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6812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横编织机领域,公开了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其包括织针(1)和辅针(2),织针(1)上设有装配槽(10),装配槽(10)的槽口朝向织针(1)后端设置,辅针(2)包括辅针针头(21),辅针针头(21)插入装配槽(10)并与之配合;装配槽(10)的直径从前往后逐渐变大,辅针针头(21)的后端与装配槽(10)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以往的复合位移形式,采用织针与辅针配合实现旋转式隐藏辅针针踵的方法,辅针针踵沉入或突出底板,使织针按照编织要求进入间歇性工作模式,有效避免辅针与度目三角的多余接触,减少织针的非必要工作时间,增加织针使用寿命,织物密度更加均匀,大大提高编织稳定性。高编织稳定性。高编织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


[0001]本技术涉及横编织机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用的织针位移形式单一,只能在针槽内前后平移,织针针踵始终突出针板表面,在不需要织针编织时三角也会接触织针针踵,织针拖动线圈导致线圈变形或断裂,影响织物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5]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包括织针和辅针,织针上设有装配槽,装配槽为长条形槽,装配槽的槽口朝向织针后端设置,装配槽向织针前端延伸,辅针包括辅针针头,辅针针头插入装配槽并与之配合,辅针针头的长度与装配槽的深度相同;装配槽的直径从前往后逐渐变大,辅针针头的后端与装配槽间隙配合。
[0006]作为优选,装配槽的槽底端设有定位圆孔,辅针针头设有与定位圆孔配合的弧形凸起。辅针针头的高度不变,辅针针头通过弧形凸起和定位圆孔的配合锁定,辅针可以其弧形凸起为圆心实现在装配槽范围内的转动。
[0007]作为优选,织针包括依次连接的织针针头、织针针杆、支撑部和织针针尾,支撑部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装配槽由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构成,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前端相互连接并形成连接部,织针针杆与连接部固接,针尾与下支撑部的后端固接。
[0008]作为优选,上支撑部的上表面与织针针杆的上表面平滑连接,上支撑部的下表面为辅针吻合面且上支撑部的上表面设置。
[0009]作为优选,下支撑部的上表面为让位斜角面,让位斜角面倾斜设置,让位斜角面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为3
°
~4
°

[0010]作为优选,下支撑部为弹性材料支撑部。
[0011]作为优选,织针针杆的下表面设有过渡凹槽。
[0012]作为优选,辅针还包括与辅针针头连接的辅针针杆,辅针针杆与辅针针头的连接处设有上凸起,上凸起的前端面与上支撑部的后端面接触配合。
[0013]作为优选,辅针还包括与辅针针杆后端连接的辅针针尾,辅针针杆与辅针针尾的连接处向上凸起形成针踵,辅针针杆于辅针针尾的连接处向下凸起形成针脚,针脚的前端设有过渡斜角,针脚的后端设有定位卡扣。
[0014]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技术改进以往的复合位移形式,采用织针与辅针配合实现旋转式隐藏辅针针踵的方法,辅针针踵沉入或突出底板,使织针按照编织要求进入间歇性工作模式,有效避免辅针与度目三角的多余接触,减少织针的非必要工作时间,增加织针使用寿命,织物密度更加均匀,大大提高编织
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在编织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在非编织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1的织针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图1的辅针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的织针俯视图。
[0020]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织针、2—辅针、10—装配槽、101—定位圆孔、1001—辅针吻合面、1002—让位斜角面、11—织针针头、12—织针针杆、121—过渡凹槽、13—支撑部、131—上支撑部、132—下支撑部、14—织针针尾、21—辅针针头、211—弧形凸起、22—辅针针杆、221—上凸起、23—针踵、24—针脚、241—过渡斜角、242—定位卡扣、25—辅针针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实施例1
[0023]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如图所示,包括织针1和辅针2,织针1上设有装配槽10,装配槽10为长条形槽,装配槽10的槽口朝向织针1后端设置,装配槽10向织针1前端延伸,辅针2包括辅针针头21,辅针针头21插入装配槽10并与之配合,辅针针头21的长度与装配槽10的深度相同;装配槽10的直径从前往后逐渐变大,辅针针头21的后端与装配槽10间隙配合。
[0024]装配槽10的槽底端设有定位圆孔101,辅针针头21设有与定位圆孔101配合的弧形凸起211。辅针针头21的高度不变,辅针针头21通过弧形凸起211和定位圆孔101的配合锁定,辅针2可以其定位圆孔101为圆点实现在装配槽10范围内的转动。
[0025]织针1包括依次连接的织针针头11、织针针杆12、支撑部13和织针针尾14,支撑部13包括上支撑部131和下支撑部132,装配槽10由上支撑部131和下支撑部132构成,上支撑部131和下支撑部132前端相互连接并形成连接部,织针针杆12与连接部固接,织针针尾14与下支撑部132的后端固接。
[0026]上支撑部131的上表面与织针针杆12的上表面平滑连接,上支撑部131的下表面为辅针吻合面1001且上支撑部131的上表面设置。
[0027]下支撑部132的上表面为让位斜角面1002,让位斜角面1002倾斜设置,让位斜角面1002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为3
°
~4
°

