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082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强钢材料制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具体步骤包括:以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强钢材料制备的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发展方向集中在节能、减排、降重和提高安全性。主要通过采用高强度钢板,在达到强度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减少冲压件厚度和数量的需求,而且更容易达到安全性能指标,通过“减重”实现“轻量化”效果显著,因此在白车身及底盘结构件制造方面,高强度钢板的应用比例持续增加。其中复相钢具有以下特点:1.复相钢的多相显微组织特征可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弯曲和扩孔性能;2.贝氏体基体的复相钢,由于其存在高密度的位错以及各相组织之间较小的强度差,使得拥有更优的扩孔、翻边能力;3.复相钢屈强比较高,相比较同级别的其它高强材料,变形抗力有所增强,特别适用于汽车安全零部件的制造;4.复相钢具有较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可吸收更高的能量,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由于复相钢的优良特性被广泛的用于汽车底盘悬挂件、B柱、保险杠、座椅滑轨等汽车结构件和加强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超高强复相钢的产业化还存在以下问题:1.高成本的合金设计:为获得1000MPa以上的高抗拉强度,以及保证超高强复相钢的塑性性能,其成分设计思路为中锰(≥1.80%)以及添加Cr、Mo、Nb、Ti等微合金元素,钢坯制造成本高;2.强塑积较低:强塑积是评价车身用钢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塑积越高,其一,标志着在同等强度级别下,材料拥有更好的成形能力,更适用于制造复杂或相对复杂的车身结构件和加强件;其二,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材料吸收能量能力更强,则汽车结构件的安全性越好。而目前超高强复相钢的强塑积<14GPa

%;3.性能稳定性较差:对于1000MPa以上超高强复相钢,汽车主机及配套厂要求在满足塑性指标的前提下,其抗拉强度>1000MPa,屈服强度为780~950MPa,屈服强度标准差为
±
85MPa。但随着汽车主机厂生产的技术和理念不断革新,对超高强复相钢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其性能标准差≤40MPa。
[0003]CN 109338229A提供了一种基于淬火

碳分配理念的低碳Si

Mn系热轧复相钢及制造方法,虽然强塑积>20GPa

%,然而存在以下问题:(1)CN 109338229A制备的复相钢强度级别较低,抗拉强度>800MPa,抗拉强度>1000MPa;(2)制备方法较为复杂,精轧后以5~10℃/s的冷速冷却至820~840℃,然后以100~150℃/s的冷速冷却至230~280℃之间的某一温度,最后模拟卷取,这对装备的冷却要求高,产业化困难;(3)扩孔性能是衡量复相钢成形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CN 109338229A制备的复相钢对扩孔性能无要求。
[0004]CN 108624820A提供了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

%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制备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合金设计:成分设计为(0.4~0.6)%C、(7.8~8.0)%Mn、(2.5~3.5)%Al,其在实际产业化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冶炼难度,造成铸管堵塞、铸坯角裂等问题,此外在轧制过程中,变形抗力较大,对热轧及冷轧装备的轧制能力要求极高;(2)制备方法:采用的一次退火和二次退火属于罩式退火,退火是未再结晶区温度700~750℃;(3)CN 109338229A制
备的复相钢厚度2.2~2.25mm,(4)扩孔性能是衡量复相钢成形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CN 109338229A制备的高强韧钢对扩孔性能无要求。
[0005]目前高强度复相钢主要存在合金成分设计的成本较高、强塑积较低、稳定性差、对扩孔性能无要求、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超高强复相钢合金设计成本高、强塑积低、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钢坯成分设计:以C

