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836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支撑结构包括:副防撞梁;吸能部,所述吸能部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上,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适于将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卡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吸能部与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卡接件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小了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造成的伤害。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传统车辆中的支撑结构的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的连接需要在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上分别开设多个安装孔来进行固定连接,连接处结构较为薄弱,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和吸能部的连接处受力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分离,吸能部无发挥作用,同时传统车辆还存在吸能部布置位置较少,吸能部无法充分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能量的问题。
[0003]公开号为CN215042646U名称为一种行人保护装置与汽车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行人保护装置与汽车,保护装置包括防撞部;所述防撞部用于设置于副防撞梁与保险杠之间,所述防撞部的一侧用于安装至所述副防撞梁上、另一侧用于朝靠近所述保险杠的方向设置;所述防撞部用于靠近所述保险杠的一端呈弧形。使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装置与汽车,可以给行人腿部水平方向的支撑力,避免行人腿部卷入车底所带来的二次碾压。
[0004]公开号为CN216269143U名称为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下支撑横梁结构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下支撑横梁结构,包括前保支撑结构,前保支撑结构包括前保支撑架,前保支撑架包括吸能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吸能部后端两侧,所述吸能部由若干个纵向筋构成。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下支撑横梁结构,具有在碰撞时,降低行人腿部伤害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根据本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卡接件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小了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
[0006]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支撑结构的车辆。
[0007]根据本技术的用车辆的支撑结构包括:副防撞梁;吸能部,所述吸能部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上,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适于将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卡接。
[0008]根据本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在副防撞梁上设置吸能部,以减小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卡接件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卡接连接,简化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之间的连接结构,方便副防撞梁与吸能部的装配,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提高了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与吸能部由于连接处结构薄弱而发生
断裂,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运行时的安全性。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部覆盖于所述副防撞梁在车辆前进方向上的投影。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副防撞梁包括:底板;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朝向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背离彼此的方向上凸出且适于与所述卡接部配合。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卡接件包括:第一卡爪和第二爪,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设置于所述吸能部朝向所述副防撞梁的一侧且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正对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适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凸部。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分别构造为多个且在高度方向上正对和/或交错设置。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接件构造为在吸能部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接件构造为彼此一一对应的多个。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吸能部构造为一体成型件。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部构造为泡棉材料。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还包括:吸能盒,所述副防撞梁构造为朝向车辆前进方向凸出的弧形,所述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吸能盒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吸能盒内形成有吸能腔。
[0017]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辆。
[0018]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由于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因此该车辆的吸能部与副防撞梁之间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与吸能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与吸能部的连接处稳定可靠,使得吸能部能够稳定吸收大量碰撞时产生的能量,降低车辆的损伤,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保证了车辆内部乘客的安全。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装配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的副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的吸能部与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支撑结构1;
[0026]副防撞梁11、第一翻边111、第二翻边112、凸部113;
[0027]吸能部12、卡接件121、第一卡爪122、第二卡爪123、凹槽124;
[0028]吸能盒13、安装孔101。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相关技术中,传统车辆中的支撑结构的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的连接需要在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上分别开设多个安装孔来进行固定连接,连接处结构较为薄弱,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和吸能部的连接处受力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分离,吸能部无发挥作用,同时传统车辆还存在吸能部布置位置较少,吸能部无法充分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能量的问题。
[0031]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
[0032]根据本技术的用车辆的支撑结构1包括: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吸能部12设置于副防撞梁11上,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121,卡接件121适于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卡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副防撞梁;吸能部,所述吸能部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上,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适于将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覆盖于所述副防撞梁在车辆前进方向上的投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防撞梁包括:底板;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朝向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背离彼此的方向上凸出且适于与所述卡接件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包括: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设置于所述吸能部朝向所述副防撞梁的一侧且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正对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林龙贵刘江何彦村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