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9107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基底、外延层、第一基体区、第一沟槽栅极结构、第一平面栅极、第一源极电极、第一源极区及漏极电极。外延层设置于基底上,第一基体区设置于外延层中,第一沟槽栅极结构设置于外延层中,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邻近第一基体区,第一平面栅极设置于外延层上,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基体区正上方,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间具有非零的夹角,第一源极电极设置于外延层上,且向下延伸至第一基体区中,第一源极区设置于第一基体区中,且至少部分邻接第一源极电极,漏极电极设置于基底下。漏极电极设置于基底下。漏极电极设置于基底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包含沟槽栅极和平面栅极的功率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功率晶体管是指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条件下工作的晶体管,最常见的功率晶体管例如为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power MOSFET),其可以应用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例如电源供应器、直流

直流变压器(DC

to

DC converter)、低电压电机控制器等。
[0003]近年来,因应各种电子产品的发展,功率MOSFET的功率及布局密度也随之增加,并且应用在直流

直流变压器的频率也显着提高,而目前功率MOSFET的技术,例如分裂栅极沟槽(split gate trench,SGT)、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U型槽金属氧化物半导体(UMOS)等功率晶体管,难以在各方面均完全满足电子产品的需求,例如难以达成同时减小芯片面积、增加组件布局密度、增加电流和降低开关损耗(switching loss)等需求,因此,业界亟需发展新的功率晶体管,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包含沟槽栅极和平面栅极的功率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以满足应用在电子产品时的各种需求,例如减小芯片面积、增加组件布局密度、增加电流和降低开关损耗等。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基底、外延层、第一基体区、第一沟槽栅极结构、第一平面栅极、第一源极电极、第一源极区及漏极电极。其中,外延层设置于基底上,第一基体区设置于外延层中,第一沟槽栅极结构设置于外延层中,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邻近第一基体区,第一平面栅极设置于外延层上,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基体区正上方,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间具有非零的夹角,第一源极电极设置于外延层上,且向下延伸至第一基体区中,第一源极区设置于第一基体区中,且至少部分邻接第一源极电极,漏极电极设置于基底下。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基底,并形成外延层于基底上;形成沟槽栅极结构于外延层中,其中沟槽栅极结构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形成基体区于外延层中,且基体区邻近沟槽栅极结构;形成平面栅极于外延层上,且位于基体区和沟槽栅极结构正上方,其中平面栅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形成源极区于基体区中;形成层间介电层于外延层上,且覆盖平面栅极;形成源极电极该层间介电层中,且源极电极向下延伸穿过源极区到基体区中;以及形成漏极电极于基底下。
附图说明
[0007]为了使下文更容易被理解,在阅读本专利技术时可同时参考图式及其详细文字说明。通过本文中的具体实施例并参考相对应的图式,俾以详细解说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用以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作用原理。此外,为了清楚起见,图式中的各特征可能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因此某些图式中的部分特征的尺寸可能被刻意放大或缩小。
[0008]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个重复单元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0009]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个重复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剖面A沿着图1中的剖面切线a

a取得,剖面B沿着图1中的剖面切线b

b取得。
[0010]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连续二个重复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切线位置与图1中的剖面切线b

b相同。
[0011]图4、图5、图6、图7和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各阶段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4和图5沿着图1中的剖面切线b

b的连续二个重复单元,图6、图7和图8沿着图1中的剖面切线a

a和剖面切线b

b的连续二个重复单元。
[0012]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个重复单元的电流路径示意图,其中剖面A绘示沿着图1中的剖面切线a

a,由平面栅极控制的电流路径,剖面B绘示沿着图1中的剖面切线b

b,由沟槽栅极控制的电流路径。
[0013]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局部区域的电流强度分布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电流强度分布10

1表示只有平面栅极导通时的电流状态,电流强度分布10

2表示平面栅极和沟槽栅极均导通时的电流状态。
[0014]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局部区域的电压等位线分布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电压等位线分布11

1表示只有平面栅极导通时的电压状态,电压等位线分布11

2表示平面栅极和沟槽栅极均导通时的电压状态。
[0015]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应用半导体装置的半桥电路。
[0016]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半导体装置的连续四个重复单元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
[0018]100、200

半导体装置
[0019]100U

重复单元
[0020]101

基底
[0021]102

中间介电部
[0022]103

外延层
[0023]104

场板
[0024]105

第一导电部分
[0025]106

第一介电层
[0026]107

第二导电部分
[0027]108

第二介电层
[0028]109

介电覆盖层
[0029]110、TG

沟槽栅极
[0030]110
‑1…
第一沟槽栅极结构
[0031]110
‑2…
第二沟槽栅极结构
[0032]112

基体区
[0033]112
‑1…
第一基体区
[0034]112

1A

第一Y

Z方向侧面
[0035]112

1B

第二Y

Z方向侧面
[0036]112

1C

X

Y方向顶面
[0037]112
‑2…
第二基体区
[0038]11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底;一外延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上;一第一基体区,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中;一第一沟槽栅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中,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且邻近所述第一基体区;一第一平面栅极,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上,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基体区正上方,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具有一非零的夹角;一第一源极电极,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上,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基体区中;一第一源极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区中,且至少部分邻接所述第一源极电极;以及一漏极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一垂直方向定义一Y

Z平面,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定义一X

Y平面,所述第一基体区沿着所述Y

Z平面具有一Y

Z方向侧面,所述第一基体区沿着所述X

Y平面具有一X

Y方向顶面,所述第一沟槽栅极结构邻近所述Y

Z方向侧面,所述第一平面栅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X

Y方向顶面正上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零的夹角为90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定义一X

Y平面,所述第一源极区沿着所述X

Y平面包围所述第一源极电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基体区,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中,与所述第一基体区分开,且邻近所述第一沟槽栅极结构;一第二平面栅极,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上,位于所述第二基体区正上方,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栅极;一第二源极电极,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上,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基体区中;以及一第二源极区,设置于所述第二基体区中,且包围所述第二源极电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栅极和所述第二平面栅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极电极与所述第二源极电极之间,且所述第一平面栅极和所述第二平面栅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基底的表面,所述第一源极电极和所述第二源极电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基底的表面。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所述外延层、所述第一源极区和所述第二源极区具有一第一导电类型,所述第一基体区和所述第二基体区具有一第二导电类型,且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沟槽栅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外延层中,平行于所述第一沟槽栅极结构,且邻近所述第一基体区和所述第二基体区,其中所述第一基体区和所述第二基体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栅极结构和所述第二沟槽栅极结构之间。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一垂直方向定义一Y

Z平面,在与所述Y

Z平面基本平行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基体区具有相对的一第一Y

Z方向侧
面与一第二Y

Z方向侧面,所述第二基体区具有相对的一第三Y

Z方向侧面与一第四Y

Z方向侧面,所述第一沟槽栅极结构邻近所述第一Y

Z方向侧面与所述第三Y

Z方向侧面,所述第二沟槽栅极结构邻近所述第二Y

Z方向侧面与所述第四Y

Z方向侧面。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定义一X

Y平面,在与所述X

Y平面基本平行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基体区具有一第一基体中心区与一第一基体周缘区,所述第一源极区邻接所述第一基体中心区,所述第一平面栅极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而依次跨过所述第一沟槽栅极结构上方、所述第一基体周缘区上方与所述第二沟槽栅极结构上方。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源极电极沿着一垂直方向且朝着所述第一基体中心区而向下延伸,于所述X

Y平面方向上,所述第一源极区围绕所述第一源极电极底端。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劲甫
申请(专利权)人:艾科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