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220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叉,包括有第一臂部;第二臂部,与第一臂部间隔设置,以形成供下控制臂安装的安装空间;连接部,连接第一臂部的第二端和第二臂部的第二端,内部开设有用以供减震器插入的插孔且外壁上开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开槽,两个安装部,设于连接部上并分别位于开槽的两侧,每个安装部上开设有供紧固件安装的第一安装孔;其特征在于:连接部和第一臂部至少局部重叠,开槽沿第一臂部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一臂部上与连接部的重叠部分,安装部则对应为第一臂部上位于开槽两侧的部分;或连接部和第二臂部至少局部重叠,开槽沿第二臂部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二臂部上与连接部的重叠部分,安装部则为第二臂部上位于开槽两侧的部分。位于开槽两侧的部分。位于开槽两侧的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叉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上的减震叉。

技术介绍

[0002]减震叉是汽车减震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保证在转向、过坎等路况下行驶的舒适度。现有技术中减震叉的下端一般与下控制臂相连,减震叉的上端一般供减震器安装,当然减震叉也可以与稳定杆相连。
[0003]如专利号为ZL202222226602.1(授权公告号为CN 217969168U)的中国技术《一种新型的减震叉稳定杆安装结构》或是专利号为ZL202221629269.2(授权公告号为CN217574770U)的中国技术《一种新型的减震叉结构》,减震叉的结构如上述两个专利中描述的,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和连接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一端的连接部,连接部上开设有供减震器插入安装的插接孔,并且连接部的外壁上开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开槽,连接部上在靠近开槽的两侧外凸形成两个供螺栓安装的安装部,以保证减震器装配入插接孔后不松动,第一臂部的另一端和第二臂部的另一端间隔设置,下控制臂安装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之间并分别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另一端相连接。
[0004]虽然该减震叉能将轮胎的垂向力通过减震器传递到车身,但是现有减震叉的开槽通常开设于连接部上并沿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长度延伸方向,故为了保证减震器安装的强度和刚度,需要强度和刚度较好的连接件来实现减震器装配入插接孔后不松动,因此现有的减震叉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通常重量重,增加了汽车簧下质量,从而影响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能。为此,需要对现有的减震叉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在不损失减震叉性能的情况下能减轻重量的减震叉。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受力更均衡的减震叉。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减震叉,包括有
[0008]第一臂部;
[0009]第二臂部,与第一臂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臂部的第一端和第一臂部的第一端之间形成供下控制臂安装的安装空间;
[0010]连接部,连接第一臂部的第二端和第二臂部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内部开设有用以供减震器插入的插孔,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开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开槽,
[0011]两个安装部,设于连接部上并分别位于开槽的两侧,每个安装部上开设有供紧固件安装的第一安装孔;
[001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臂部至少局部重叠,所述开槽沿第一臂部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一臂部上与连接部的重叠部分,所述的安装部则对应为第一臂部上位于开槽两侧的部分;
[0013]或
[0014]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臂部至少局部重叠,所述开槽沿第二臂部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二臂部上与连接部的重叠部分,所述的安装部则对应为第二臂部上位于开槽两侧的部分。
[0015]为使该结构更加简单,所述连接部为套筒形,所述连接部内部中空部分则对应为上述的插孔。
[0016]为保证减震叉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所述第一臂部的第二端上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基本平齐,并自所述第一臂部的第二端向远离连接部上端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开槽则至少贯穿第一臂部和连接部的重叠部分。
[0017]为改善连接部的受力情况,所述第一安装孔为至少两个,并分别上下间隔设置。该处通过双螺栓的方式实现固定,能使螺栓拧紧力分散,从而改善连接部的受力情况。
[0018]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在所述连接部与开槽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壁上形成有供稳定杆安装的第二安装孔。
[0019]为实现下控制臂的安装,所述第一臂部在邻近其第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供下控制臂安装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臂部在邻近其第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供下控制臂安装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相对设置。
[0020]优选地,所述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这样通过一次成型能使该减震叉的强度更好,避免连接不稳定情况。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开槽沿其中一个臂部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其臂部上与连接部的重叠部分,因此在不损失减震叉性能的情况下,使螺栓支撑位置减重明显,减震叉轻量化,整车节能降耗,并且可释放安装空间,方便其他零件的安装面灵活布置。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叉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叉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如图1~3所示,为本技术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叉包括第一臂部1、第二臂部2、连接部3和两个安装部6。
[0027]其中第二臂部2与第一臂部1间隔设置,第二臂部2的第一端和第一臂部1的第一端之间形成供下控制臂4安装的安装空间a;连接部3连接第一臂部1的第二端和第二臂部2的第二端,连接部3内部开设有用以供减震器5插入的插孔3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为套筒形,连接部3内部中空部分则对应为上述的插孔31,连接部3的外壁上开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开槽32;两个安装部6设于连接部3上并分别位于开槽32的两侧,每个安装部6上开设有供紧固件7安装的第一安装孔61,该紧固件7常用的为螺栓。
[0028]连接部3和第一臂部1至少局部重叠,开槽32沿第一臂部1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
贯穿第一臂部1上与连接部3的重叠部分,安装部6则对应为第一臂部1上位于开槽32两侧的部分;或连接部3和第二臂部2至少局部重叠,开槽32沿第二臂部2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二臂部2上与连接部3的重叠部分,安装部6则对应为第二臂部2上位于开槽32两侧的部分。
[0029]如图2和图3所示,开槽32沿第一臂部1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一臂部1上与连接部3的重叠部分。第一臂部1的第二端上表面与连接部3的上端部基本平齐,并自第一臂部1的第二端向远离连接部3上端部的方向延伸,开槽32则至少贯穿第一臂部1和连接部3的重叠部分。第一安装孔61为至少两个,并分别上下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安装部6上的第一安装孔61为两个,该第一安装孔61用于安装螺栓,通过双螺栓拧紧力分散,改善连接部3的受力情况且该位置的螺栓安装结构,无明显形状突变及应力集中。
[0030]在连接部3与开槽32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壁上形成有供稳定杆8安装的第二安装孔33。这样将开槽32部分与稳定杆8呈对称分布,使减震叉整体受力更均衡。
[0031]第一臂部1在邻近其第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供下控制臂4安装的第三安装孔11,所述第二臂部2在邻近其第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供下控制臂4安装的第四安装孔21,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21相对设置。为提高本实施例中减震叉的连接稳定性,第一臂部1、第二臂部2和连接部3一体成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叉,包括有第一臂部(1);第二臂部(2),与第一臂部(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臂部(2)的第一端和第一臂部(1)的第一端之间形成供下控制臂(4)安装的安装空间(a);连接部(3),连接第一臂部(1)的第二端和第二臂部(2)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3)内部开设有用以供减震器(5)插入的插孔(31),所述连接部(3)的外壁上开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开槽(32);两个安装部(6),设于连接部(3)上并分别位于开槽(32)的两侧,每个安装部(6)上开设有供紧固件(7)安装的第一安装孔(6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和所述第一臂部(1)至少局部重叠,所述开槽(32)沿第一臂部(1)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一臂部(1)上与连接部(3)的重叠部分,所述的安装部(6)则对应为第一臂部(1)上位于开槽(32)两侧的部分;或所述连接部(3)和所述第二臂部(2)至少局部重叠,所述开槽(32)沿第二臂部(2)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并贯穿第二臂部(2)上与连接部(3)的重叠部分,所述的安装部(6)则对应为第二臂部(2)上位于开槽(32)两侧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标陈佳筠张奇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