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9977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有:工作台、定位机构、测量机构、抵压机构和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测量机构包括有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一测量机构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上下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二测量机构;整形机构包括有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一整形机构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上下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二整形机构;还包括有与第一测量机构、第二测量机构、第一整形机构和第二整形机构相电连接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自动控制待整形工件前、后、上、下四个方向的整形,使工件符合设计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工件加工或运输过程中,由于工件的刚度不够,使得工件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由于变形后的工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为此需要对工件的变形进行整形而使工件恢复标准形状。现有最常用的整形方法是通过人工对工件进行施压而使工件整形后的变形量符合设计要求,但人工方法耗时长、工作效率低且无法保障整形质量。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申请号为CN201810525288.2(申请公布号为CN110538893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整形装置,该整形装置包括承载板、用于夹持和定位工件的定位机构、用以抵压工件以进行整形作业的抵压机构、用以检测工件变形程度的检测件以及用于自动调整抵压机构对工件的抵压程度的调节机构。
[0004]虽然上述整形装置能通过检测件检测工件变形程度,并通过调节机构调整抵压机构对工件的抵压程度,使工件过压反向变形以进行整形,从而使工件整形后的变形量符合设计要求。但上述整形装置仍存在如下使用局限性:由于该整形装置中的抵压机构是位于工件的上方,并通过抵压机构下降而对工件的上表面进行整形,而并不能对工件的前后方向进行整形,因此很难使工件的前后方向也能符合设计要求。为此需要对现有的整形装置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实现工件上、下、前和后四个方向的整形,以使工件符合设计要求的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br/>[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有:
[0007]工作台;
[0008]定位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对待整形工件进行定位;
[0009]测量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对定位后的待整形工件的变形量进行测量;
[0010]抵压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对抵压待整形工件;以及
[0011]整形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对抵压的待整形工件进行整形;
[001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量机构包括有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一测量机构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上下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二测量机构;
[0013]所述的整形机构包括有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一整形机构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上下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二整形机构;
[0014]所述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还包括有与第一测量机构、第二测量机构、第一整形机构和第二整形机构均相电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根据第一测量机构和第二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以分别控制第一整形机构和第二整形机构对待整形工件整形的整形
量。
[0015]为实现待整形工件前后方向的整形,所述第一整形机构包括与控制器相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和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相连的第一整形件,所述第一整形件包括设于待整形工件前侧的第一抵压部和设于待整形工件后侧的第二抵压部,所述第一整形件能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下沿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移动而能使第一抵压部与待整形工件前侧相抵或第二抵压部与待整形工件后侧相抵。
[0016]为使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优选地,所述第一整形件呈U形,包括位于待整形工件上方或下方的第一横向部以及设于第一横向部两侧并相对设置的第一竖向部和第二竖向部,所述第一竖向部即为上述的第一抵压部,所述第二竖向部即为上述的第二抵压部,所述第一抵压部或第二抵压部即作为第一整形件上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相连的部件。
[0017]为实现待整形工件上下方向的整形,所述第二测量机构包括与控制器相相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和与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相连的第二整形件,所述第二整形件包括设于待整形工件上方的第三抵压部和设于待整形工件下方的第四抵压部,所述第二整形件能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下沿待整形工件的上下方向移动而能使第三抵压部与待整形工件的上表面相抵或第四抵压部与待整形工件的下表面相抵。
[0018]为使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优选地,所述第二整形件呈侧置的U形,包括位于待整形工件一侧的第三竖向部以及设于第三竖向部两侧并相对设置的第二横向部和第三横向部,所述第二横向部即为上述的第三抵压部,所述第三横向部即为上述的第四抵压部,所述第三抵压部或第四抵压部即作为第二整形件上与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相连的部件。
[0019]为了避免待整形工件整形时移位而影响整形效果,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并与待整形工件的上表面相抵的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至少为两个,并且分别设于所述待整形工件的两端。
[0020]为进一步避免待整形工件整形时移位,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并用于夹紧待整形工件前后方向的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至少为两个,并且分别设于所述待整形工件的两端。
[0021]为实现待整形工件前后方向的变形量,所述第一测量机构包括具有测量头的测量气缸,所述测量头贴合所述待整形工件的前侧或后侧设置并与控制器相连接,以测量待整形工件前后方向的变形量。
[0022]为实现待整形工件上下方向的变形量,所述第二测量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工业相机,每个工业相机分别对应测量待整形工件不同位置,以获取待整形工件上下方向的变形量。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分别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一测量机构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一整形机构,以及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二测量机构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的前后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二整形机构,因此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待整形工件前、后、上、下四个方向的整形,使工件符合设计要求,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的部分分解图;
[0027]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8]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工作台1、定位机构2、测量机构、抵压机构5和整形机构。其中定位机构2、测量机构、抵压机构5和整形机构均设于工作台1上,定位机构2用于对待整形工件3进行定位,测量机构用于对定位后的待整形工件3的变形量进行测量,抵压机构5用于对抵压待整形工件3,整形机构用于对抵压的待整形工3进行整形。
[0031]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机构2为至少2个定位销,并处于待整形工件3的两端。
[0032]由于对待整形工件3整形时,会对待整形工件3施加外力,进而使待整形工件3发生形变,以达到整形目的,故为避免外力作用而使待整形工件3移位,从而影响待整形工件3的整形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抵压机构5包括与控制器7相连接并与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有:工作台(1);定位机构(2),设于所述工作台(1)上,用于对待整形工件(3)进行定位;测量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1)上,用于对定位后的待整形工件(3)的变形量进行测量;抵压机构(5),设于所述工作台(1)上,用于对抵压待整形工件(3);以及整形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1)上,用于对抵压的待整形工件(3)进行整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量机构包括有用于对待整形工件(3)的前后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一测量机构(41)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3)的上下方向变形量进行测量的第二测量机构(42);所述的整形机构包括有用于对待整形工件(3)的前后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一整形机构(61)和用于对待整形工件(3)的上下方向进行整形的第二整形机构(62);所述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还包括有与第一测量机构(41)、第二测量机构(42)、第一整形机构(61)和第二整形机构(62)均相电连接的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被配置成:根据第一测量机构(41)和第二测量机构(42)的测量结果以分别控制第一整形机构(61)和第二整形机构(62)对待整形工件(3)整形的整形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形机构(61)包括与控制器(7)相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611)和与第一驱动机构(611)驱动相连的第一整形件(612),所述第一整形件(612)包括设于待整形工件(3)前侧的第一抵压部(6121)和设于待整形工件(3)后侧的第二抵压部(6122),所述第一整形件(612)能在第一驱动机构(611)的驱动力下沿待整形工件(3)的前后方向移动而能使第一抵压部(6121)与待整形工件(3)前侧相抵或第二抵压部(6122)与待整形工件(3)后侧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形装置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形件(612)呈U形,包括位于待整形工件(3)上方或下方的第一横向部(6123)以及设于第一横向部(6123)两侧并相对设置的第一竖向部和第二竖向部,所述第一竖向部即为上述的第一抵压部(6121),所述第二竖向部即为上述的第二抵压部(6122),所述第一抵压部(6121)或第二抵压部(6122)即作为第一整形件(612)上与第一驱动机构(611)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科伟周迪波韩建虎陈矩熠刘海波顾宏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