[0028]下支撑部132为弹性材料支撑部。
[0029]织针针杆12的下表面设有过渡凹槽121。
[0030]辅针2还包括与辅针针头21连接的辅针针杆22,辅针针杆22与辅针针头21的连接处设有上凸起221,上凸起221的前端面与上支撑部131的后端面接触配合。
[0031]辅针2还包括与辅针针杆22后端连接的辅针针尾25,辅针针杆22与辅针针尾25的连接处向上凸起形成针踵23,辅针针杆22于辅针针尾25的连接处向下凸起形成针脚24,针
脚24底与织针1底处于同一水平面,针脚24的前端设有过渡斜角241,针脚24的后端设有定位卡扣242。
[0032]本技术采用织针1与辅针2配合形成织针组,织针1保持正常编织状态,辅针吻合面1001接触辅针针头21的上表面,辅针2的上凸起221抵触上支撑部131后端面,针脚24底与织针1底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针踵23可以与三角接触,带动织针1前后滑动;织针1不需要参与编织时,辅针针头21可绕定位圆孔101旋转,辅针吻合面1001与辅针针头21的上表面脱开,辅针2的上凸起221不与上支撑部131的后端接触,辅针针杆22底与让位斜角面1002接触,针脚24底面低于织针1底面直至针踵23沉入针板内部,此时针踵23不与三角接触,实现旋转下沉、隐藏针踵的目的。
[0033]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包括织针(1)和辅针(2),其特征在于:织针(1)上设有装配槽(10),装配槽(10)为长条形槽,装配槽(10)的槽口朝向织针(1)后端设置,装配槽(10)向织针(1)前端延伸,辅针(2)包括辅针针头(21),辅针针头(21)插入装配槽(10)并与之配合;装配槽(10)的直径从前往后逐渐变大,辅针针头(21)的后端与装配槽(10)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其特征在于:装配槽(10)的槽底端设有定位圆孔(101),辅针针头(21)设有与定位圆孔(101)配合的弧形凸起(2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其特征在于:织针(1)包括依次连接的织针针头(11)、织针针杆(12)、支撑部(13)和织针针尾(14),支撑部(13)包括上支撑部(131)和下支撑部(132),装配槽(10)由上支撑部(131)和下支撑部(132)构成,上支撑部(131)和下支撑部(132)前端相互连接并形成连接部,织针针杆(12)与连接部固接,织针针尾(14)与下支撑部(132)的后端固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现旋转式隐藏针踵的织针组,其特征在于:上支撑部(131)的上表面与织针针杆(12)的上表面平滑连接,上支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阳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泰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