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振动片和振子。利用振动片的正面和背面来配置配线,容易实现振动片的小型化。该振动片具有:下部电极(21,22,23),其设置在振动臂(11,12,13)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16a)和第2面(16b)中的第1面(16a)上;压电膜(31,32,33),其形成在下部电极(21,22,23)的上方;上部电极(51,52,53),其形成在下部电极(21,22,23)和压电膜(31,32,33)的上方;配线(28,58),其与下部电极(21,22,23)和上部电极(51,52,53)连接,与上部电极(51,52,53)连接的配线(58)以围住振动臂(11,12,13)的方式经由振动臂(11,12,13)的侧面被引出至振动臂(11,12,13)的第2面(16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振动臂的振动片和振子。
技术介绍
在具有振动臂的振子中,公知有如下这样的振动片该振动片的振动臂不像弯曲 振动那样在面内进行振动,而是在振动臂的厚度方向进行振动。该振动片一般具有多个振 动臂,且进行行走模式(walk mode)振动,即,相邻的振动臂交替重复地进行相反方向的振 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行走模式振动的角速度传感器。该角速度 传感器具有由硅等形成的3个臂(振动臂),在各个臂的一面上按这样的顺序形成有臂驱动 用的下层电极(下部电极)、压电薄膜(压电膜)以及上层电极(上部电极)。由这些下层 电极、压电薄膜以及上层电极形成压电元件,能够利用压电薄膜的逆压电效应来在振动片 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振动。而且,以使相邻的臂朝相反方向进行振动的方式来设定各电极的 极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24627号公报在这样的振动片中,在一个面上配置有与下层电极和上层电极连接的配线,各个 配线以避免相互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配线的配置复杂,而且需要较大的面积。并且,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结构中,特别是在要实现振动片的小型化的情况下,振 动片的面积减小,因而难以确保配线路径,难以实现振动片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以作为以下方式或应用例 来实现。本应用例的振动片具有3个以上的振动臂以及连接所述振动臂的基 部,所述振动臂在厚度方向上振动,且相邻的所述振动臂朝彼此相反的方向振动,该振动片 的特征在于,具有下部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振动臂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和第2面 中的所述第1面上;压电膜,其形成在所述下部电极的上方;上部电极,其形成在所述下部 电极和所述压电膜的上方;以及配线,其与所述下部电极和所述上部电极连接,与所述上部 电极连接的配线以围住所述振动臂的方式,经由所述振动臂的侧面而被引出至所述振动臂 的所述第2面。根据该结构,与上部电极连接的配线以围住振动臂的方式,从振动臂的第1面经 由振动臂的侧面而被引出至振动臂的第2面。这样,通过从振动臂的第1面向作为其背面的第2面引出配线,能够容易地将配线 引出至背面。而且,由于能够将振动片的正面和背面均用于配线的配置,因而扩大了能够配 置配线的面积,增加了配线的配置自由度。并且,即使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够实现配线的配 置,能够实现振动片的小型化。在上述应用例的振动片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基部的端部形成有与所 述配线连接的安装电极。 根据该结构,在振动片的基部的端部形成有与配线连接的安装电极,能够经由该 安装电极实现与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的电导通。另外,通过使用导电粘结剂等将振动片固 定在安装电极部分上,能够用悬臂结构来保持振动片,能够良好地实现振动片的特性。在上述应用例的振动片中,优选的是,所述基部的厚度形成得比所述 振动臂的厚度厚,将所述振动臂与所述基部连接起来的所述基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其厚度 从所述振动臂朝向所述基部连续地变厚。根据该结构,在基部的厚度形成得比振动臂的厚度厚的振动片中,基部的一部分 形成为,其厚度从振动臂朝向基部的端部连续地变厚。基部的与振动臂之间的连接部分形 成为斜面状,从振动臂引出至基部的配线经过该斜面而与安装电极等连接。对于那种在不形成斜面部的情况下将振动臂与基部连接的情况而言,会在振动臂 与基部的边界处产生台阶。而在本应用例中,由于在连接部分具有斜面部,因而与在台阶处 配线发生交叉的情况相比,不会出现配线交叉成锐角的棱角的情况,能够防止该部分处的 配线的断线。并且,由于在振动臂与基部的连接部分不存在台阶,因此,在使用光刻技术来 形成配线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抗蚀剂的曝光,能够在不发生配线断线的情况下容易 地形成配线。