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9684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涉及水产品运输技术,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解决了目前采用硬质管道转输鱼苗种,不利于管道的搬运、存储的问题。包括鱼苗种运输车以及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上的水箱;还包括充气装置和由若干依次相连的软管组成的传送管;所述充气装置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上,所述传送管的一端通过接头部与水箱上的放空接口相连通,所述接头部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的出气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搬运方便、易于存储、占地面积小且放鱼安全性高,能有效的防止放鱼时管道变瘪对鱼苗种进行挤压或管道粘附鱼苗种的问题。鱼苗种的问题。鱼苗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品运输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苗种运输和放养是必须的内容和环节。鱼苗种运输一般采用车辆运输。运输车辆将鱼苗种运输到目标水库、池塘等养殖水域后,将其中的水和鱼一起排入到养殖水域中即可。但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天气、道路、水域状况、车辆因素的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车辆无法到达指定地点的问题。例如,一些地形比较陡峭的水域或只有羊肠小道通行的水域,又或者雨天后泥泞的道路导致车辆无法行驶等情况,均会导致车辆无法到达水域边上进行卸鱼操作。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依靠人力运输或采用管道转输。
[0003]由于车辆一次性的可装载量较大,若采用人力运输,在鱼苗种的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其工作量不仅大,耗时长,且鱼苗种还容易因运输过程中的再次颠簸或操作失误造成损伤,进而影响到成活率。因此,人力运输属于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的转输方式。
[0004]而管道转输是在可操作点以及养殖水域之间敷设管道。由于养殖周期一般较长,因此,管道不进行埋地设置,以便于使用完毕后可拆卸下来进行保存,避免日晒雨淋造成管道容易老化损坏的问题。由于软质管道具有易形变性,在转输过程中,管道容易受注入水压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若管道存在变瘪的现象,则容易挤压鱼苗种。此外,当管道内的水流量变小时,鱼苗种容易粘连在管壁上,导致鱼苗种无法流出。因此,目前的管道多采用硬质管道。但硬质管道不仅不利于搬运,且其存储还需占用较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解决了目前采用硬质管道转输鱼苗种,不利于管道的搬运、存储的问题,以及软质管道在转输应用时所存在的缺陷。
[0006]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包括鱼苗种运输车以及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上的水箱;还包括充气装置和由若干依次相连的软管组成的传送管;所述充气装置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上,所述传送管的一端通过接头部与水箱上的放空接口相连通,所述接头部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的出气端相连通。
[0007]所述接头部由一体式结构的管体、第一螺纹连接端、第二螺纹连接端和充气门组成;所述充气门设置在管体的侧壁上,所述充气门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管体通过第一螺纹连接端与放空接口螺纹连接,所述管体通过第二螺纹连接端与靠近水箱的传送管的端部螺纹连接。
[0008]所述管体呈锥柱筒形状,且所述管体的直径从靠近第一螺纹连接端一端往另一端渐变增大。
[0009]所述水箱的上方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中安装有单向阀,所述充气装置的出气端通过管道与进气管相连通。
[0010]靠近养殖水域所述的传送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出苗管。
[0011]所述出苗管为硬管。
[0012]所述放空接口中安装有控制阀。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5]1.通过充气装置为由软管组成的传送管进行充气,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有效管径,既解决了水压变化时管道变瘪挤压鱼苗种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水流量变小时鱼苗种粘连管壁无法流出的问题。此外,软管的应用相对于目前的硬管管道而言,其更便于搬运和存储,减少了其存储时的占地空间。
[0016]2.接头部采用径向渐变的锥柱筒状结构,可防止开水放鱼时因水流速大对鱼苗种的冲击过大的现象,确保了放鱼的安全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陆地传送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接头部、传送管和出苗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单节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接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

养殖水域、2

鱼苗种运输车、3

水箱、4

放空接口、5

接头部、6

传送管、7

出苗管、8

进气管、9

充气装置、51

管体、52

第一螺纹连接端、53

第二螺纹连接端、54

充气门、61

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0023]参阅图1

图4,本技术的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包括鱼苗种运输车2以及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2上的水箱3;还包括充气装置9和由若干依次相连的软管61组成的传送管6。
[0024]其中,水箱3为普通的鱼苗种用活水车运输箱。运输箱可分成若个独立箱室,水箱3最低处开有洞口,洞口中安装有放空接口4,放空接口4中安装有控制阀。当控制阀打开时,即可进行放鱼放水操作。水箱3顶部有开口,可装入鱼苗种,通过水箱盖可密封水箱3。水箱3侧面顶部有气管口,其中安装有进气管8,用于输入有压气体,以增加水箱3内部气压。
[0025]为实现软管61的连接,如图3所示,软管61的两端采用内螺纹接头或外螺纹接头实现软管61之间的相互连接。传送管6的一端通过接头部5与水箱3上的放空接口4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出苗管7延伸至养殖水域1中,以使鱼和水能直接流入到养殖水域1中而无需继续转输。其中,出苗管7为硬管。接头部5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9的出气端相连通。
[0026]如图4所示,接头部5由一体式结构的管体51、第一螺纹连接端52、第二螺纹连接端
53和充气门54组成。充气门54设置在管体51的侧壁上,充气门54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9的出气端相连通。在放鱼时,通过充气装置9为传送管6内充入有压气体,能有效的对传送管6进行定型,保证传送管6的有效管径,既解决了水压变化时管道变瘪挤压鱼苗种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水流量变小时鱼苗种粘连管壁无法流出的问题。
[0027]管体51通过第一螺纹连接端52与放空接口4螺纹连接,管体51通过第二螺纹连接端53与靠近水箱3的传送管6的端部螺纹连接,实现了传送管6与放空接口4的连接。
[0028]如图4所示,为防止排水时水压过大造成对鱼苗种冲击的问题,管体51呈锥柱筒形状,且管体51的直径从靠近第一螺纹连接端52一端往另一端渐变增大。即水箱3上出水的洞口小于传送管6的直径。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开阀放鱼后,可防止开水放鱼时因水流速大对鱼苗种的冲击过大的现象,确保了放鱼的安全稳定性。
[0029]充气装置9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2上。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装置9除了为传送管6提供有压气体以外,还为水箱3内部提供有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包括鱼苗种运输车(2)以及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2)上的水箱(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装置(9)和由若干依次相连的软管(61)组成的传送管(6);所述充气装置(9)安装于鱼苗种运输车(2)上,所述传送管(6)的一端通过接头部(5)与水箱(3)上的放空接口(4)相连通,所述接头部(5)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9)的出气端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放养鱼苗种用陆地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部(5)由一体式结构的管体(51)、第一螺纹连接端(52)、第二螺纹连接端(53)和充气门(54)组成;所述充气门(54)设置在管体(51)的侧壁上,所述充气门(54)通过输气管与充气装置(9)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管体(51)通过第一螺纹连接端(52)与放空接口(4)螺纹连接,所述管体(51)通过第二螺纹连接端(53)与靠近水箱(3)的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钟明兰莫昌平钟进杨鼎辉庞海杨柳丝何英梅肖国珠梁广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平果鑫坚渔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