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1426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包括用于冷却液循环的缸体水套和缸头水套,缸头水套包括位于发动机排气侧的排气鼻梁区,排气鼻梁区与缸体水套连通,冷却液由发动机的进气侧流入缸头水套,缸头水套中的冷却液再流入缸体水套,并从缸体水套排出;节流装置,设置于缸头水套,用于限制冷却液在缸头水套的循环支路的流量,以增加流入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的冷却液是由缸头水套流入缸体水套并结合节流装置形成了由上而下的循环路径,因此在冷却液流动阻力降低和循环支路中冷却液流量节流限制下,提升了排气鼻梁区的流量,确保排气鼻梁区具有充足的冷却液流量,改善了发动机的热负荷控制难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摩托车。车。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和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摩托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发动机排量及功率不断增大,同时发动机结构布局越来越紧凑,因此发动机的冷却控制难度越来越大。为保证冷却效果,发动机冷却水套设计时,通常会在缸头水套上设置排气鼻梁区,用于冷却排气高温区域。
[0003]现有技术中水套结构的冷却液是从发动机的进气侧流入,先经过缸体水套后再流向缸头水套,最终从发动机的排气侧流出。而缸头水套的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则是由缸体水套通过上水孔流向排气鼻梁区,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缸体到缸头)的方式,实现了冷却液向排气鼻梁区的流动。但是,该方式冷却液流动阻力较大,致使冷却液流量较难控制,引起缸头水套排气鼻梁区冷却液流量不足,进而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造成发动机的热负荷控制难度增加。
[0004]因此,如何提升流入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以改善发动机的热负荷控制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以提升流入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从而改善发动机的热负荷控制难度;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的摩托车。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发动机,包括用于冷却液循环的缸体水套和缸头水套,所述缸头水套包括位于发动机排气侧的排气鼻梁区所述排气鼻梁区与所述缸体水套连通,其特征在于:
[0009]冷却液由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流入所述缸头水套,所述缸头水套中的冷却液再流入所述缸体水套,并从所述缸体水套排出;
[0010]节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缸头水套,用于限制冷却液在所述缸头水套的循环支路的流量,以增加流入所述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
[0011]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排气鼻梁区包括排气鼻梁腔道和排气鼻梁底部,所述排气鼻梁底部位于所述缸头水套靠近所述缸体水套的一侧,且所述排气鼻梁底部与所述缸体水套的顶部通过所述排气鼻梁腔道连通,以用于冷却液从所述缸体水套的顶部流向所述排气鼻梁底部。
[0012]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排气鼻梁腔道与所述缸头水套的顶部连接端与所述排气鼻梁腔道和所述排气鼻梁底部连接端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0
°‑
180
°
,且所述排气鼻梁腔道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中心轴线上。
[0013]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节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缸头水套位于排气侧的循环支路上,且所述节流装置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缸头水套位于排气侧的循环支路的流
通截面的面积。
[0014]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部,且在所述缸头水套的顶部流向所述缸头水套位于排气侧的底部的排气侧冷却液通道的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置所述第一节流部和/或;
[0015]所述节流装置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且所述缸头水套的两端中至少有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节流部。
[0016]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第一节流部和所述第二节流部均设置为节流通道,所述节流通道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流动的腔道,且所述节流通道的腔道连通于所述缸头水套位于排气侧的循环支路中。
[0017]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缸头水套的两端设置有截断间隙,所述截断间隙用于截断冷却液从所述缸头水套的两端流入所述缸头水套位于排气侧的循环支路,以使所述截断间隙形成所述第二节流部。
[0018]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第一节流部和所述第二节流部以所述缸头水套的两端的中心线为对称线,对称分布于所述缸头水套上
[0019]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缸头水套设置有缸头水套进水口和缸头水套出水口,所述缸体水套设置有缸体水套进水口和缸体水套出水口,且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缸头水套均设置有过水孔,所述排气鼻梁区通过所述过水孔与所述缸体水套连通;
[0020]所述缸头水套进水口和所述缸体水套出水口位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所述缸头水套出水口和所述缸体水套进水口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侧;
[0021]冷却液从所述缸头水套进水口流入所述缸头水套,所述缸头水套中的部分冷却液通过与所述缸头水套出水口连通的所述缸体水套进水口流入所述缸体水套,并从所述缸体水套出水口流出,所述缸头水套中另一部分的冷却液通过所述过水孔流入所述缸体水套,且通过所述过水孔的数量和所述过水孔的横截面积,调节通过所述过水孔的冷却液流量占总体冷却液的流量的比例。
[0022]可选地,在上述发动机中,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缸头水套均为一体铸造而成。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液由发动机的进气侧流入缸头水套,而缸头水套中冷却液再流向缸体水套,最后从缸体水套排出。同时在缸头水套设置有节流装置,从而通过节流装置对缸头水套的循环支路中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限制,使得缸头水套内的冷却液可更多流入排气鼻梁区,从而提升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排气鼻梁区是与缸体水套相连通的,则由缸头水套流入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流入缸体水套内,以此形成了由上而下的循环路径。因此,节流装置和由上而下的循环路径,提高了流入排气鼻梁区的流量,促使了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的顺畅流动,降低了冷却液流动的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通过将冷却液从缸头水套流入缸体水套,排气鼻梁区的冷却液形成由上而下循环流动和缸头水套的节流装置,确保了排气鼻梁区具有充足的冷却液流量,进而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改善了发动机的热负荷控制难度。
[0024]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摩托车,由于具有上述发动机,因此兼具上述发动机的所有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缸头水套的节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缸头水套和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循环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过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排气鼻梁区的结构示意图。
[0032]其中,100为缸体水套,110为缸体水套进水口,120为缸体水套出水口;
[0033]200为缸头水套,210为排气鼻梁区,211为排气鼻梁腔道,212为排气鼻梁底部,220为缸头水套进水口,230为缸头水套出水口,240为排气侧冷却液通道;
[0034]300为节流装置,310为第一节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包括用于冷却液循环的缸体水套(100)和缸头水套(200),所述缸头水套(200)包括位于发动机排气侧的排气鼻梁区(210),所述排气鼻梁区(210)与所述缸体水套(100)连通,其特征在于:冷却液由所述发动机的进气侧流入所述缸头水套(200),所述缸头水套(200)中的冷却液再流入所述缸体水套(100),并从所述缸体水套(100)排出;节流装置(300),设置于所述缸头水套(200),用于限制冷却液在所述缸头水套(200)的循环支路的流量,以增加流入所述排气鼻梁区(210)的冷却液的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鼻梁区(210)包括排气鼻梁腔道(211)和排气鼻梁底部(212),所述排气鼻梁底部(212)位于所述缸头水套(200)靠近所述缸体水套(100)的一侧,且所述排气鼻梁底部(212)与所述缸体水套(100)的顶部通过所述排气鼻梁腔道(211)连通,以用于冷却液从所述缸体水套(100)的顶部流向所述排气鼻梁底部(2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鼻梁腔道(211)与所述缸头水套(200)的顶部连接端与所述排气鼻梁腔道(211)和所述排气鼻梁底部(212)连接端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0
°‑
180
°
,且所述排气鼻梁腔道(211)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中心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300)设置于所述缸头水套(200)位于排气侧的循环支路上,且所述节流装置(300)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缸头水套(200)位于排气侧的循环支路的流通截面的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300)包括第一节流部(310),且在所述缸头水套(200)的顶部流向所述缸头水套(200)位于排气侧的底部的排气侧冷却液通道(240)的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置所述第一节流部(310)和/或;所述节流装置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且在所述缸头水套(20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礼斌王生北黄灿陈永燕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