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雾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090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雾镜头,设置在探测器前,包括由物方至像方依次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与滤光片;其中,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其余透镜均为单透镜;所述滤光片为3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雾镜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雾镜头,应用在光学成像领域的透雾镜头生产上,可设置在探测器前使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可见光波长较短,无法穿透薄雾,所以常见的可见光镜头在清晨等雾天无法将景物拍摄清晰,而近红外光的波长较长,可以绕射薄雾中的微小颗粒穿过薄雾,近红外光镜头可以获得清晰的透雾影像,但由于可见光波长较短,无法穿透薄雾,可见光条件下的成像效果会有所影响。因此,提供一种可见光条件下在寻常天气或雾天均可获得清晰影像的透雾镜头己成为当务之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镜头在可见光且薄雾条件下无法获得清晰透雾影像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雾镜头,通过特别设计材质、形状、光焦度、空气间隙、曲率半径的九片透镜与滤光片的配合,具有可见光条件下在寻常天气或雾天均可获得清晰影像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透雾镜头,设置在探测器前,包括由物方至像方依次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与滤光片;其中,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其余透镜均为单透镜;
[0006]所述滤光片为380

650nm波段增透且其它波段截止的滤光片或者为650

950nm波段增透且650nm以下波段截止的滤光片;
[0007]第一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面为凹面;
[0008]第二透镜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面为凹面;
[0009]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面为凹面;
[0010]第四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面为凸面;
[0011]第五透镜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凹面,第二表面面为凹面;
[0012]第六透镜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凹面,第二表面面为凹面;
[0013]第七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面为凸面;
[0014]第八透镜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凹面,第二表面面为凹面;
[0015]第九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面为凸面;
[0016]第一透镜为玻璃材料:1.85<n<2.10 15<Vd<25;
[0017]第二透镜为玻璃材料:1.80<n<2.10 18<Vd<28;
[0018]第三透镜为玻璃材料:1.45<n<1.65 55<Vd<70;
[0019]第四透镜为玻璃材料:1.55<n<1.75 55<Vd<70;
[0020]第五透镜为玻璃材料:1.80<n<2.10 15<Vd<25;
[0021]第六透镜为玻璃材料:1.80<n<2.10 10<Vd<35;
[0022]第七透镜为玻璃材料:1.80<n<2.10 10<Vd<35;
[0023]第八透镜为玻璃材料:1.45<n<1.65 60<Vd<72;
[0024]第九透镜为玻璃材料:1.75<n<1.95 15<Vd<30;
[0025]滤光片为玻璃材料:1.45<n<1.65 55<Vd<70;
[0026]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为:17.068

17.119mm;
[0027]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为:0.1
±
0.2mm;
[0028]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为:35.7

36.492mm;
[0029]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为:0.610

0.776mm;
[0030]第八透镜、第九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为:7.79

10.927mm;
[0031]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977

2.7mm;
[0032]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5

0.9mm;
[0033]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21

4mm;
[0034]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93

4mm;
[0035]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691

0.9mm;
[0036]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5

0.9mm;
[0037]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747

2.24mm;
[0038]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0.9

3.272mm;
[0039]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045

3.447mm;
[0040]滤光片的中心厚度为:0.2

1mm。
[0041]第一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075

41.144mm,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92.24

96.986mm;第二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75

64.124mm,第二透镜后表面以及第三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6.2

27.260;第三透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84

625.690mm;第四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62

25.714mm,第四透镜后表面以及第五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31.799~

216.77mm,第五透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36

38.083mm,第六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95.526~

66.35mm,第六透镜后表面以及第七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9.92

13.395mm,第七透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025.515~

318.66mm;第八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5.994~

14.691mm,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43

29.017mm;第九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45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雾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物方至像方依次设置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与滤光片(10);其中,第二透镜(2)与第三透镜(3)组成双胶合透镜,第四透镜(4)与第五透镜(5)组成双胶合透镜,第六透镜(6)与第七透镜(7)组成双胶合透镜,其余透镜均为单透镜;所述滤光片(10)为380

650nm波段增透且其它波段截止的滤光片或者为650

950nm波段增透且650nm以下波段截止的滤光片;第一透镜(1)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为凹面;第二透镜(2)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为凹面;第三透镜(3)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为凹面;第四透镜(4)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为凸面;第五透镜(5)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凹面,第二表面为凹面;第六透镜(6)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凹面,第二表面为凹面;第七透镜(7)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为凸面;第八透镜(8)为负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凹面,第二表面为凹面;第九透镜(9)为正光焦度透镜,第一表面为凸面,第二表面为凸面;第一透镜(1)为玻璃材料:1.85&lt;n&lt;2.1015&lt;Vd&lt;25;第二透镜(2)为玻璃材料:1.80&lt;n&lt;2.1018&lt;Vd&lt;28;第三透镜(3)为玻璃材料:1.45&lt;n&lt;1.6555&lt;Vd&lt;70;第四透镜(4)为玻璃材料:1.55&lt;n&lt;1.7555&lt;Vd&lt;70;第五透镜(5)为玻璃材料:1.80&lt;n&lt;2.1015&lt;Vd&lt;25;第六透镜(6)为玻璃材料:1.80&lt;n&lt;2.1010&lt;Vd&lt;35;第七透镜(7)为玻璃材料:1.80&lt;n&lt;2.1010&lt;Vd&lt;35;第八透镜(8)为玻璃材料:1.45&lt;n&lt;1.6560&lt;Vd&lt;72;第九透镜(9)为玻璃材料:1.75&lt;n&lt;1.9515&lt;Vd&lt;30;滤光片(10)为玻璃材料:1.45&lt;n&lt;1.6555&lt;Vd&lt;70;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之间的空气间隙为:17.068

17.119mm;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之间的空气间隙为:0.1
±
0.2mm;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之间的空气间隙为:3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晓锋林勇杰吴杭英刘剑芳何孔义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福特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