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极转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954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1
本申请涉及一种正极转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该正极转接结构包括转接板本体和设于转接板本体的第一流道,转接板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盲孔及过孔,第一连接孔用于套设于正极盖板组件的正极柱,盲孔和过孔间隔设于第一连接孔的外周侧,盲孔和过孔通过第一流道连通,盲孔用于连接于正极盖板组件,过孔用于对准电芯的内部卷材。本申请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锂离子电池因电解液冲击/撞击电芯卷材而良品率低的技术问题。低的技术问题。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极转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正极转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有取代传统电池的趋势。其中,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因其生产流程标准化,生产效率高,循环性能优异,一致性好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0003]相关技术中,一般会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端部中设置正极转接结构,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注液时,电解液穿过正极转接结构,流入电芯卷材内部。但是,电解液在注入时具备一定速度,冲击/撞击电芯卷材,造成电芯卷材的损坏/损耗,严重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正极转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以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因电解液冲击/撞击电芯卷材而良品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此,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正极转接结构,包括转接板本体和设于转接板本体的第一流道,转接板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盲孔及过孔,第一连接孔用于套设于正极盖板组件的正极柱,盲孔和过孔间隔设于第一连接孔的外周侧,盲孔和过孔通过第一流道连通,盲孔用于连接于正极盖板组件,过孔用于对准电芯的内部卷材。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极转接结构还包括转接板本体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用于连通过孔或盲孔与转接板本体的周缘。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过孔设有多个,多个过孔在第一连接孔的轴向上的投影均位于电芯的内部卷材在第一连接孔的轴向上的投影内。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过孔沿第一连接孔的周向间隔分布;和/或,
[0009]多个过孔沿第一连接孔的径向间隔分布。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设有多个,一个第一流道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过孔,或者一个第一流道用于连通一个过孔和与过孔相邻的盲孔。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道设有多个,第二流道用于连通过孔和转接板本体的周缘,或者第二流道用于连通盲孔和转接板本体的周缘。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极转接结构还包括正极板,正极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和避让孔,第二连接孔用于套设于电芯的中心管,避让孔与过孔对应设置。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板包括多个支撑部和连接部,连接部环设于多个支撑部的外侧,多个支撑部的内侧围合形成第二连接孔,相邻两个支撑部和对应连接部围合形成避让孔。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板还包括多个第一翻边,多个第一翻边沿连接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正极转接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翻边,第二翻边设于转接板本体远离第一
流道的一侧,多个第二翻边沿转接板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一个第二翻边与一个第一翻边交叉分布。
[0015]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
[0016]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
[0017]电芯,设于壳体内;
[0018]正极盖板组件,盖合于壳体的第一敞口;
[0019]如上所述的正极转接结构,连接于正极盖板组件和电芯,且位于壳体内;以及
[0020]负极盖板组件,盖合于壳体的第二敞口。
[002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极转接结构及锂离子电池,该正极转接结构包括转接板本体和设于转接板本体的第一流道,转接板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盲孔及过孔,第一连接孔用于套设于正极盖板组件的正极柱,盲孔和过孔间隔设于第一连接孔的外周侧,盲孔和过孔通过第一流道连通,盲孔用于连接于正极盖板组件,过孔用于对准电芯的内部卷材。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优化正极转接结构的具体配置,以减缓电解液进入电芯卷材时的流速,从而减少因电解液流速大、对电芯卷材冲击/撞击力大而造成的电芯卷材的损坏/损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良品率。具体而言,将正极转接结构配置为至少包括转接板本体和第一流道的复合结构,该转接板本体上设置了第一连接孔、盲孔和过孔,该第一连接孔用于套设于正极柱上,以连接紧固正极转接结构和正极盖板组件;该盲孔用于缓冲正极盖板组件处传入的电解液的流速,该过孔用于将流入正极转接结构的电解液导流入电芯卷材中;该第一流道用于连通盲孔和过孔,以实现电解液在转接板本体上的内部流动。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极转接结构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极转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本体的俯视图;
[0026]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本体的俯视图;
[0027]图5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极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的剖视图;
[0029]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0、转接板本体;101、第一连接孔;102、盲孔;103、过孔;
[0032]200、第一流道;
[0033]300、第二流道;
[0034]400、正极板;401、第二连接孔;402、避让孔;410、支撑部;420、连接部;430、第一翻边;
[0035]500、第二翻边;
[0036]X、径向;Y、轴向;
[0037]10、壳体;20、电芯;30、正极盖板组件;40、正极转接结构;50、负极盖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9]参见图1至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极转接结构,包括转接板本体100和设于转接板本体100的第一流道200,转接板本体10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01、盲孔102及过孔103,第一连接孔101用于套设于正极盖板组件30的正极柱,盲孔102和过孔103间隔设于第一连接孔101的外周侧,盲孔102和过孔103通过第一流道200连通,盲孔102用于连接于正极盖板组件30,过孔103用于对准电芯20的内部卷材。
[0040]本实施例中,通过优化正极转接结构40的具体配置,以减缓电解液进入电芯20卷材时的流速,从而减少因电解液流速大、对电芯20卷材冲击/撞击力大而造成的电芯20卷材的损坏/损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极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板本体和设于所述转接板本体的第一流道,所述转接板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盲孔及过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套设于正极盖板组件的正极柱,所述盲孔和所述过孔间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外周侧,所述盲孔和所述过孔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盲孔用于连接于正极盖板组件,所述过孔用于对准电芯的内部卷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转接结构还包括所述转接板本体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用于连通所述过孔或所述盲孔与所述转接板本体的周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过孔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向上的投影均位于电芯的内部卷材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向上的投影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过孔沿第一连接孔的周向间隔分布;和/或,多个所述过孔沿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径向间隔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设有多个,一个所述第一流道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过孔,或者一个所述第一流道用于连通一个所述过孔和与所述过孔相邻的所述盲孔。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流道用于连通所述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聪利詹世英徐德雷谢东斌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