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39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并联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轴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加装翻转气缸或电机,会对动平台的最大负载产生影响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动平台、定平台、第一运动链、第二运动链、第三运动链、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三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三驱动器均安装在定平台上,第一运动链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二运动链的一端与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三运动链的一端与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三运动链的自由端和动平台通过连接轴相连接,第一运动链的自由端和第二运动链的自由端均与连接轴通过轴承相连接,第一运动链和第二运动链分别位于动平台的两侧。的两侧。的两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并联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尤其是涉及一种并联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推广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不断努力,工业机器人在食品、药品、3C电子及航空航天等有高标准要求的科技领域均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应用。并联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中具有刚度高、速度快、柔性强、重量轻等特点。
[0003]目前市场常见的两轴并联机器人包括动平台、定平台和两个独立的运动链,动平台和定平台通过两个独立的运动链相连接,使得两轴并联机器人仅能完成空间XY平面两自由度的抓放,缺乏在XY平面内绕Z轴转动的自由度,运动方式单一。因此为了使两轴并联机器人能存在绕Z轴转动的自由度,通常在两轴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加装翻转气缸或电机驱动来实现。
[0004]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在现有技术中,两轴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加装翻转气缸或电机,会对动平台的最大负载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运动链支撑的负载过大,使得运动链容易损坏,降低了两轴并联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一些高速场合因动平台自重过大而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并联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轴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加装翻转气缸或电机,会对动平台的最大负载产生影响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并联机器人,包括动平台、定平台、第一运动链、第二运动链、第三运动链、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三驱动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三驱动器均安装在所述定平台上,所述第一运动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运动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链的自由端和所述动平台通过连接轴相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链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运动链的自由端均与所述连接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链和所述第二运动链分别位于所述动平台的两侧;
[0009]所述第三运动链包括主动板、第一从动板、转向板、第二从动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主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一从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主动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轴销相连接,所述第一从动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轴销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板的一端通过第三轴销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板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轴销相连接,所述转向板的中部与所述转动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板的一端通
过第五轴销相连接,所述第二从动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相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运动链和所述第二运动链均包括主动臂和从动臂,所述主动臂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一驱动器或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上且所述主动臂与所述第一驱动器或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主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从动臂的一端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套在所述连接轴上且所述从动臂与所述连接轴通过轴承相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主动臂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一驱动器或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相连接;
[0012]所述主动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凹陷槽和第一通孔,所述从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从动臂的一端能伸入到所述凹陷槽内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为U型架,所述U型架套在所述连接轴上且所述U型架与所述连接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动平台的连接端位于所述U型架内。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配合孔。
[0015]可选地,所述转向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配合孔,所述转向板的中部设置有转动孔,两个所述第二配合孔以所述转动孔的中心线为对称线且对称分布。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器和所述第二驱动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两侧。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并联机器人,通过将第三驱动器安装在定平台上,再通过第三运动链使得第三驱动器与动平台相连接,故在第三驱动器启动后,从而就会驱动第三运动链运动,而第三运动链的运动就会实现动平台做翻转运动,第一运动链和第二运动链会推动动平台做来回移动,故本技术中第三驱动器没有安装在动平台上,也就使得的第三驱动器不会影响到动平台的最大负载,从而也就不会降低并联机器人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轴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上加装翻转气缸或电机,会对动平台的最大负载产生影响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第三运动链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转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主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从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并联机器人的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动平台;2、定平台;3、第一运动链;31、主动臂;311、连接套;312、凹陷槽;313、第一通孔;32、从动臂;321、第二通孔;322、U型架;4、第二运动链;5、第三运动链;51、主动板;52、第一从动板;53、转向板;531、第二配合孔;532、转动孔;54、第二从动板;55、第一连杆;551、第一配合孔;56、第二连杆;57、第三连杆;6、第一驱动器;7、第二驱动器;8、第三驱动器;9、连接轴;10、转动轴;20、第一轴销;30、第二轴销;40、第三轴销;50、第四轴销;60、第五轴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平台(1)、定平台(2)、第一运动链(3)、第二运动链(4)、第三运动链(5)、第一驱动器(6)、第二驱动器(7)和第三驱动器(8),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6)、所述第二驱动器(7)和所述第三驱动器(8)均安装在所述定平台(2)上,所述第一运动链(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6)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运动链(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器(7)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链(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器(8)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链(5)的自由端和所述动平台(1)通过连接轴(9)相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链(3)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运动链(4)的自由端均与所述连接轴(9)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链(3)和所述第二运动链(4)分别位于所述动平台(1)的两侧;所述第三运动链(5)包括主动板(51)、第一从动板(52)、转向板(53)、第二从动板(54)、第一连杆(55)、第二连杆(56)和第三连杆(57),所述主动板(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器(8)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一从动板(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6)的输出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主动板(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55)的一端通过第一轴销(20)相连接,所述第一从动板(5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杆(5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56)的一端通过第二轴销(30)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56)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板(53)的一端通过第三轴销(40)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杆(57)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板(5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轴销(50)相连接,所述转向板(53)的中部与转动轴(10)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杆(5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板(54)的一端通过第五轴销(60)相连接,所述第二从动板(54)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9)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星渊李东岳刘松涛
申请(专利权)人: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