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806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其中,自行车架包括前三角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其后端与上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的前端与前三角的立管转动连接,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三连杆的后上端及减震器本体连接在一起,减震器本体与下管转动连接;其有益效果是,六连杆减震机构可以逐步卸去车架受到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效果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的骑行体验更佳。行车的骑行体验更佳。行车的骑行体验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尤其涉及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技术介绍

[0002]自行车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分为电助力的自行车和普通的人力自行车,其减震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前叉避震、车架避震、立管避震等各种方式。
[0003]车架避震类型的自行车在车架中间部分安装避震器,并将车架的前、后三角设计为带有转动位的两个独立部分,通过连杆组实现相互连接,形成悬挂结构,连杆组和减震器承担着缓冲击、减震的任务,从而在骑行中产生避震效果。
[0004]但是,现有的这种车架避震系统在避震过程中,其缓冲减震性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骑行者的骑行体验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发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的自行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其解决了现有的车架避震系统减震缓冲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9]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前三角的立管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减震器本体穿过的容置通孔;
[0010]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其后端与上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设置在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且其上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三连杆的后上端及减震器本体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减震器本体的前端与下管转动连接,各个转动位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同。
[0011]可选地,第三连杆的前端与立管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转动位,后下端与下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转动位,后上端与第二连杆及减震器本体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
[0012]可选地,第三连杆的后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沿着第三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3]可选地,第一连杆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立管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四转动位,后上端与上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五转动位,后下端与第二连杆通过转轴连
接在一起形成第六转动位。
[0014]可选地,第一连杆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立管的两侧,且每个第一连杆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为上叉连杆与第二连杆的提供安装的空间;
[0015]上叉连杆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与第一连杆的后上端适配的连接头,第二连杆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第一连杆的后下端适配的连接头。
[0016]可选地,下管设置有安装槽,减震器本体的前端置于安装槽中,两者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七转动位。
[0017]可选地,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八转动位。
[00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行车,包括前述的自行车架。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技术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由于自行车架采用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利用避震过程中上叉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受力围绕各自的转动位旋转的运动,逐步削弱路面颠簸产生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性能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可以获得更佳的骑行体验。
[0022]2、第一连杆设置三个连接端,第三连杆设置三个连接端,第三连杆的前端与前三角的立管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位,其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位,后上端与第二连杆及减震器本体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使得下叉连杆围绕第二转动位旋转的同时,第二转动位围绕第一转动位旋转,在避震过程中,后轮轴心的运动轨迹近似圆弧形状,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更小,骑行者的骑行重心更平稳。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立体示意图之一;
[0024]图2为图1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立体示意图之二;
[0026]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分解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剖面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后轮轴心运动轨迹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1、第一连杆;111、第二开口;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31、第一开口;14、减震器本体;15、下叉连杆;16、上叉连杆;
[0031]100、后轮轴心;101、第一转动位;102、第二转动位;103、第三转动位;104、第四转动位;105、第五转动位;106、第六转动位;104、第四转动位;105、第五转动位;106、第六转动
位;107、第七转动位;108、第八转动位;
[0032]2、前三角;21、下管;211、安装槽;22、立管;221、容置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以下管21所在方向为“前”,以下叉连杆15所在方向为“后”,以立管22所在方向为“上”,以减震器本体14所在方向为“下”。
[0034]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自行车架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前三角的立管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减震器本体穿过的容置通孔;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其后端与上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前三角的立管转动连接,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设置在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且其上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三连杆的后上端及减震器本体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减震器本体的前端与下管转动连接;相对现有技术而言,利用避震过程中上叉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受力围绕各自的转动位旋转的运动,逐步削弱路面颠簸产生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效果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可以获得更佳的骑行体验。
[0035]为了更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2)和六连杆减震机构,所述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减震器本体(14)、下叉连杆(15)及上叉连杆(16),所述前三角(2)的立管(22)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所述减震器本体(14)穿过的容置通孔(221);所述上叉连杆(16)与所述下叉连杆(15)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杆(11)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转动连接,其后端与所述上叉连杆(16)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13)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转动连接,后下端与所述下叉连杆(1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11)与所述第三连杆(13)之间,且其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1)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13)的后上端及所述减震器本体(14)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所述减震器本体(14)的前端与所述前三角(2)的下管(21)转动连接,各个转动位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13)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转动位(101),后下端与所述下叉连杆(15)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转动位(102),后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2)及所述减震器本体(14)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10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13)的后端设置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光碳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