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618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组件包括壳体、电芯和集流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端敞开的容纳腔;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芯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极耳;所述集流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集流体朝向所述电芯的一侧形成有朝向极耳凸出的接触凸部,所述集流体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流通缺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组件在壳体内设置容纳去用于容纳电芯和集流体,同时,集流体上设置接触凸部减小了集流体与电芯极耳之间的间隙,提高了集流体与电芯极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集流体上还设置流通缺口以便于提高电池组件的注液和排气效率。口以便于提高电池组件的注液和排气效率。口以便于提高电池组件的注液和排气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能量和功率需求,多极耳或全极耳的装配方式因功率性能好、内阻小、产热少、循环寿命长等优点,逐渐成为大圆柱电池的主流装配方式。在全极耳圆柱电池的装配过程中,传统的圆柱电池通常采用极耳揉平或者折叠压平的方式将极耳整形,使其端面严实、平整后,将极耳与集流盘连接,再将正极集流盘与极柱端面连接,负极集流盘与壳体连接,从而实现电池电导通,但目前常见的集流盘与极耳的连接存在间隙,连接不稳定,且集流盘与极耳焊接后,电芯端面封死,电池的注液和排气效率低,影响电池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组件。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组件在壳体内设置容纳去用于容纳电芯和集流体,同时,集流体上设置接触凸部减小了集流体与电芯极耳之间的间隙,提高了集流体与电芯极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集流体上还设置流通缺口以便于提高电池组件的注液和排气效率。
[0004]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组件包括壳体、电芯和集流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端敞开的容纳腔;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芯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极耳;所述集流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集流体朝向所述电芯的一侧形成有朝向极耳凸出的接触凸部,所述集流体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流通缺口。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电池组件还包括壳体连接件,所述壳体连接件设置于所述集流体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并与所述集流体连接,所述壳体连接件的外周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壳体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流通缺口在所述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交错设置。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集流体与所述极耳的材质相同,所述壳体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的材质相同。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集流体包括第一环部和第一连接支脚,所述第连接一支脚设置于所述第一环部的外周,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上形成有所述接触凸部,所述第一连接支脚构造为在所述第一环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之间形成有所述流通缺口。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支脚构造为在径向远离所述第一环部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增加。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触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且在径向上延伸,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接触凸部。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连接件包括第二环部和第二连接支脚,所述第二环部与所述第一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脚设置于所述第二环部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支脚的自由端适于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脚构造为在所述第二环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支脚与所述流通缺口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二环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支脚的自由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容纳腔内壁止抵的翻边。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环部上形成有第一注液孔,所述第二环部上形成与所述第一注液孔正对的第二注液孔,所述第一环部在所述第一注液孔的边缘形成有第一焊接边,所述第二环部在所述第二注液孔的边缘形成有第二焊接边,所述第一焊接边与所述第二焊接边止抵并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构造为两端敞开,所述集流体构造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与所述第二集流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壳体连接件,所述壳体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并将所述第一集流体与所述壳体连接。
[001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5]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6]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流体与壳体连接件配合后的结构图;
[0017]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流体与壳体连接件配合后的剖视图;
[0018]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流体的结构图;
[0019]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壳体连接件的结构图;
[0020]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集流体的剖视图;
[0021]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件的结构图;
[0022]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图6中圈示A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图6中圈示B的局部放大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电池组件1;
[0026]壳体11、电芯12;
[0027]集流体13、接触凸部131、流通缺口132、第一环部133、第一注液孔1331、第一焊接边1332、第一连接支脚134;
[0028]壳体连接件14、第二环部141、第二注液孔1411、第二焊接边1412、第二连接支脚142、翻边143、极柱安装位101、限位部102、端盖103。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能量和功率需求,多极耳或全极耳的装配方式因功率性能好、内阻小、产热少、循环寿命长等优点,逐渐成为大圆柱电池的主流装配方式。在全极耳圆柱电池的装配过程中,传统的圆柱电池通常采用极耳揉平或者折叠压平的方式将极耳整形,使其端面严实、平整后,将极耳与集流盘连接,再将正极集流盘与极柱端面连接,负极集流盘与壳体连接,从而实现电池电导通,但目前常见的集流盘与极耳的连接存在间隙,连接不稳定,且集流盘与极耳焊接后,电芯端面封死,电池的注液和排气效率低,影响电池的使用。
[0031]下面参考图1

图8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组件1。
[0032]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组件1包括壳体11、电芯12和集流体13,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至少一端敞开的容纳腔;所述电芯12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芯12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极耳;所述集流体13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集流体13朝向所述电芯12的一侧形成有朝向极耳凸出的接触凸部131,所述集流体13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流通缺口132。
[0033]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组件1在壳体11内限定出了适于收容电芯12的容纳腔,电芯12的两端可以设置极耳,通过极耳等结构与外界连接实现电池的正常使用。同时,电池组件1还设置了集流体13,集流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端敞开的容纳腔;电芯,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芯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极耳;集流体,所述集流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集流体朝向所述电芯的一侧形成有朝向极耳凸出的接触凸部,所述集流体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流通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连接件,所述壳体连接件设置于所述集流体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并与所述集流体连接,所述壳体连接件的外周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壳体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流通缺口在所述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极耳的材质相同,所述壳体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的材质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包括:第一环部;第一连接支脚,所述第一连接支脚设置于所述第一环部的外周,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上形成有所述接触凸部,所述第一连接支脚构造为在所述第一环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之间形成有所述流通缺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脚构造为在径向远离所述第一环部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增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凸部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坤陈德强张鸥牟丽莎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