本应用例的振动片具有3个以上的振动臂以及连接所述振动臂的基 部,所述振动臂在厚度方向上振动,且相邻的所述振动臂朝彼此相反的方向振动,该振动片 的特征在于,具有下部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振动臂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和第2面 中的所述第1面上;压电膜,其形成在所述下部电极的上方;上部电极,其形成在所述下部 电极和所述压电膜的上方;以及配线,其与所述下部电极和所述上部电极连接,与所述下部 电极连接的配线以围住所述振动臂的方式,经由所述振动臂的侧面而被引出至所述振动臂 的所述第2面。根据该结构,与下部电极连接的配线以围住振动臂的方式,从振动臂的第1面经 由振动臂的侧面而被引出至振动臂的第2面。这样,通过从振动臂的第1面向作为其背面的第2面引出配线,能够容易地将配线 引出至背面。而且,由于能够将振动片的正面和背面均用于配线的配置,因而扩大了能够配 置配线的面积,增加了配线的配置自由度。并且,即使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够实现配线的配 置,能够实现振动片的小型化。在上述应用例的振动片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基部的端部形成有与所 述配线连接的安装电极。根据该结构,在振动片的基部的端部形成有与配线连接的安装电极,能够经由该 安装电极实现与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的电导通。另外,通过使用导电粘结剂等将振动片固 定在安装电极部分上,能够用悬臂结构来保持振动片,能够良好地实现振动片的特性。在上述应用例的振动片中,优选的是,所述基部的厚度形成得比所述 振动臂的厚度厚,将所述振动臂与所述基部连接起来的所述基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其厚度 从所述振动臂朝向所述基部连续地变厚。根据该结构,在基部的厚度形成得比振动臂的厚度厚的振动片中,基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其厚度从振动臂朝向基部的端部连续地变厚。基部的与振动臂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为斜面状,从振动臂引出至基部的配线经过该斜面而与安装电极等连接。对于那种在不形成斜面部的情况下将振动臂与基部连接的情况而言,会在振动臂 与基部的边界处产生台阶。而在本应用例中,由于在连接部分具有斜面部,因而与在台阶处 配线发生交叉的情况相比,不会出现配线交叉成锐角的棱角的情况,能够防止该部分处的 配线的断线。并且,由于在振动臂与基部的连接部分不存在台阶,因此,在使用光刻技术来 形成配线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抗蚀剂的曝光,能够在不发生配线断线的情况下容易 地形成配线。本应用例的振子的特征在于,该振子具有上述记载的振动片和收纳所 述振动片的收容器,所述振动片被气密地收容在所述收容器内。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振动片被收容在收容器内,因而能够使振动片小型化,能够 提供小型的振子。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振动片的结构的概略平面图。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振动片的结构的图1背面的概略平面图。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元件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振动片的结构的沿图1中B-B线的概略剖面图。图5示出了与下部电极连接的配线,(a)是正面的概略平面图,(b)是背面的概略 平面图。图6示出了与上部电极连接的配线,(a)是正面的概略平面图,(b)是背面的概略 平面图。图7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振动片的动作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基部的厚度形成得比振动臂的厚度厚的振动片的变形 例的概略剖面图。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振动片的结构的概略平面图。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振动片的结构的图9背面的概略平面图。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元件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片,该振动片具有3个以上的振动臂以及连接所述振动臂的基部,所述振动臂在厚度方向上振动,且相邻的所述振动臂朝彼此相反的方向振动,该振动片的特征在于,具有:下部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振动臂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和第2面中的所述第1面上;压电膜,其形成在所述下部电极的上方;上部电极,其形成在所述下部电极和所述压电膜的上方;以及配线,其与所述下部电极和所述上部电极连接,与所述上部电极连接的配线以围住所述振动臂的方式,经由所述振动臂的侧面而被引出至所述振动臂的所述第2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昌宏,舟川刚夫,
申请(专利权)人:爱普生拓优科梦株式会社,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