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琦勋专利>正文

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0629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属于陆空两栖机器人领域。其要包括上部的双旋翼飞行结构和下部的轮足移动结构。双旋翼飞行结构包括旋翼回收机构、机臂、旋翼倾转机构和旋翼动力机构。轮足移动结构包括驱动舵机、前、后部大腿连杆、大、小腿连杆和轮毂电机。双旋翼飞行结构、轮足移动结构和电子设备仓都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主体框架上。旋翼动力机构和旋翼倾转机构固定连接,机臂和旋翼回收机构固定连接。旋翼回收机构通过转动将机臂、旋翼倾转机构和旋翼动力机构收回到机器人主体框架中,轮足移动结构腿部连杆都采用双侧对称设计,拥有更强的刚性和抗扭性。双旋翼飞行结构和轮足移动结构协同工作实现机器人的陆空两用功能。机器人的陆空两用功能。机器人的陆空两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陆空两栖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
技术背景
[0002]在军工、消防、勘探和巡检领域中,很多地方存在危险,此时,就需要通过机器人替代人们去完成任务。
[0003]目前,常见的陆地移动机器人主要有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以及足式机器人等。上述这些机器人在遇到如高楼、河流、峡谷等大型障碍物时将无法越过障碍。空中机器人通常也称为无人机,常见的无人机有固定翼无人机、四旋翼无人机等,无人机的运动虽然不受地面地形的限制,但其续航能力较弱,无法长时间工作,并且其起降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平坦且开阔的地面,因此无人机的使用场景也受到诸多限制。为解决以上困难,陆空两栖机器人孕育而生,该类机器人既可以在地面行进,也可飞行前进,其地形适应力和续航相较于陆地移动机器人和空中机器人有较大提升。传统的陆空两栖机器人为四轴或固定翼加轮式、履带式机器人机构,而这种结构的陆空两栖机器人行动较笨重,机动性弱,在一些有需要较高机动性的环境中的适应性就较弱。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小巧,机动性强的新型陆空两栖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巧,机动性,地形适应性强的新型陆空两栖机器人已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所述新型陆空两栖机器人能够通过上部双旋翼飞行结构和下部轮足移动结构的搭配实现陆空两种运动模式的灵活切换。在空中飞行模式下,双旋翼飞行结构相比于四旋翼结构具有高的能量利用效率,续航时间较长。并且在陆地行进模式下,轮足式移动结构具有比轮式、履带式等机器人更好的地形适应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收回旋翼,减小整机体积,提高通过狭小空间的能力。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将双旋翼飞行结构和轮足移动结构的优势相结合,并相互弥补缺陷,还可以在该机器人上扩展各项功能,可适用于军工、消防、勘探、巡检等领域,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它包括双旋翼飞行结构、轮足移动机构和机器人主体框架1;双旋翼飞行结构包括旋翼回收机构2、机臂3、旋翼倾转机构4和旋翼动力机构5;轮足移动结构包括驱动舵机6、后部大腿连杆7、前部大腿连杆8、后部小腿连杆9、前部小腿连杆10和轮毂电机11;双旋翼飞行结构、轮足移动结构和电子设备仓12都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主体框架1上。
[0007]进一步地,旋翼动力机构5和旋翼倾转机构4固定连接,旋翼倾转机构4和机臂3固定连接,机臂3和旋翼回收机构2固定连接,旋翼回收机构2和机器人主体框架1固定连接;旋
翼回收机构2通过转动带动机臂3、旋翼倾转机构4和旋翼动力机构5收回到机器人主体框架1中。
[0008]进一步地,旋翼回收机构2包括转轴21、蜗轮22、蜗杆23、电机24、电机固定座25;蜗轮22和机臂3固定连接,蜗轮22和转轴21转动连接,蜗轮22和蜗杆23啮合,0蜗杆23固定在电机24的转轴上,电机24和电机固定座25固定连接,电机固定座25和机器人主体框架1固定连接;电机24带动蜗杆23转动,进而驱动蜗轮22绕转轴21转动。
[0009]进一步地,旋翼倾转机构4包含舵机固定座41、舵机42和L形电机座43,舵机42和舵机固定座41固定连接,L形电机座43和舵机42转动连接;舵机42带动L形电机座43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旋翼动力机构5转动,旋翼动力机构5能产生推力,在发生转动后改变推力方向,从而使所述陆空两栖机器人实现飞行。
[0010]进一步地,驱动舵机6和机器人主体框架1固定连接,后部大腿连杆7、前部大腿连杆8和驱动舵机6转动连接,后部大腿连杆7和后部小腿连杆9转动连接,前部大腿连杆8和前部小腿连杆10转动连接,后部小腿连杆9、前部小腿连杆10和轮毂电机11转动连接;
[0011]进一步地,后部大腿连杆7和前部大腿连杆8具有相同形状,后部大腿连杆7正向连接在驱动舵机6上,前部大腿连杆8反向连接在驱动舵机6上。
[0012]进一步地,后部小腿连杆9安装在后部大腿连杆7的内侧,前部小腿连杆10安装在前部大腿连杆8的外侧,后部小腿连杆9安装在前部小腿连杆10的内侧。
[0013]进一步地,后部大腿连杆7、前部大腿连杆8、后部小腿连杆9和前部小腿连杆10,它们每个分别都是由左右两个形状相同的连杆共同构成,并且相互平行安装。
