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3965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上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包括承重座组件、支撑组件、转动组件及底盘轮系组件,承重座组件包括第一承重座体及第二承重座体,第一承重座体与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体及第二支撑座体,第一支撑座体与第二支撑座体相对设置,第一支撑座体分别与第一承重座体及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座体分别与第一承重座体及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转动组件分别与第一承重座体及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底盘轮系组件与转动组件可拆卸连接,底盘轮系组件用于与行车轨道连接。上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运输成本较低,同时使用方便性较好。时使用方便性较好。时使用方便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载重平车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制造业也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制造业制造的各类产品需要借助载重平车进行运输传递。载重平车是一种用于在车间内及在车间与车间之间沿铺设的行车轨道运行的运输工具。载重平车广泛应用于制造工厂车间、冶金工厂车间、机械工厂车间及采石场车间等地方。
[0003]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载重平车的车体由底架和底架上铺设的地板构成;底架为全钢焊接结构,由中梁、侧梁、端梁、枕梁、大横梁、中央大横梁、辅助梁组焊而成,如专利号为CN202010625230.2的中国专利。
[0004]然而,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制造的各类产品的吨位越来越大,为了适配吨位越来越大的产品相应的载重平车的尺寸也越来越大,使得载重平车的车体尺寸越来越大,由于底架由中梁、侧梁、端梁、枕梁、大横梁、中央大横梁、辅助梁组焊而成,使得底架在需要运输时无法进行拆装,从而使得载重平车的车体在需要运输时无法进行拆装,进而使得载重平车的拆装方便性较差,使得载重平车在需要运输时只能通过整体进行运输,受限于道路宽度等因素使得载重平车的运输条件较高,从而使得载重平车的运输难度较高,进而使得载重平车的运输成本较高;而且,大尺寸的载重平车的整体的重量较大,使得车间在吊装大尺寸的载重平车时的难度较高,从而使得车间吊具较难将大尺寸的载重平车吊起,以使大尺寸的载重平车较难与相应的行车轨道安装连接,导致大尺寸的载重平车较难在行车轨道上运行,进而使得载重平车的使用方便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运输成本较低,同时使用方便性较好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包括:
[0008]承重座组件,包括第一承重座体及第二承重座体,所述第一承重座体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
[0009]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承重座组件的下方,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体及第二支撑座体,所述第一支撑座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座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
[0010]转动组件,位于所述承重座组件的下方,所述转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以及
[0011]底盘轮系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的下方,所述底盘轮系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可
拆卸连接,所述底盘轮系组件用于与行车轨道连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一所述第一安装孔与相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且对应设置。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重座组件还包括多个安装销柱,每一所述安装销柱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销柱依次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插接,以使所述第一承重座体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一过孔,多个所述第一过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座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座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的底部的另一侧,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孔与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连通,每一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另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连通。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二过孔,多个所述第二过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的底部的另一侧,剩余的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孔与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连通,剩余的每一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另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连通。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重座组件还包括多个紧固螺栓件,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及所述第一连接孔,另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及所述第一连接孔,最后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以使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一支撑座体连接,另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支撑座体连接,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一支撑座体连接,最后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支撑座体连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的外周壁设置有外螺纹,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周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每一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周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的所述外螺纹与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所述第一内螺纹螺纹连接,剩余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的所述外螺纹与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所述第二内螺纹螺纹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支撑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槽连通以形成连接腔,所述转动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连接腔内,所述安装座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
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重座体设置有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二承重座体设置有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内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安装座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插接孔及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插接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插接孔连通,所述第一插接件的第一插接销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一插接件的所述第一插接销轴依次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安装座插接,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第二插接销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二插接件的所述第二插接销轴依次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及所述安装座插接,以使所述安装座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插接件及所述第二插接件均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开设有多个第一眼孔,多个所述第一眼孔环绕所述转动组件的外周缘间隔设置,所述底盘轮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座组件,包括第一承重座体及第二承重座体,所述第一承重座体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承重座组件的下方,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体及第二支撑座体,所述第一支撑座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座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座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转动组件,位于所述承重座组件的下方,所述转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以及底盘轮系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的下方,所述底盘轮系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底盘轮系组件用于与行车轨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一所述第一安装孔与相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且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座组件还包括多个安装销柱,每一所述安装销柱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销柱依次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二承重座体插接,以使所述第一承重座体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一过孔,多个所述第一过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座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座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的底部的另一侧,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孔与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连通,每一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另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开设有多个第二过孔,多个所述第二过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的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座体位于所述第二承重座体的底部的另一侧,剩余的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孔与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连通,剩余的每一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另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重平车车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座组件还包括多个紧固螺栓件,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及所述第一连接孔,另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一过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及所述第一连接孔,最后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穿设于相应的所述第二过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以使一部分的所述紧固螺栓件中的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件依次与所述第一承重座体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恺周文丰罗东辉敬光军王帮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爱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