件、固定件以及连接在所述筒形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间的连接件,所述固定件用于连接车门,所述连接件呈弧形,所述第一连架杆连接在所述筒形件和所述第二铰链座之间,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筒形件的内部。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铰链座包括座板、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座板上;
[0020]所述第二连架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第三连杆,所述筒形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所述套筒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耳板,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耳板。
[0021]可选地,所述第二铰链座上设置凸起,所述凸起能够抵接所述第三连杆,以限制所述第二连架杆相对所述第二铰链座转动的角度。
[0022]可选地,所述第二铰链座还包括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所述第三耳板和所述第四耳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座板上,所述筒形件上设置有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
[0023]所述第一连架杆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第三杆体,所述第一杆体连接在所述第二杆体的一侧,所述第三杆体连接在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所述第一杆体的远离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五耳板和所述第六耳板之间,所述第三杆体的远离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三耳板和所述第四耳板之间。
[0024]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门和如前所述的车门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座连接在所述车门上,所述第二铰链座连接在所述车身上。
[0025]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铰链,力矩产生机构设置在第一铰链座上,第一铰链座安装在车门上,使得力矩产生机构不会占用车身空间,减小车门铰链对于车身空间的限制,且第二铰链座上,第一连架杆和第二铰链座的连接点与第二连架杆和第二铰链座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更加容易调节,不会对第一连架杆和第二连架杆的长度造成过多的限制,能够提高车门铰链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铰链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铰链的起始位置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铰链的分解图;
[0029]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铰链座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铰链的终点位置的示意图。
[0031]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2]1、第一连架杆;11、第一杆体;12、第二杆体;13、第三杆体;14、第四销轴;15、第五销轴;
[0033]2、第二连架杆;21、第一连杆;211、第一孔;212、第一销轴;22、第二连杆;221、第二孔;222、第二销轴;23、第三连杆;24、第三销轴;
[0034]3、第一铰链座;31、筒形件;311、容纳腔;312、第一限位孔;313、第二限位孔;314、第三限位孔;315、第四限位孔;316、第五限位孔;32、固定件;33、连接件;34、第五耳板;35、第六耳板;
[0035]4、第二铰链座;41、座板;42、第一耳板;43、第二耳板;44、第三耳板;45、第四耳板;46、凸起;
[0036]5、力矩产生机构;51、套筒;511、第一槽;512、第二槽;513、定位孔;52、弹性件;53、第一滚针;54、第二滚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架杆、第二连架杆、第一铰链座、第二铰链座和力矩产生机构;所述第一铰链座用于连接车门,所述第一铰链座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力矩产生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二铰链座用于连接车身,所述第一连架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座上,所述第一连架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铰链座上,所述第二连架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力矩产生机构,所述第二连架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铰链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力矩产生机构包括套筒、弹性件和滚针,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定位孔中,所述滚针嵌设在所述套筒上且抵接在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之间;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弹性件能够推动所述滚针卡接在所述限位孔中,以限制所述套筒在所述容纳腔中转动的角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针包括第一滚针和第二滚针,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定位孔贯穿所述套筒,所述定位孔连通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所述第一滚针设置在所述第一槽中,所述第二滚针设置在所述第二槽中,所述第一滚针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滚针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针和所述第二滚针为柱状,所述第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滚针的外径,所述第二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滚针的外径,所述第一滚针的外径和所述第二滚针的外径均大于所述限位孔的深度。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包括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三限位孔、第四限位孔和多个第五限位孔;所述第一铰链座相对所述套筒能够在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铰链座处于起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二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孔中;所述第一铰链座处于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一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三限位孔中,所述第二滚针卡接在所述第四限位孔中;所述第一铰链座处于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时,所述第一滚针或者所述第二滚针卡接在所述第五限位孔中。6.如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方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