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和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3196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和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所述喷嘴组件布置在一烟道内,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扰流板和喷嘴,所述扰流板至少部分阻挡在烟道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上,所述喷嘴位于所述扰流板的沿烟气流动方向的后侧,所述喷嘴用以喷出氨气,所述扰流板用以使烟气在其后侧产生涡旋流以强化与氨气混合的效果;其中,所述扰流板呈平板状,所述烟气流动方向与扰流板垂直,所述喷嘴的喷氨方向与所述烟气流动方向平行。应用本技术方案,简单高效、空间占用小、阻力低、又可实现氨气与烟气高效混合。气与烟气高效混合。气与烟气高效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和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和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工艺是最为成熟的脱硝技术之一,其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化工、焦化、玻璃、水泥等行业的尾气治理。随着超低排放的推进,很多工业领域NOx排放已经从原有的≤50mg/Nm3,降低至≤35mg/Nm3,甚至≤15mg/Nm3,这对SCR脱硝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氨气与烟气的混合均匀度,其关系到SCR脱硝效率及氨逃逸保证。为了提高氨气与烟气的混合均匀度,传统SCR脱硝工艺通常会在喷氨格栅后设置静态混合器来强化混合,但要达到较好的混合效果,目前静态混合器存在结构复杂,阻力大,能耗高的问题。此外也有SCR脱硝工艺将喷氨格栅与静态混合器一体化设计,将静态混合器的扰流元件布置在喷嘴出口处,但该处氨气流速很高,会对扰流元件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导致扰流元件的损坏,而且扰流元件的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安装精度难以把控,易出现安装偏差而大幅降低混合效果的问题。
[0003]现有喷氨格栅及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一般,装置结构复杂,阻力大,能耗高,且对安装要求高,一旦出现安装偏差,其混合效果大大降低,难以适应现有高SCR脱硝效率、低氨逃逸的工况需求。因此,如何改进喷氨格栅和静态混合器的结构设计,提升氨气与烟气的混合效果,是SCR脱硝技术提升的关键。
[0004]目前国内外喷氨格栅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网格式喷氨格栅,将烟道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布置有若干个喷嘴,每个分区的喷氨量可以独立调节,通过对各个区域喷氨量的调整来控制烟气中的氨氮比。这种喷氨格栅不设置静态混合器,阻力低,可实现各区域喷氨相对均匀,但实现均匀混合较为困难,需要长距离烟道方可实现,混合效果一般。第二类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之上,在下游段增设了静态混合装置,通过强化来实现快速混合,但整体占用的空间大、阻力高。第三类是将喷氨格栅与静态混合器一体式布置,一般是在喷嘴的出口处设置扰流元件,使得氨气从喷嘴处喷出后形成扩散运动,增强与烟气的混合效果。但静态混合器的扰流元件布置在喷嘴出口处,该处氨气流速很高,会对扰流元件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导致扰流元件的损坏,而且扰流元件的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安装精度难以把控,易出现安装偏差而大幅降低混合效果的问题。因此现在技术还存在技术缺陷,无法即简单高效、空间占用小、阻力低、又可实现氨气与烟气高效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和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布置在一烟道内,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扰流板和喷嘴,所述扰流板至少部分阻挡在烟道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上,所述喷嘴位于所述扰流板的沿烟气流动方向的后侧,所述喷嘴用
以喷出氨气,所述扰流板用以使烟气在其后侧产生涡旋流以与氨气混合;其中,所述扰流板呈平板状,所述烟气流动方向与扰流板垂直,所述喷嘴的喷氨方向与所述烟气流动方向平行。
[0007]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的喷氨方向穿过所述扰流板的中心。
[0008]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呈圆形、方形或者三角形。
[0009]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呈圆形,所述扰流板的直径为100毫米至800毫米。
[0010]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呈正方形,所述扰流板的边长为100毫米至800毫米。
[0011]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呈正三角形,所述扰流板的变成为100毫米至800毫米。
[0012]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的喷氨出口与扰流板的间距为0至100毫米。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适用于安装在烟道内,包括多个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多个喷嘴组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均匀间隔布置。
[0014]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组件之间的间距为300毫米至1000毫米。
[0015]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喷氨集箱、集箱支管、流量计、流量调节阀和喷嘴支管;所述集箱支管连接喷氨集箱,所述喷嘴支管连接所述集箱支管,所述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布置在所述集箱支管上;所述喷嘴支管连接所述多个喷嘴组件。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所述扰流板呈平板状,烟气在被所述扰流板阻挡时,由于后侧面上的气压相较于其前挡平面较低,从前挡平面的边缘流过的烟气会被聚流在后侧面的后方以形成涡旋,由于烟气流动方向与扰流板垂直且喷嘴的喷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平行,因此,从扰流板边缘流过的烟气的量大致相等,喷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平行可以使得喷出的氨气更好地与烟气形成的涡旋更好的混合。
[0018]所述喷嘴的喷氨方向穿过所述扰流板的中心,从扰流板边缘流过的烟气流动至与氨气混合的流动长度大致相同,其可增大混合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位于烟道内的侧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位于烟道内的A

A剖视图,扰流板呈圆形。
[0021]图3为本技术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位于烟道内的A

A剖视图,扰流板呈方形。
[0022]图4为本技术自扰流式喷氨格栅装置位于烟道内的A

A剖视图,扰流板呈三角形。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4]参阅图1

图4,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布置在一烟道8内,所述
喷嘴组件包括扰流板6和喷嘴7,所述扰流板6至少部分阻挡在烟道8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上,所述喷嘴7位于所述扰流板6的沿烟气流动方向的后侧,所述喷嘴7用以喷出氨气,所述扰流板6用以使烟气在其后侧产生涡旋流以强化与氨气混合的效果;其中,所述扰流板6呈平板状,所述烟气流动方向与扰流板6垂直,所述喷嘴7的喷氨方向与所述烟气流动方向平行。
[0025]所述扰流板6呈平板状,所述扰流板6包括前挡平面和后侧面,所述前挡平面对应在烟气流动方向的前侧,所述后侧面对应在烟气流动方向的后侧,烟气在被所述扰流板6阻挡时,由于后侧面上的气压相较于前挡平面较低,从前挡平面的边缘流过的烟气会被聚流在后侧面的后方以形成涡旋,由于烟气流动方向与扰流板6垂直且喷嘴7的喷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平行,因此,从扰流板6边缘流过的烟气的量大致相等,喷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平行可以使得喷出的氨气更好地与烟气形成的涡旋更好的混合。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嘴7的喷氨方向穿过所述扰流板6的中心,从扰流板6边缘流过的烟气流动至与氨气混合的流动长度大致相同,其可增大混合效果。
[0027]所述扰流板6的外轮廓呈圆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布置在一烟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扰流板和喷嘴,所述扰流板至少部分阻挡在烟道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上,所述喷嘴位于所述扰流板的沿烟气流动方向的后侧,所述喷嘴用以喷出氨气,所述扰流板用以使烟气在其后侧产生涡旋流以强化与氨气混合的效果;其中,所述扰流板呈平板状,所述烟气流动方向与扰流板垂直,所述喷嘴的喷氨方向与所述烟气流动方向平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喷氨方向穿过所述扰流板的中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呈圆形、方形或者三角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呈圆形,所述扰流板的直径为100毫米至800毫米。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硝的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呈正方形,所述扰流板的边长为100毫米至800毫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德志郭厚焜初琨马文明林春源王建春张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