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728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搅拌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使用时,通过第一电机带动转轴转动,使得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第二锥形齿轮,使得转动杆及转动盘带动反应釜本体在支撑块的内表壁内逆时针转动,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使得连接板带动密封圈在螺纹杆的外表面向下移动并移动至反应釜本体的顶部,起到了密封作用,并通过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带动搅拌架在反应釜本体内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反应釜本体内的液体混合材料可以受到双向混合搅动,使得反应釜本体内的混合材料可以得到充分反应,从而提高了液体肥料的产品质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是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经常使用的反应装置,现有的反应釜包括釜体、搅拌轴、搅拌叶片和电机,搅拌轴设置于釜体内、并由电机驱动,搅拌轴上设有多组搅拌叶片。
[0003]现有技术中,液体肥料在生产反应过程中搅拌尤其重要,现有的反应釜只有一个搅拌主轴,搅拌时液体原料会随着搅拌轴同向流动,无法达到混合原料的目的,搅拌不充分导致原料混合不均导致反应不充分,从而影响液体肥料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反应釜只有一个搅拌主轴,搅拌时液体原料会随着搅拌轴同向流动,无法达到混合原料的目的,搅拌不充分导致原料混合不均导致反应不充分,从而影响液体肥料产品质量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搅拌组件;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右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外表面啮合转动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盘,所述安装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转动盘的外表面与支撑块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盘的上端面和支撑块的内表面之间配套设置有反应釜本体。
[0006]优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与支撑块的上表面靠近支撑块左表面的一侧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与支撑块的上表面靠近支撑块右表面的一侧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贯穿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贯穿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架。
[0007]优选的,所述安装架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表面与转动杆的外表面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贯穿支撑块的下表面,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与支撑块的内表壁转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反应釜本体呈配套设
置。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内表壁远离螺纹杆的一侧位置与固定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外表面呈倾斜状。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3]1、本技术中,在使用时,通过第一电机带动转轴转动,使得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第二锥形齿轮,使得转动杆及转动盘带动反应釜本体在支撑块的内表壁内逆时针转动,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使得连接板带动密封圈在螺纹杆的外表面向下移动并移动至反应釜本体的顶部,起到了密封作用,并通过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带动搅拌架在反应釜本体内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反应釜本体内的液体混合材料可以受到双向混合搅动,使得反应釜本体内的混合材料可以得到充分反应,从而提高了液体肥料的产品质量。
[0014]2、本技术中,在使用时,通过在反应釜本体的内表面对称设置固定块,固定块的一侧呈倾斜状,使得反应釜本体在转动时会与其内部的混合材料进行碰撞,从而提高对反应釜本体内的混合材料的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的转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的搅拌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的剖视图。
[0019]图例说明:1、底板;2、转动组件;201、安装架;202、支撑块;203、固定块;204、反应釜本体;205、转动盘;206、转轴;207、第一锥形齿轮;208、第一电机;209、第二锥形齿轮;210、转动杆;211、固定柱;3、搅拌组件;301、第一支撑板;302、螺纹杆;303、第二电机;304、连接板;306、第二支撑板;307、固定杆;308、第三电机;309、搅拌架;31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实施例1,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组件2,转动组件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搅拌组件3;转动组件2,转动组件2包括安装架201,安装架201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安装架20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08,第一电机20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206,转轴206的右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207,第一锥形齿轮207的外表面啮合转动第二锥形齿轮209,第二锥形齿轮209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杆210,转动杆2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盘
205,安装架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02,转动盘205的外表面与支撑块202的内表面转动连接,转动盘205的上端面和支撑块202的内表面之间配套设置有反应釜本体204。搅拌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板301和第二支撑板306,第二支撑板306的下表面与支撑块202的上表面靠近支撑块202左表面的一侧位置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306的内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07,第一支撑板301的下表面与支撑块202的上表面靠近支撑块202右表面的一侧位置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3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303,第二电机303的输出端转动贯穿第一支撑板301的上表面,第二电机30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02,螺纹杆302与第一支撑板301转动连接,螺纹杆302的外表面螺纹转动连接有连接板304,连接板30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308,第三电机308的输出端转动贯穿连接板304的上表面,第三电机30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架309。安装架20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211,固定柱211的内表面与转动杆210的外表面转动连接。转动杆210的外表面贯穿支撑块20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混合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组件(2),所述转动组件(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搅拌组件(3);转动组件(2),所述转动组件(2)包括安装架(201),所述安装架(201)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20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08),所述第一电机(20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206),所述转轴(206)的右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207),所述第一锥形齿轮(207)的外表面啮合转动第二锥形齿轮(209),所述第二锥形齿轮(209)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杆(210),所述转动杆(2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盘(205),所述安装架(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02),所述转动盘(205)的外表面与支撑块(202)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盘(205)的上端面和支撑块(202)的内表面之间配套设置有反应釜本体(2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混合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板(301)和第二支撑板(306),所述第二支撑板(306)的下表面与支撑块(202)的上表面靠近支撑块(202)左表面的一侧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306)的内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07),所述第一支撑板(301)的下表面与支撑块(202)的上表面靠近支撑块(202)右表面的一侧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301)的上表面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金杯周锰杨艳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精瑜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