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和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656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包括集流体、设置于集流体中部位置的极耳、设置于集流体至少一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以及吸能保护层,所述集流体设置有涂覆区和中部空箔区,所述中部空箔区与涂覆区相接形成相接线,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涂覆区,所述极耳设置于中部空箔区,所述吸能保护层覆盖所述相接线,所述吸能保护层用于吸收极耳焊接时的能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极耳中置极片在涂覆区与中部空箔相接的相接线设置吸能保护层,在焊接极耳时能够吸收能量,避免过多的能量传递到涂覆区,导致活性物质层掉粉脱落,从而提高极片的质量和性能。而提高极片的质量和性能。而提高极片的质量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和二次电池


[0001]本技术属于二次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和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市场对电池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上升,对电池的性能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而快充性能是目前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极耳中置结构是电池快充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0003]在锂离子电池中,极耳的位置对于锂离子电池内阻以及倍率有明显的影响,当极耳处于正负极片的中间时,电池的内阻以及倍率性能最好。而极耳中置结构一般通过激光清洗、间隔涂布、贴胶带等方式实现,这种结构由于极耳离料区的位置过于接近,焊接时该区域的能量较高,容易导致焊接时出现极片开裂、掉粉,进而导致电池低容,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极耳中置极片,能够解决极片开裂、掉粉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包括集流体、设置于集流体中部位置的极耳、设置于集流体至少一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以及吸能保护层,所述集流体设置有涂覆区和中部空箔区,所述中部空箔区与涂覆区相接形成相接线,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涂覆区,所述极耳设置于中部空箔区,所述吸能保护层设置于相接线,所述吸能保护层用于吸收极耳焊接时的能量。
[0007]其中,所述吸能保护层的厚度为1.0~20.0μm。
[0008]其中,所述吸能保护层的孔隙率为10%~50%。
[0009]其中,所述吸能保护层为聚酰胺酰亚胺层、聚偏二氟乙烯层、聚乙烯醇层、聚四氟乙烯层、聚烯烃层、聚胺酯层中的一种。
[0010]其中,所述吸能保护层的宽度为0.2~5cm。
[0011]其中,所述集流体为铜箔、铝箔中的一种。
[0012]其中,所述集流体的厚度为0.5~10μm。
[0013]其中,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10~30μm。
[0014]其中,所述极耳的材质为镍、铜中的一种。
[00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技术提供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在集流体的空箔区与涂覆区的相接处的相接线覆盖设置有吸能保护层,能够吸收极耳在空箔区焊接时的能量,从而避免靠近空箔区的活性物质层开裂或掉粉,进而提高极片质量和性能。
[0017]2、与传统贴胶相比,本技术的极耳中置极片设置有吸能保护层,而且吸能保护层4具有较大的空隙,允许锂离子通过,从而避免吸能保护层4挡住活性物质层3而影响电
池容量,因此,相对于常规的贴胶设置,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具有较大孔隙率的吸能保护层4,能够更大限度利用极片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极耳中置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极耳中置极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集流体;2、极耳;3、活性物质层;4、吸能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5]实施例一: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包括集流体1、设置于集流体1中部位置的极耳2、设置于集流体1至少一表面的活性物质层3以及吸能保护层4,所述集流体1设置有涂覆区和中部空箔区,所述中部空箔区与涂覆区相接形成相接线,所述活性物质层3设置于涂覆区,所述极耳2设置于中部空箔区,所述吸能保护层4覆盖所述相接线,所述吸能保护层4用于吸收极耳2焊接时的能量。
[0026]所述极耳2中置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经过搅拌、涂布、辊压等工序,通过激光清洗、间隔涂布、贴胶带等方式在集流体1表面涂覆活性物质层3,将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溶剂按重量份数比为40:70混合搅拌5小时在真空度为

100KPa下,真空处理时间为50分钟得到胶液,其中高分子聚合物的含量为10%,将胶液涂覆于相接线,在95℃下烘干10min形成吸能保护层4,将镍极耳2焊接在中部空箔区得到极片。
[0027]本技术的极耳中置极片在涂覆区与中部空箔相接的相接线设置吸能保护层4,制备时先在涂覆区涂覆活性物质,形成活性物质层3,再在相接线设置吸能保护层4,从而对靠近中部空箔区的活性物质层3进行保护,在中部空箔区进行焊接时,吸能保护层4能够吸收焊接的能量,避免过多的能量传递到涂覆层,导致涂覆区的活性物质层3掉粉或脱落,
从而提高极片质量和性能。
[0028]其中,所述吸能保护层4的厚度为1.0~20.0μm。吸能保护层4的厚度可以为1.0μm、3.0μm、5.0μm、7.0μm、9.0μm、11.0μm、13.0μm、15.0μm、17.0μm、19.0μm、19.0μm。吸能保护层4的厚度过薄,无法有效地保护活性物质层3,吸能保护层4的厚度过厚,影响锂离子的通过,因此,需要设置吸能保护层4的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具体地,吸能保护层4的厚度为12μm。
[0029]其中,所述吸能保护层4的孔隙率为10%~50%。所述吸能保护层4的孔隙率为10%、15%、20%、25%、30%、35%、40%、45%、50%。与传统贴胶相比,本实施例的吸能保护层4具有较大的空隙,允许锂离子通过,从而避免吸能保护层4挡住活性物质层3而影响电池容量,因此,相对于常规的贴胶设置,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具有较大孔隙率的吸能保护层4,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具体地,吸能保护层4的孔隙率为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中置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设置于集流体中部位置的极耳、设置于集流体至少一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以及吸能保护层,所述集流体设置有涂覆区和中部空箔区,所述中部空箔区与涂覆区相接形成相接线,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涂覆区,所述极耳设置于中部空箔区,所述吸能保护层覆盖所述相接线,所述吸能保护层用于吸收极耳焊接时的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中置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保护层的厚度为1.0~20.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中置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保护层的孔隙率为10%~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中置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保护层为聚酰胺酰亚胺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桥陈黄钟欣李雄成涂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