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复合差速原理的专用齿轮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0361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5
为实现在有限空间中最大限度的增大机械产品的传动力矩,实现减速器的大速比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差速原理的高效减速器,该减速器可用于工业机械产品的减速传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复合差速原理的专用齿轮减速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传动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组合式复合差动行星减速器


技术介绍

[0002]行星减速器是一种采用齿轮传动原理对机械运动和动力进行转换的机械零件,行星减速器通过太阳轮

行星轮

行星架和固定齿圈的组合将来自于电动机的高转速

小扭矩的动力输入转换为低转速

大扭矩的动力输出

传统行星减速器若要实现较大传动比,必然需要增加减速器各部件尺寸或使用多级减速方案,造成减速器体积大

成本高,无法安装在小型设备中,不符合设备集成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通过创新设计实现行星减速器的超大传动比,对机械设备向智能化

精细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了一种在有限空间中最大限度增大机械产品的传动力矩,实现减速器的大速比输出的行星减速器设计方案,利用齿圈和太阳轮间的差速原则实现超低速行星架公转,从而增大传动力矩

提高传动效率并降低减速器体积

在齿轮传动过程中,通过浮动齿圈实现了转速差值的二次扩展,从而为齿轮输出的大传动比提供了可能

采用倒序传动的方式实现减速器的减速传动,使减速器的输出端更加靠近电机输出端,为实现紧凑的机械传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0004]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复合差速专用齿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包括固定端法兰盘
1、
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
2、
输入端高速齿轮
3、
输入端高速齿轮
4、
减速器输出端转动体外壳
5、
减速器输出端的端盖
6、
差速传动齿圈
7、
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
8、
差速输出端行星齿轮组
9、
差速传动输出端行星架
10、
定轴减速传动输出端太阳轮
11、
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13。
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的转动轴与固定端的法兰盘1固接在一起,输入端高速齿轮3和输入端高速齿轮4固接于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2上

[0005]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减速器外观及剖面特征,该减速器由三级行星轮系组成,其中:第一级行星轮系包括输入端高速齿轮
3、
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8和差速传动齿圈7;第二级行星轮系包括输入端高速齿轮
4、
差速输出端行星齿轮组
9、
差速传动输出端行星架
10
和差速传动齿圈7;第三级行星轮系由定轴减速传动输出端太阳轮
11、
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13
组成

附图说明
[0006]为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7]图1为新型复合差速专用齿轮减速器的组成实例;
图2为第一级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计算简图;图3为第二级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计算简图;图4为新型复合差速专用齿轮减速器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图中1为固定端法兰盘
、2
为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
、3
为输入端高速齿轮
、4
为输入端高速齿轮
、5
为减速器输出端转动体外壳
、6
为减速器输出端端盖
、7
为差速传动齿圈
、8
为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
、9
为差速输出端行星齿轮组
、10
为差速传动输出端行星架
、11
为定轴减速传动输出端太阳轮
、12
为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3
为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差速行星减速器,为当前的减速传动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

设计选择性更强

传动比更大的通用减速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组合式行星减速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0]请参阅图
1、

2、
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提供了一种新型复合差速行星减速器,主要包括固定端法兰盘
1、
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
2、
输入端高速齿轮
3、
输入端高速齿轮
4、
减速器输出端转动体外壳
5、
减速器输出端端盖
6、
差速传动齿圈
7、
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
8、
差速输出端行星齿轮组
9、
差速传动输出端行星架
10、
定轴减速传动输出端太阳轮
11、
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13。
[0011]当来自电机的转速和转矩通过联轴器施加到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2上,使输入端高速齿轮3和输入端高速齿轮4共同以角速度旋转,固定于减速器输出端的端盖6的差速输出端行星齿轮组9将以的角速度进行公转(为减速器输出转速),由于需要承受输入端高速齿轮3和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8的共同作用,差速传动齿圈7将以的角速度进行旋转;第二级行星轮系的输出部分

差速传动输出端行星架
10
将在差速传动齿圈和输入端高速齿轮4的共同作用下以角速度转动;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13
的转速可通过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的转速和传动齿轮的齿数信息确定

该减速器传动比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0012](1)假设电机输入端的转速为(),减速器输出端的转速为(),已知输入端高速齿轮3和输入端高速齿轮4的齿数分别为和(),差速传动齿圈7和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13
的齿数分别为和,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的齿数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采用复合差速原理的专用齿轮减速器,包括固定端法兰盘
1、
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
2、
输入端高速齿轮
3、
输入端高速齿轮
4、
减速器输出端转动体外壳
5、
减速器输出端端盖
6、
差速传动齿圈
7、
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
8、
差速输出端行星齿轮组
9、
差速传动输出端行星架
10、
定轴减速传动输出端太阳轮
11、
输出端换向齿轮组
12、
减速器外壳输出齿圈
13。
其特征在于,电机输入端双级齿轮轴2由电机直接驱动,差速输入端行星齿轮组6的公转转速同减速器输出端端盖4的转速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其松王子春董青赵科渊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