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疏残林下保水系统及保水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142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疏残林下保水系统及保水方法,所述保水系统包括根系生长诱导装置、截水防护装置、连接管、转动式保水套。所述保水方法包括S1移栽乔灌幼苗并埋设根系生长诱导装置步骤,S2移栽爬藤类幼苗步骤,S3导水与吸水步骤,S4释水诱导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截留水通过导水渗水管导入相应的管道中并被保水剂吸收,利用逐步开启更深层位置保水剂的释水能力,逐渐诱导根系尽量向垂直于坡面的更深层方向生长,有利于提升根系对坡地的固土能力,可在攀爬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诱导攀爬植物向其他空白区域攀爬生长,随着爬藤类植物不断生长覆盖,增强对坡面表层固土以及径流的截水能力,使疏残林地整体逐渐恢复保水能力,大大降低疏残林低水土流失。残林低水土流失。残林低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疏残林下保水系统及保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坡地疏残林水土流失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疏残林下保水系统及保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山丘地形占全岛面积的38.7%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海南岛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河流有39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海南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面蚀,中低山地区域亦有浅沟侵蚀及切沟侵蚀,丘陵区林园地存在林下水土流失现象,其中以坡地疏残林较为严重。过去坡地建园数量多,种植经济树种单一,例如以马占相思为主的纯纸浆林,砍伐后自然次生形成了稀疏残林。由于疏残林植物多样性差,加之坡向地形的影响,导致保水固土能力更差,雨水难以留存在土壤中,长期以来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残林下保水系统,包括根系生长诱导装置(1)、截水防护装置(2)、连接管(3)、转动式保水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系生长诱导装置(1)包括管道(101)、管道连接件(102)、导水渗水管(103),所述的管道(101)管体左侧管壁为网状结构,所述的管道(101)有多节,管道(101)端部设有管道连接件(102),相邻两节管道(101)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件(102)连接,并将相邻管道(101)之间封闭,所述的管道(101)内均装填有保水剂,所述的导水渗水管(103)的数量与管道(10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导水渗水管(103)上端均穿出至最高的管道连接件(102)外,不同导水渗水管(103)下端封闭并伸至各自对应的管道(101)内的下端,所述的导水渗水管(103)均位于管道(101)内的左侧,不同导水渗水管(103)位于各自对应的管道(101)内的导水渗水管(103)管体上开设有渗水孔,导水渗水管(103)上端分别装有管盖(104);所述的截水防护装置(2)包括U型截水板(201)、盖板(202)、防护翼板(203),所述的U型截水板(201)后部之底部与最高的管道(101)上端连接,所述的盖板(202)固设于U型截水板(201)之上,所述的U型截水板(201)后部之外的两侧分别设有防护翼板(203);连通管(105)横向穿过防护翼板(203)以及U型截水板(201)下部,且连通管(105)与U型截水板(201)内侧连通;左右相邻两根系生长诱导装置(1)的连通管(105)端部之间通过连接管(3)连接,连接管(3)管体中部套设有转动式保水套(4),所述的转动式保水套(4)包括套体(401),套体(401)呈中空的圆柱状结构,套体(401)外壁均布有第一通孔(402),内壁开设有第二通孔(403),套体(401)相对应的连接管(3)管体开设有第三通孔(301),第二通孔(403)与第三通孔(301)一一对应,所述的套体(401)内壁之外设有转动限位凸台(404),转动限位凸台(4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金睿陈宗铸陈毅青吴庭天陈小花李苑菱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