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6890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器,包括:第二固定座、减震座、减震机构和减震保护组件;减震机构包括:丝杆、齿轮、齿条板和减震弹簧;减震座的内部水平且可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根丝杆,丝杆上间隔固定设置有多个齿轮,第二固定座上竖直固定设置有能够从减震座的顶部穿入其内部且与多个齿轮一一对应并与其啮合连接的多条齿条板,位于第二固定座下方的减震座的顶部竖直且贯穿设置有至少一组可升降的减震保护组件,丝杆上螺纹式骨固定设置有可沿其轴身滑动的滑块,滑块上铰接设置有铰接板,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在减震保护组件上,该减震器克服现有技术没有自身防护的功能,当受到的外界作用力较大时,很容易使减震器发生损坏,降低了其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装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在颠簸行驶时,减震器内的活塞杆在缸体内不断做伸缩运动,缸体内的减震油不断来回流动,缓冲冲击力,减缓颠簸度起到减震作用,增加车辆行驶的平稳性。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0122764.6”,公开了一种便于维护的汽车减震器,包括减震活塞筒、减震活塞杆、减震弹簧、上铰接座和下铰接座,减震活塞杆插设于减震活塞筒的底部,减震活塞筒的顶部固接有上连接板和上铰接座,减震活塞杆的底部固接有外螺纹圆板,外螺纹圆板的底部固接有下连接板,下铰接座固接于下连接板的底部,减震弹簧套设于减震活塞杆的外壁,减震活塞筒的外壁上端套设有抱箍环,抱箍环的底部连接有内套筒,内套筒的外壁可上下活动套设有外套筒,外套筒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环形槽轨,环形槽轨的底部固接有内螺纹连接环,内螺纹连接环可与外螺纹圆板螺接固定。
[0004]专利技术人在实施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专利存在以下问题:
[0005]现有的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减震效果一般,而且没有自身防护的功能,当受到的外界作用力较大时,很容易使减震器发生损坏,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短。
[0006]因此,提供一种在使用过程中在减震机构和减震保护组件的配合使用,通过减震保护组件在减震的同时,能够对外界作用力施加作用力从而来抵消一部分外界作用力,以减轻所述减震机构受到外界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减震机构的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且减震效果得到提升的一种减震器是本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在使用过程中,减震效果一般,而且没有自身防护的功能,当受到的外界作用力较大时,很容易使减震器发生损坏,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从而提供了一种在使用过程中在减震机构和减震保护组件的配合使用,通过减震保护组件在减震的同时,能够对外界作用力施加作用力从而来抵消一部分外界作用力,以减轻所述减震机构受到外界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减震机构的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且减震效果得到提升的一种减震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第二固定座、减震座、减震机构和减震保护组件;
[0009]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丝杆、齿轮、齿条板和减震弹簧;其中,
[0010]所述减震座的内部水平且可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根丝杆,所述丝杆上间隔固定设置有多个齿轮,所述第二固定座水平且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减震座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竖直固定设置有能够从所述减震座的顶部穿入其内部且与多个所述齿轮一一对应并与其啮合连接的多条齿条板,每条所述齿条板的底部均竖直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减震座的底端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下方的所述减震座的顶部
竖直且贯穿设置有至少一组可升降的减震保护组件,所述丝杆上螺纹式骨固定设置有可沿其轴身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上铰接设置有铰接板,所述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减震保护组件上。
[0011]优选地,所述减震保护组件均包括:壳体、第二活塞和减力件;其中,
[0012]所述壳体竖直贯穿固定设置在所述减震座上,所述壳体的内部可升降地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竖直固定设置有能够抵抗外界作用力的减力件,所述减力件的端部部分从所述壳体的顶部穿出。
[0013]优选地,每组所述减震保护组件均还包括:移动杆和第一活塞;其中,
[0014]位于所述第二活塞下方的所述壳体的内部可升降地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壳体的底部竖直贯设置有可升降地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顶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塞上,所述移动杆的底端铰接在所述铰接板上,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之间的所述壳体的内部保存有液压油,所述壳体的一旁固定设置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的一点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下方伸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其另一端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入其内部,且所述泄压管上还固定设置有压力阀。