Si

Mn为基本成分构成,其化学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C:0.22%~0.25%,Si:1.6%~1.8%,Mn:2.1%~2.4%,V:0.20%~0.24%,N:0.020%~0.025%,Alt:0.050%~0.080%,P、S、O三种元素均不大于0.005%,余量为Fe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2)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艺:精轧终轧温度890
±
15℃,然后自然冷却至635
±
15℃进行卷取;调控初始组织为50%~60%的铁素体和40%~50%的珠光体组织;(3)一次冷轧调控工艺:对步骤(2)得到的热轧钢卷进行酸洗,然后采用40%~50%的压下量进行一次冷轧;(4)罩式退火调控工艺:将步骤(3)的冷轧带钢卷采用罩式退火,退火温度为670℃,保温时间10~12h;(5)二次冷轧调控工艺:将步骤(4)的罩式退火钢卷然后采用33%~45%的压下量进行二次冷轧;(6)退火微观组织调控工艺:(Ac3+30)℃≤奥氏体化退火加热温度≤910℃,在奥氏体化均热段结束后以≥35℃/s的冷速快速冷却至过时效温度380
±
10℃;终冷出炉温度<160℃;进一步的,步骤(2)中铁素体的形状为多边形状或等轴状,铁素体晶粒尺寸为3~5μm;珠光体为片层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
[0008]进一步的,步骤(3)中通过酸洗去除热轧钢卷表面的氧化物,酸洗后热轧钢卷表面的反射率≥70%。
[0009]进一步的,步骤(3)和步骤(5)的两次冷轧的总压下率≥60.0%。
[0010]进一步的,采用罩式退火工艺比用连续退火质量要优,其机械性能均匀,塑性应变比值、加工硬化指数值高于连续退火的产品。
[0011]进一步的,步骤(6)中不同厚度规格的带钢退火运行速度如下:厚度规格为0.6≤δ≤1.0mm时带钢的带速≥100m/min,厚度规格为1.0<δ<1.8mm时带钢的带速为85~100m/min,厚度规格为1.8≤δ≤2.5mm时带钢的带速为80
±
5m/min。
[0012]进一步的,超高强复相钢最终的微观组织为贝氏体基体组织和>15.0%的第二相残余奥氏体。
[0013]进一步的,贝氏体基体中粒子直径<10nm的V(C,N)弥散析出和高密度的“位错塞积”。
[0014]进一步的,微观组织中基体组织形态调控为呈不同位向分布的贝氏体板条束,同
时具有明显的原奥氏体晶界,且不同位向“基准单元”内的贝氏体板条界面较为模糊;第二相残余奥氏体以界面的形态存在于贝氏体板条间。
[0015]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钢坯成分设计:以C

Si

Mn为基本成分构成,其化学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C:0.22%~0.25%,Si:1.6%~1.8%,Mn:2.1%~2.4%,V:0.20%~0.24%,N:0.020%~0.025%,Alt:0.050%~0.080%,P、S、O三种元素均不大于0.005%,余量为Fe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2)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艺:精轧终轧温度为890
±
15℃,然后自然冷却至635
±
15℃进行卷取;调控初始组织为50%~60%的铁素体和40%~50%的珠光体组织;(3)一次冷轧调控工艺:对步骤(2)得到的热轧钢卷进行酸洗,然后采用40%~50%的压下量进行一次冷轧;(4)罩式退火调控工艺:将步骤(3)的冷轧带钢卷采用罩式退火,退火温度为670℃,保温时间10~12h;(5)二次冷轧调控工艺:将步骤(4)的罩式退火钢卷然后采用33%~45%的压下量进行二次冷轧;(6)退火微观组织调控工艺:(Ac3+30)℃≤奥氏体化退火加热温度≤910℃,在奥氏体化均热段结束后以≥35℃≥≥的冷速快速冷却至过时效温度380
±
10℃;终冷出炉温度<16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铁素体的形状为多边形状或等轴状,铁素体晶粒尺寸为3~5μm;珠光体为片层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通过酸洗去除热轧钢卷表面的氧化物,酸洗后热轧钢卷表面的反射率≥7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超高强复相钢强塑积和性能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和步骤(5)的两次冷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晓英丁明凯刘万春王业勤尹翠兰康华伟郝亮王鹏李洪翠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