[0014]进一步地,电子设备仓12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主体框架1的底部中间。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合双旋翼和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可以在陆地行进模式和空中飞行模式之间灵活切换,在遇到高楼、河流、峡谷等轮足无法跨越的障碍时切换为空中飞行模式越过障碍,在无较大障碍物的地形中,又可切换为陆地行进模式,从而减少电量的消耗,尽量延长续航时间。
[0017](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合双旋翼和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采用了可倾转双旋翼结构,相比于四旋翼或者更多旋翼的结构,在空中飞行模式时,能量利用率较高,能够有效延长机器人的续航时间
[0018](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合双旋翼和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采用了轮足式结构,在陆地行进模式时该结构对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较强,并且可以在崎岖的地形下满足空中飞行模式的起飞条件。
[0019](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合双旋翼和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的可以通过收回旋翼到机身内部,大大减小整机体积,有利于通过狭小空间,并且有利于收纳和携带。
[002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合双旋翼和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的轮足结构的每个腿部连杆都采用双侧对称设计,相比于传统腿部连杆单侧不对称设计的轮足结构,拥有更强的刚性和抗扭性,在受到剧烈冲击或挂载重物时拥有较强的稳定性。
[002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合双旋翼和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可以在机器人处于倾倒姿态无法依靠轮足回正时,通过将旋翼的推力倾转至特定方向推动机器人回正姿态。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旋翼回收机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旋翼倾转机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轮足移动机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双旋翼飞行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陆地行进模式下旋翼回收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空中飞行模式下轮足回收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整体收纳示意图
[0031]图9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机器人在陆地行进模式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技术陆空两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双旋翼飞行结构、轮足移动结构和机器人主体框架(1);所述双旋翼飞行结构包括旋翼回收机构(2)、机臂(3)、旋翼倾转机构(4)和旋翼动力机构(5);所述轮足移动结构包括驱动舵机(6)、后部大腿连杆(7)、前部大腿连杆(8)、后部小腿连杆(9)、前部小腿连杆(10)和轮毂电机(11);所述双旋翼飞行结构、轮足移动结构和电子设备仓(12)都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主体框架(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动力机构(5)和所述旋翼倾转机构(4)固定连接,所述旋翼倾转机构(4)和所述机臂(3)固定连接,所述机臂(3)和所述旋翼回收机构(2)固定连接,所述旋翼回收机构(2)和所述机器人主体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旋翼回收机构(2)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机臂(3)、所述旋翼倾转机构(4)和所述旋翼动力机构(5)收回到所述机器人主体框架(1)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回收机构(2)包括转轴(21)、蜗轮(22)、蜗杆(23)、电机(24)、电机固定座(25);蜗轮(22)和所述机臂(3)固定连接,蜗轮(22)和转轴(21)转动连接,蜗轮(22)和蜗杆(23)啮合,蜗杆(23)固定在电机(24)的转轴上,电机(24)和电机固定座(25)固定连接;电机(24)带动蜗杆(23)转动,进而驱动蜗轮(22)绕转轴(21)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双旋翼与轮足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倾转机构(4)包含舵机固定座(41)、舵机(42)和L形电机座(43),舵机(42)和舵机固定座(41)固定连接,L形电机座(4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琦勋马琦伟郝雯娟闻凯
申请(专利权)人:马琦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