[0015]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下方的所述壳体的内部也保存有液压油,以向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补充液压油,所述壳体一旁还固定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之间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入其内部,其另一端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下方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入其内部,且所述回流管上还固定设置有单向阀。
[0016]优选地,从所述壳体底端穿出的所述移动杆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升降板,且位于所述升降板和所述壳体之间的所述移动杆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升降板和所述壳体上,且所述升降板铰接在所述铰接板上。
[0017]优选地,所述减力件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弹性触头,所述第二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弹性触头穿过的通孔。
[0018]优选地,每条所述齿轮的底端均水平固定设置有导向座,所述导向座固定在所述减震弹簧的顶部上,且所述减震座的侧壁竖直固定设置有导轨,所述导向座朝向所述导轨的一侧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导向槽,且所述导向座通过导向槽可滑动式地装配在所述导轨上。
[0019]优选地,所述减震座的底端水平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座。
[002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减震器在使用时的有益效果为:当所述第二固定座从上向下受到外界作用力时,所述第二固定座带动多条所述齿条板沿竖直方向下降,而其下降的过程中通过与其啮合连接的所述齿轮来驱动所述丝杆转动,而多条所述齿条板在下降的过程中压缩与其对应的所述减震弹簧,并通过所述减震弹簧来消耗或抵消一部分外界作用力,而所述丝杆在转动的过程中驱使所述滑块沿其轴身移动,当所述丝杆转动以使所述滑块沿所述丝杆朝向所述减震保护组件的正下方移动,并通过铰接板推动所述减力件沿竖直方向上升并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座以对外界作用力施加作用力从而来抵消一部分外界作用力,以减轻所述减震机构受到外界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减震机构的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0021]因此,本技术利用减震机构和减震保护组件的配合使用,并通过减震保护组
件在减震的同时,能够对外界作用力施加作用力从而来抵消一部分外界作用力,以减轻所述减震机构受到外界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减震机构的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且减震效果得到提升。
[0022]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而且本技术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0023]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4]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减震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图2中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包括:第二固定座(2)、减震座(3)、减震机构(4)和减震保护组件(5);所述减震机构(4)包括:丝杆(401)、齿轮(402)、齿条板(403)和减震弹簧(404);其中,所述减震座(3)的内部水平且可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根丝杆(401),所述丝杆(401)上间隔固定设置有多个齿轮(402),所述第二固定座(2)水平且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减震座(3)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固定座(2)上竖直固定设置有能够从所述减震座(3)的顶部穿入其内部且与多个所述齿轮(402)一一对应并与其啮合连接的多条齿条板(403),每条所述齿条板(403)的底部均竖直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404),所述减震弹簧(404)的另一端固定在减震座(3)的底端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2)下方的所述减震座(3)的顶部竖直且贯穿设置有至少一组可升降的减震保护组件(5),所述丝杆(401)上螺纹式固定设置有可沿其轴身滑动的滑块(6),所述滑块(6)上铰接设置有铰接板(8),所述铰接板(8)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减震保护组件(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保护组件(5)均包括:壳体(501)、第二活塞(504)和减力件(505);其中,所述壳体(501)竖直贯穿固定设置在所述减震座(3)上,所述壳体(501)的内部可升降地设置有第二活塞(504),所述第二活塞(504)上竖直固定设置有能够抵抗外界作用力的减力件(505),所述减力件(505)的端部部分从所述壳体(501)的顶部穿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保护组件(5)均还包括:移动杆(502)和第一活塞(503);其中,位于所述第二活塞(504)下方的所述壳体(501)的内部可升降地设置有第一活塞(503),所述壳体(501)的底部竖直贯穿设置有可升降地移动杆(502),所述移动杆(502)的顶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塞(503)上,所述移动杆(502)的底端铰接在所述铰接板(8)上,且所述第一活塞(503)和所述第二活塞(504)之间的所述壳体(50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鹏丁勇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金仕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