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5080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包括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通讯中枢通过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分别连接相应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使所有设备间通讯均通过该中枢传递,可以免除设备间接线,从而简化接线方式,便于施工和检修。和检修。和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0001]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变频器通讯
,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技术介绍

[0002]变频器控制系统一般包含一台或多台受控变频器及其控制面板、中央控制系统、一个或多个末端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及其电源,还可能配备阀门、报警器、报警灯等设备。上述设备间存在复杂的通讯和供电网络,部分设备需要与多个其他设备交换控制或反馈信号。在传统控制系统中,上述模块间直接通过线缆连接相应接口,接线繁复易错,检修、排障困难,且针对不同设备需要单独设计接线方式,难以大规模推广使用。如能设计一种通用的控制系统通讯中枢,使所有设备间通讯均通过该中枢传递,则可以免除设备间接线,从而简化接线方式,便于施工和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控制系统通讯中枢,包括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所述通讯中枢通过变频器连接端、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中央控制器连接端、DC 24V电源连接端、AC 24V电源连接端、末端控制器连接端、传感器连接端、以及联动设备连接端分别连接变频器、变频器控制元件、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中央控制器、DC 24V电源、AC 24V电源、末端控制器、传感器、以及联动设备;
[0006]所述变频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
B1
、C
B2
、C
B3
、C
B4
、C
B5
、C
B6
、C
B7
、C
B8
、C
B9
、C
B10
、C
B11
、C
B12
、C
B13
、C
B14
、C
B15
、C
B16
、C
B17
、C
B18
、C
B19
、C
B20
、C
B21
、C
B22
;所述变频器控制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
K1
、C
K2
、C
K3
、C
K4
、C
K5
、C
K6
、C
K7
、C
K8
、C
K9
、C
K10
、C
K11
、C
K12
、C
K13
;所述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连接端包括接口C
F1
、C
F2
、C
F3
、C
F4
、C
F5
、C
F6
、C
F7
、C
F8
;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
Y1
、C
Y2
、C
Y3
;所述末端控制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
Z1
、C
Z2
、C
Z3
、C
Z4
、C
Z5
、C
Z6
、C
Z7
、C
Z8
、C
Z9
、C
Z10
、C
Z11
、C
Z12
、C
Z13
、C
Z14
、C
Z15
、C
Z16
、C
Z17
、C
Z18
、C
Z19
、C
Z20
、C
Z21
、C
Z22
、C
Z23
;所述D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
D1
、C
D2
、C
D3
、C
D4
、C
D5
、C
D6
;所述AC 24V电源连接端包括接口C
A1
、C
A2
;所述传感器连接端包括接口C
G1
、C
G2
、C
G3
、C
G4
、C
G5
;所述联动设备连接端包括接口C
L1
、C
L2
、C
L3
、C
L4
、C
L5

[0007]所述接口C
B1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模式切换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
K1
,通过接口C
K1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模式切换信号源;
[0008]所述接口C
B2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
K2
,通过接口C
K2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信号输出;
[0009]所述接口C
B3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
K3
,通过接口C
K3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自动模式信号输出;
[0010]所述接口C
B4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K4
,通过接口C
K4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负极;
[0011]所述接口C
B5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
K5
,通过接口C
K5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模式频率输出;
[0012]所述接口C
B6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DC 10V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K6
,通过接口C
K6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手动频率控制源正极;
[0013]所述接口C
B7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K7
,通过接口C
K7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正极;
[0014]所述接口C
B8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一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K8
,通过接口C
K8
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频率反馈输入负极;
[0015]所述接口C
B9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后,通过接口C
D2
连接DC 24V电源正极;所述接口C
B13
一侧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另一侧通过节点C
T7
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接口C
Z1
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源,另一侧通过节点C
T6
分别连接继电器J
SD1
线圈一侧和二极管VD2负极,J
SD1
线圈另一侧和VD2正极均连接节点C
T5
,节点C
T5
串接保险FU2后通过接口C
B12
连接变频器自带DC 24V

;所述接口C
B14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入,另一侧连接接口C
Z2
,通过接口C
Z2
连接末端控制器端自动启动信号输出;所述接口C
B15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Z3
,通过接口C
Z3
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正极;所述接口C
B16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自动模式频率输入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Z4
,通过接口C
Z4
连接末端控制器自动模式频率输出负极;所述接口C
B17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第二频率反馈输出正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Z5
,通过接口C
Z5
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所述接口C
B20
一侧连接变频端器第二频率反馈输出负极,另一侧连接接口C
Z6
,通过接口C
Z6
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所述接口C
B18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正极,另一侧串接电阻R6后,通过节点C
T8
连接接口C
Z5
,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所述接口C
B19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报警负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
T11
连接接口C
Z6
,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电阻R7一侧通过节点C
T9
连接接口C
Z5
,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正极,另一侧通过节点C
T10
连接接口C
Z6
,进而连接末端控制器端频率反馈输入信号负极;所述接口C
B21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输出,另一侧连接接口C
L1
,通过接口C
L1
连接联动设备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所述接口C
B22
一侧连接变频器端变频器运行反馈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
D5
,通过接口C
D5
连接DC 24V电源正极;所述接口C
K12
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出,另一侧串接继电器J
ZZ1
常开开关J
ZZ1
‑1,进而通过接口C
Z10
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输入;所述接口C
K13
一侧连接变频器控制元件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另一侧连接接口C
Z11
,通过接口C
Z11
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变频器在值信号源;所述接口C
Z12
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控制器第一共地,另一侧连接接口C
F1
,通过接口C
F1
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控制器第一共地;所述接口C
Z13
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值输入,另一侧通过节点C
T14
分为三路:第一路串接定值电阻R1、电位器RP1后,通过接口C
F2
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设定值表;第二路串接定值电阻R2、电位器RP2后,通过接口C
F3
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二参数设定值表;第三路通过接口C
F4
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值输出端;所述接口C
Z14
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参数设定信号源,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3、电位器RP3后,通过接口C
F5
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参数设定信号源;所述接口C
Z15
一侧连接末端控制器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输出,另一侧串接定值电阻R4、电位器RP4后,通过接口C
F6
连接参数设置与反馈元件端第一参数反馈值表;
所述接口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连鸣徐云研阎競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